首页 > 军事历史 > 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96节

  宋廷的太医曾劝过赵匡胤喝酒对他的身体不好,赵大本人也说了“沉湎于酒,何以为人”这种话进行反省过。

  因此咱们可以推论,赵大认知到了喝酒的错误后,再因喝酒而死的概率便很低了。

  然而,对于赵大暴毙的猜测一直都是不断的,明朝和清朝的时候,也有学者认为:“太医不让喝酒,赵大就不喝了?肯定是喝的少了,所以,赵二自称有绝世美酒上供,在其中下毒的也不是不可能。”

  这就是死于毒酒的另一种猜测了。

  其实,这种推测的可靠性还是很多的。

  谁让北宋初年太多的大人物死于莫名其妙了。

  后蜀国主七日暴毙,吴越国主钱俶夜观流星暴毙,明朝史学家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此二人皆死于生辰日饮酒。

  嗯......先说一句,后蜀国主死的确实很早,而且是赵匡胤灭的国,和赵二没关系,如果真如这位史学家所言,死于生辰的话......

  咱只能道一句牛逼!

  赵家家学渊源果然深厚!

  在钱俶暴毙的同年,南唐后主李煜也是生辰时暴毙而亡,时年四十二岁,没错,就是老婆被赵二强奸的那位。

  北宋时候,著名清流大臣王铚曾直言不讳的在自己的笔记中写:“李煜之死,死在了太宗赐酒里下的牵机药。”

  后来也有人在做宋史研究的时候,直接将怀疑的矛头直指赵二。

  很多人都认为赵二极擅下毒害死了很多人,这属实没有冤枉他。

  太宗皇帝,您要不看看您身边的人是谁啊?

  这不怀疑你,还能怀疑谁?」

  贞观时期,李世民听到后世的又一番推测,兴致缺缺,脸上竟然有些许失望。

  杜如晦见到贞观天子的脸色,上去笑道:“陛下,可是赵宋家的斧声烛影故事不好听?”

  李世民摇了摇头,直言道:

  “自然好听,以斧开头颅,啧啧...”

  意识到自己在说什么后,李二立马顿住,改口道:

  “咳咳......史料有真有伪,朕的意思还是希望赵宋一家是真的兄友弟恭。”

  李二说完,自己心中都迷糊了半晌。

  自从后世的天幕出现后,他自己说“兄友弟恭”这个词,居然还要加一个字“真”。

  后人调侃,当真害人不浅啊!

  朕...朕其实,算真的“君臣相得”吧。

  杜如晦笑着摇了摇头:“陛下,毒酒一说可是比斧声烛影影响更恶劣啊!”

  话音一落,甘露殿中的贞观臣子们听得懂的纷纷点头。

  人家都已经战败沦为阶下囚了,还要做此手段吗?

  当初窦建德战败,秦王府和秦王都纷纷上书,严正指出朝廷不能杀夏王。

  都能打败第一次了,第二次还能打不赢?

  诸葛亮都七擒孟获了。

  “君主最忌的便是猜忌了,若因此而毒杀降人,怕不是庸君所为,尽是小人心思。”

  魏征也皱着眉,说完后又骂了句:“无人主之风!”

  贞观群臣,这时又忽然想起后世那位伟人的评价,“小人心思”。

  此言当真鞭辟入里。

  (今天最后一更,后面会对今日更新内容再检查修改一下,部分情节设计看看能不能优化。)

第97章 坚持造反绝不动摇!

  后人们居然对他的兴趣这般大?

  赵大饶有兴致的观看着天幕,但推测里涉及到了用毒酒这一说,还是让他心生芥蒂,询问道:“老三,你府里医者叫程德玄对吧?此人可通毒理?”

  赵光义抿了抿嘴,也不敢有隐瞒,强撑着想软下去的身子,说道:

  “兄长好记性,臣弟府上确有一门客善医术,名为程德玄。”

  “这个门客是自己来投效臣弟的,当时他说善医术且可解百病。”

  “臣弟琢磨兄长好饮酒,又常年带兵,身体恐有隐疾,就留在府中一直待命......”

  赵光义感到自己好像快要死了,这怎么越解释还越可疑了,有一种越描越黑的感觉,正是如此,他自己说着都不自信了,后面直接没了声音。

  赵大也没有心思继续和赵光义掰扯,瞅着有些不耐烦了,直接对着内侍中一人道:“去晋王府上,问一下他会不会牵机药。”

  小太监被指到后,人一愣,听完陛下的话问了一句:“若是此人懂牵机药呢?”

  厌蠢了,谁教出来的徒弟自个领罪去。

  赵匡胤明显失去了耐心,蹙眉道:

  “还用我教你?”

  “着殿前司去办!直接押到禁军大牢,让刑部衙门去审理!”

  那小内侍喏喏的应声,叩了个礼,仓皇而去。

  刚走出殿外,就听到赵匡胤在后面又道:“不知此药的话......亦押到禁军刑狱去。”

  总之,不能留在晋王府上。

  小内侍又赶紧回来补了个礼,才连滚带爬的领旨去寻禁军办差了。

  殿中,群臣听在耳中,明显感觉到赵大对晋王有了猜忌。

  这其中,当属赵普最为开心了。

  跪在里边的赵光义暗自轻笑连连,他属于被大哥给气笑了。

  既然怎样都要抓押,还问我干啥,多此一举。

  但...赵光义也只能心底吐槽,嘴上不敢这样逼逼。

  他现在的处境,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就是害怕,这个医生面临死局,随意攀附,又害了他的性命。

  此时,赵匡胤安排好了差事后,心底就在思考,感慨倒是颇多。

  开宝九年,他干了这么多事儿,一会儿也没闲着。

  甚至还弄了个礼贤宅出来。

  此等手段目的也是为国敛财,只是可惜没有用上,浪费了。

  但也能看到,哪怕到了后来,他的心也没凉下去,依然在为一统诸夏做准备。

  可......

  天不假年啊!

  赵大一口好长的粗气吐出,有些无可奈何的扭了扭头,瞥了眼身后的弟弟。

  心中暗自下了个决意。

  不管斧声烛影是否为真,就晋王这德性,目前知道的他干过的事儿而言,都得给赵光义找个地儿歇一会了。

  眼不见心不烦。

  「赵匡胤于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驾崩,在北宋正史里,有多处值得推敲、匪夷所思的记载。

  这里面涉及到了三个人物。

  这三人就是:善医术的门客程德玄、故弄玄虚的假道士马韶、宫廷里的内侍头子王继恩。

  其中,前二人是晋王赵光义的门客。」

  赵光义脸色很不好,他感觉自己心跳已经停止了。

  还不如死了算了。

  在文德殿里的一分一秒都是在受罪。

  赵普等人此刻也是噤若寒蝉,年轻的内侍们更是缩在一起瑟瑟发抖,明显可以感知到殿中的氛围有些许诡异的变化。

  看开了一切的赵匡胤,现在的心态可以说好了很多,气色也跟着提升了不少,颇有雄主气象。

  既然大宋后面的烂怂事儿跟他没啥关系,都是赵二的串儿们捅的...

  赵匡胤也没急眼,只是淡淡的开口,又是吩咐内侍们:“去!”

  “追上刚才的人,噢...不用了。”

  “直接去寻殿前司的禁军,再追加一道朕的口谕:不必询问程德玄牵机药了,直接抓了送到刑部大牢。”

  “还有什么马超?啊...是马韶!也一块给朕抓了,一并送过去。”

  “另外,晋王府上但有可疑人物一并先抓了过去,严加看管!”

  赵匡胤吩咐完,眉头仍是蹙着,沉吟了片刻,接着道:“让殿前司的人先给晋王府围起来,任何人不准进出。”

  “刑部尚书在不在?”

  一头花发的陶谷出列,“陛下,刑部尚书在。”

  赵匡胤沉吟了下,道:“人押送后,你和大理寺卿一起审,记得看住人了。”

  殿中,心中最平静的便是赵普了,甚至他心里还有些情绪是不合时宜的畅快。

  他先是眼带忧色的看了眼仍跪在那儿的赵光义,又是瞅了眼坐在殿门看不出情绪的官家。

  心底一声轻叹。

  自己早就多次相劝赵匡胤,削减晋王羽翼、开封不宜为都、官家早立皇储。

  数次的劝解,都没能让赵大有实际的改变。

  没想到,天幕几句话,就办到了他几次上言未能做到的事儿。

  只是,大宋别出什么事儿就好,一切顺利,一切如意,呼!

首节 上一节 96/2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贞观第一刑案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