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270节

  朕也好想要啊!

  二凤不得不承认,这个李隆基怎么就这般好命,他是真酸了。

  甘露殿里的群臣也是跟着李二的话后赞不绝口,他们现在的心思很单纯,只要天幕别再让人看脑溢血的安史之乱,看啥都行!

  尤其是这种大唐后辈的闪耀时刻,这种爽剧多放一些,才最好。

  开元时空的李隆基听着那边祖宗们的夸耀,脸上也倍感觉有光。

  “来人,笔墨伺候!”李世民忽然道。

  随后令人在桌案上铺上纸张,执笔于前,屏气凝神,大手一挥,洋洋洒洒。

  待李世民写完,长舒一口气,将笔一搁,眼中满是赞赏。

  只觉心中好似随着这首诗散尽了一口郁气。

  开元时空的李隆基看着光幕那头李世民在题字,心中更是得意,这不仅是对王忠嗣的赞誉,也是对他治下大唐的认可。

  朕这种开元圣天子,怎么可能是那昏君唐玄宗!

  孙思邈坐在最前,探头看去,看字迹龙飞凤舞,不由得称赞:

  “妙绝,好字!”

  这话弄得甘露殿的众人也心尖痒痒的,想要去看看,不待众人有所反应。

  “天幕仙人,朕能否将这字送到王将军?”

  话落,李世民眨了眨眼盯着天幕,众人也跟着紧张起来,等待回应。

  一忽儿间,天幕上传出了一声古老又苍莽的低吟声:“允。”

  摆在李世民桌案前的那幅字帖,在声音回荡中,被一团白色的光点逐渐吞噬消失。

  等到众人再回过神时,那幅字帖已经出现在了开元时空中李隆基的身前。

  李隆基愕然,小心翼翼的拿起二凤的题诗,喃喃读道:

  “古来河陇多神将,今朝又见忠嗣强。郁标单骑破万敌,扬威中国震四方。”

  字迹未干,墨香四溢,仿佛人就在他身前刚写完一样。

  开元天子怔怔失神,心道天幕果真仙人也。

  ......

  「且看此时的王忠嗣,唐皇的义子,不世出的名将,近三十万大军的节帅,又有玄宗极高的信任、太子的亲近、诸皇子的好意,回报朝堂无人能比且盛大至极的战功。」

  「彼时彼刻,谁不道一句,汉皇与冠军,我家李唐也如然?」

  大唐时空:???

  这语气,怎么越听越怪啊?

第296章 古仁人之心

  “即便是盛强如唐朝,不也是以我汉家为榜样?”刘彻笑呵呵道,酸意也降了不少,心底不乏美滋滋的想着:

  那王忠嗣再强又如何?

  最后还是要学习汉家的霍去病为目标,那李唐的皇帝学他家的太宗,太宗李世民那么大的武功,想必就是模仿的朕,嘎哈哈哈......

  “这语气,有点奇怪啊......”卫青听到天幕解说的玩味,眉头低下,忧色道。

  唐朝的霍去病,不会也拿了我外甥的剧本吧?

  「我们很多人对于古代当官的印象一般都是文武分家,从文便读经史子集走科举,从武便历练本事从军当将帅。

  在宋朝之前,文武的范畴并不清晰,可以说是谁规定文官不能提刀上马?谁限制武将不可舞文弄墨?」

  「是故,汉朝时有?曹参、周勃、班超、窦宪,唐朝以来也有李靖、李?、刘仁轨、裴行俭等人。」

  “君子六艺,文武双全,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宋朝之前的各朝时空观众们,连连颔首,对于天幕讲的出将入相之事并无什么异议。

  很多人年轻时候心气高,想学那些前辈们一样出将入相,博得青史美名。

  后来,长大了,青春期一过就发现了自己的“平庸”,选择一而就之。

  “啊?不是文官只能文,武官只能武吗?我朝也能出将入相?”

  “自然可以啊!”

  “那我怎么没听说过。”

  “一个人能在一个领域上成就一番声名,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能文武全才的哪个不是妖孽?你自己想想看,你听说过的出将入相的人,谁不是青史里一等一的好男儿!”

  “哎!也是啊!对于普通人而言,一项成才已经是整个家族的托举了,更何况是两项全才!”有人被点拨后,苦笑着摇了摇头。

  读书是很花钱的,一般的自耕农是供养不起一个读书人的。

  学武成将,那更是花钱的大头,学武要炼体,炼体要多补多吃,再算上和读书一样的拜师学艺过程......

  “听天幕的意思是说,后世不能出将入相了吗?”有人蹙眉感到了疑惑,不解道: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限于一隅,如何亲民至善?”

  旁边的人认同的点了点头,笑道:

  “也许是后世人没有我们前人的妖孽程度了呢?”

  “只能择一而就!”

  “懂了,末法纪元了,荒古以来不能成帝,是吧?”

  ......

  「唐朝时期,因为府兵制等制度和利益的需求,华夏对外积极开拓,领土面积远超前古,那么治理也成了一个问题。

  当时唐朝对边远、新取或无法进行有效行政教化管理的地区实行羁縻州或藩镇军制度。

  当地长使,即为节度使,拥有一定的财政、行政、军政大权。

  唐玄宗时期,为了遏制节度使的权力扩大,节度使的亲眷是要留在长安为质的。

  自然,按照先前之例,也是作为利益交换,节度使在任期圆满后便会卸任回到长安叙功任职,任职的官位品阶大小也要根据在任上的功绩来拟定。

  像安史之乱时封常清就属于刚进入叙功任职期,哥舒翰属于一边养病一边完成了叙功任职期,即将重返河陇继续为官。

  高仙芝则是败军于波斯,罢免节使回长安领黑锅,属于在长安“养老”,等待如哥舒翰一样重获起复机会。

  而王忠嗣这种开唐以来未有之者,如此盛大的战绩一旦卸甲回长安,不给个宰相当当属实说不过去。

  封常清都能捞到个御史大夫,他的前辈李靖等人可都是宰相。

  也正因为如此,权倾朝野的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的态度就十分敌视。」

  天幕前各朝时空的先辈们敏锐的感知到解说的语气一转,伴随着奸臣李林甫的出场,唐朝之前的古人们已经开始摇头叹息。

  “唐朝的霍去病没有死在天命里,要亡在昏君手上了吗?”

  画面中视频继续播放,解说声娓娓道来。

  「李林甫向唐玄宗提出一个政策:逐渐以胡将替换汉将,胡代汉足可解天下节度使日益坐大之问题。」

  唐玄宗听了后,深以为然的采用了这个方法。

  他认为,胡人是最好掌控的,就算卸任之后在长安城里也翻不起风浪。

  虽然李林甫只是想单纯的分王忠嗣的四镇之权,这也是他为什么和安禄山走到了一起,并多次帮安禄山创造和皇帝亲近的机会,一手庇佑其直河北节度的原因。

  石堡城,地处湟水河与青海湖地区的交通要冲,是当时唐朝河陇与吐蕃的交战区,此城乃河西重镇,意义非凡。

  王忠嗣崛起之后,长安就发出了诏令让他强占该城,王忠嗣却上书给皇帝说:时机未到,不可进攻。

  这让李隆基十分不开心。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董延光献计请求攻占石堡城,唐玄宗下诏命令王忠嗣分兵接应他。

  王忠嗣勉强服从,董延光不高兴。

  随后大军的进展正如王忠嗣此前的判断一样,由于石堡城的易守难攻导致董延光出师不利。

  事已至此,董延光却上奏说是王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他私下有拥兵自重的想法。

  在此之间,还发生了一件佐证王忠嗣品德的小插曲。

  时任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听说王忠嗣很不乐意出征后,连忙跑过来敦煌对老上司进行苦口婆心的劝诫:

  “向者大夫以士卒为心,有拒董延光之色,虽曰受诏,实夺其谋。何者?大夫以数万众付之,而不悬重赏,则何以贾三军之勇乎?大夫财帛盈库,何惜数万段之赏以杜其谗口乎!彼如不捷,归罪于大夫矣。”

  老大,我知道你很不爽,知道此战乃必输之局,但是没办法,你得配合人家演好这场戏啊!反正您不缺钱,声名更不缺,为什么不把钱财提前用来贿赂长安官员,战后可以逃避谗言之口。

  然后将自己的珍藏提前赏赐给部下将领,让他们打出风采和勇气。

  两者配合之下,就算战败了,陛下也挑不出你的理,相反还会为你升官。

  「可以说,李光弼为王忠嗣考虑的十分周到,避免了未能发生的战败事后清算,也让老王名利双收。」

  而王忠嗣却义正言辞道:

  “平生始望,岂及贵乎?”

  “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

  我不能用手下数万人的性命来儿戏,每一个士卒都是我大唐的好儿郎,将来陛下要是追责,我无非失去显贵的节度使,回到长安继续当个宫廷进军罢了。

  你关心我的心意我收到了,但是,光弼,这群儿郎跟着我卖命,忠嗣断没有违心负天下的道理!

  「李光弼大受震撼,失神回道:“此古仁人之心也,非光弼所及也!”」

第297章 忠嗣死,而唐业崩

  远在长安的李林甫收到了董延光的攻讦后,因为扳倒王忠嗣的底牌又多了一个而大喜。

  同年,又发生了一件足以载入史册,影响唐朝深远的历史事件,让李林甫更明白机会来了。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隆基达成“一日杀三子”的隐藏成就,成为千古第一人也是唯一人。

  他杀的这三个儿子中,其中一位还是当朝太子李瑛,这也就导致了国家储君之位空缺。

  合适的人选一共有两个,寿王李琩和忠王李亨。

首节 上一节 270/2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贞观第一刑案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