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97节
“宋太祖欺负孤儿寡母得来的天下...”乾隆脸上神情得瑟,嗤笑了一声,道:
“最后孤儿寡母被赵二给抢了天下。”
“真是活该啊!”
“因果报应,屡试不爽,天道好轮回也!”
说罢,乾隆脸上的神情显得骄傲自负起来,语调激昂,向着殿内的大臣们朗朗笑道:
“我大清从太祖爷开始,便是马上打下来的基业。”
“自然就不会出现赵宋这样的情况,一直以来传承有序。”
和珅接收到乾隆递过来的眼神,立马会意,跟着附和道:
“万岁爷说的极是!”
“咱们旗人纵横中原,天下无敌!”
心里却加了戏:天幕老爷,您是大神仙,一定听得到小人心的话,小人都是被逼说的违心之话!
请天幕大青天辨忠奸!
「与明初洪武三大案相对的,北宋初年也有三个大事件存在:
陈桥兵变,斧声烛影,金匮之盟」
「第一个,九年义务教育必学,咱就不赘述了。
第二个,正在讲着。
最后一个,后面看情况再说。
总之呢,赵大这个皇位得来的不算光彩,和杨坚建立隋朝大差不差。
然后吧,赵大自己也知道这一码事,在登基后便立马禁止了民间各种跳大神行为,理由就是“子不语乱力怪神”,说啥呢,意思就是这些都是封建迷信、封建糟粕、邪神淫祀。
好家伙,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搁大宋也算家传深厚了。
此外,道教作为咱们诸夏的本土宗教,它的成立和发展历史中,完全可以说是——在立教之初就定下了如钢铁般坚硬的指导方针:坚决造反,绝不动摇!」
第98章 孤儿寡母
奉天殿上,内心极为敏感的众人捕捉到了关键信息:洪武三大案。
五个字,背后包含的内容一点也不少。
群臣已经绝望了,遗书好像也不用写了。
一连串的大案下去,貌似九族也没了。
朱元璋摸了摸下巴,耐有寻味的望着天幕上提到的洪武年事情。
汉王朱高煦有些不解:“不是四大案吗?怎么变成三个了。”
“或许是为了和北宋三大谜案进行对称,天幕上的后世这般说罢了。”
太子爷温和的笑笑,说道。
“四个案子,每一个后面都牵扯了不少事儿。”
“归根结底,不怪皇爷爷当年大开杀戒,是这群臣子,被元廷给养肥了胆,什么事都敢往里面掺合了。”
「最早的道教诞生于东汉时候,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道家、黄老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宗教团体,两者有相似,但不类同。
一种是学术门派,一种是宗教。
最早的道教为五斗米教,也就是后来的天师道,或者称正一教。
随着道教的诞生,社会上也涌现了不少道教思想的宗教团体,如太平道。
张角以太平道起家,在东汉末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席卷了大汉诸地。
其后的两晋时期,不少有心之人有样学样的,借助宗教为外衣,起义不断。
这也是各朝严重提防宗教坐大的原因。
在诸夏,最高的只能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统治集团。
也可以说,在诸夏这片地儿,从来就没有神凌驾于人之上的情况。
宗教,以神为最高。
随着佛道儒三教的竞争,前两者也愈发正规,演变为了正常宗教。
白莲教等奇葩宗教也应时诞生了,没错,就是那个一门心思扑在造反事业上的宗教!
唐朝时,目的是掀翻大唐,再建炎汉。
宋代时,目的是掀翻大宋,再造大唐。
元朝时,目的是掀翻蒙元,重建汉统。
明朝时,目的是掀翻大明,洗涤乾坤。
清朝时,目的是掀翻满清,反清复明。
孜孜不倦,不求天下太平,只求造反。」
与此同时,各时空的先辈们人都无语了,合着白莲教屁点儿正经的事儿都不管,一门心思纯扑在造反事业上了。
佛道为了竞争信徒,吸取了不少本土精华思想,逐渐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可。
古人们算是看出来了,白莲教压根就没想过得到主流认可。
“白莲教有病吧?只想着造反吗?”
“额...它好像哪一个朝代都看不惯啊。”
“这不是看不惯,这是纯纯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集团都对谶讳之言、邪教严加提防,尤其是靠这个登上皇位的那些朝代,例如赵宋。
赵匡胤也是担心一群跳大神的忽然蹦出来,散播谣言,便一股脑的全禁止了。
这个时候,擅长跳大神的马韶还能成为赵光义的亲信。
足以说明这位晋王对兄长的想法,和对那个位置的态度了。
宋史中有记载:十月十九日这一天的晚上,距离赵大暴毙的前一天。
大仙儿马韶找到了府上的程德玄,说:“明日乃晋王利见之辰。”
这种话绝对是诛心之言啊,程德玄吓了一跳,立马跑去告状了。
赵光义听闻后心里也扑通扑通的,就夸奖程德玄这件事办得好,应该先把马韶关起来,避免他再胡言乱语。
然后他又对程德玄说,今日天色已晚,我明日入宫再和兄长言说此事。
第二天发生了什么事儿,大家都是知道的。
历史上的记载到了这里变得更加匪夷所思起来。
二十日夜,有人至程德玄屋外敲门,声称让他赶紧入宫。
程德玄反而没有入宫,而是收拾了自个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出门去了晋王府。
一直等到了凌晨三四点钟。
宫里的王继恩出现了,正巧被在门口等候的程德玄给拦住。
程德玄就问他:“公公大半夜的来这儿干嘛。”
王继恩就道:“陛下驾崩,请晋王入宫践祚。”
是不是觉得很玄乎?
先是跳大神的马韶出来预言,然后又是没有夜生活的北宋初年时间段,程德玄半夜还没入寝。
我们是否可以因此猜测,两个和晋王息息相关的亲信对将要发生的事儿有所知晓?
再者,王继恩一个内侍,宫里面的人,半夜出现晋王府门口请晋王登基,这与制度严重不符。
宋朝没有内侍作宣遗诏继位的传统和制度。」
“无论是不是阴谋继位,这赵二的手脚定然是不干净的,且势力庞大。”
李世民会心一笑,又是说道:
“宫里的人居然沟通到了外面。”
“这里面有没有鬼都不用继续解释了。”
如果有人想要通过宦官来干系后宫,无论换成那个皇帝来,都是不行的。
这是皇帝的逆鳞。
但凡有这种手段,或是想法的,必然已生反意。
皇帝绝不会知道后心思手软的,斩立决都是轻的。
「北宋名臣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过一桩事情。
讲之前,咱们先说一下赵匡胤的后宫情况,他一共有三个妻子,即孝惠皇后贺氏、孝明皇后王氏、孝章皇后宋氏,情况和司马师有点像。
宋皇后入宫续弦的时候,年十七岁,比赵大小了二十五岁。
比他的长子还要小一岁,所以为了避嫌与赵德昭的关系并不亲近。
赵德芳作为赵大的小儿子,比宋皇后小了七岁,所以宋氏与小皇子的关系极好。
《涑水纪闻》中写到,宋皇后在听闻太祖驾崩后,想要迎立检校太保赵德芳继大宝。
然而,内侍王继恩插进了皇后立嗣的话题里,还信誓旦旦的说交给他去办吧,他这就去接出阁的赵德芳入宫。
《涑水纪闻》,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准备的资料笔记,而这段记载出自北宋知制诰的钱公辅的采访,知制诰这个官职相当于半个宰相了。
这段史料保不保真,应该不会有怀疑的吧?」
「司马光在《涑水纪闻》里写的很是详细了:
王继恩领着赵光义来到了后宫时,宋皇后见门外有人影,道是王继恩回来了。
于是问道:“德芳来邪?”
王继恩道:“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