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271节

  其实最适合的是李琩,但是没办法,李隆基看上了杨玉环,也就是后来的杨贵妃,而杨玉环本上寿王妃,且寿王生母武惠妃在病逝前是李隆基后宫中最受宠的女人。

  这一段关系又复杂又尴尬,所以英明如李隆基也犹豫了。

  最后,不被任何人重视,母亲早亡,皇帝不喜欢,奸臣可以随便构陷,言官可以想骂就骂,安禄山也能过来踩他上位的李亨成为了太子。

  这样不被任何人喜欢,自幼只受到各种忽视和区别待遇的太子自然也不会让皇帝喜欢,于是李隆基在立李亨为太子后对他实行了严密的防备。

  天宝三年,李亨被举报私会边将,皇帝大怒,处死相关将领。

  这里其实很搞人心态,因为李亨从开元五年起,多次挂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大都护等职,也是因为从小不受宠,所以就一直被放在边关。

  李亨的带兵本事自然是一般,但在外多年也肯定会有一些相处较好的将领。

  不说是听到老领导当上太子专门发来祝贺也好,有着曾经上下级的关系存在,人情往来总得存在吧?

  但,李隆基不允许太子有党。

  天宝四年,董延光诬陷王忠嗣的消息传回长安后,李林甫知道机会来了。

  于是李林甫指使门下党羽魏林跳出来,道:

  我曾在朔州任刺史,当时的顶头老板是兼河东节度使的王忠嗣,他多次亲口说:

  我早年在禁内生活时,和忠王关系最好,李瑛等人是什么东西?等到皇帝驾崩后,我就率人尊忠王为帝。

  李隆基信了,史载“帝大怒”,召王忠嗣紧急入京,当场被羽林卫拿下,打入昭狱,随后三司严刑伺候。

  这一场无妄之灾,王忠嗣被打得半死,奄奄一息。

  王忠嗣在河陇享有极大声名,在旧部的求情,和接替他的新任节度使哥舒翰以命担保后,王忠嗣才勉强保命,但也因此被疏离了权力重心,被贬到南方当个太守,不久后暴死,年四十五岁。

  「为什么我们说安史之乱纯是李隆基自己作死,怨不得旁人呢?」

  「且看,张九龄在开元年间,就提醒过李林甫只能做能臣不可做全臣,安禄山必反当诛。

  王忠嗣多次上书,言安禄山有反心。

  这些都没被李隆基放在心上过。

  新太子李亨和安禄山有极为严重的过节,就连安禄山都知道太子继位则他必死。

  天宝第二任宰相杨国忠,和安禄山有极大的过节,李隆基也没正眼看过。

  王忠嗣自幼长于禁内,手握近三十万大军,兼四镇节度使,忠心耿耿,数年来立功无数,威震海内外,却因攻讦而幽死。

  李林甫权倾朝野,口腹蜜剑,闭塞上听,天下官员选拔提用皆为一言堂,家中富裕堪比皇宫,却安享晚年,受尽信赖。

  杨国忠大事无能,只因妹妹被选为贵妃而上位,于国无大用,却会剥削百姓,搜刮财富以供一人享用,所以受尽恩宠。

  安禄山身无半点功勋,发达以来巧言媚上图富贵,大买人心于河北,天下皆知其凡心,而玄宗不顾,最后发起安史之乱。」

  「如果你翻看史书去看这段历史,就会发现,盛唐的转折点,似乎可以用王忠嗣之死作为分水岭。」

  「是故,后世人才常言:王忠嗣若在,胡贼焉反?忠嗣死,而唐业崩。」

  ......

  扶苏眼皮子直跳,看到李隆基不断的微操硬生生把名将给玩死后,大呼可耻。

  当他再看到后面的内容时,内心受到极大震撼的同时,也十分不解:

  “父为何杀子?还是一日杀三子?”

  “那太子造反了吗?”

  不对啊,貌似李隆基杀子的时候,王忠嗣还活着,也就是说太子和那几个被杀的皇子绝不敢生出反心才对。

  嬴政摇了摇头,懒得为这李唐腌臜的家事浪费心情,淡淡评价道:

  “当真匪夷所思。”

  倒是扶苏瞪大着眼睛透露着各种不解,嬴政想起他刚才的话,饶有兴趣道:

  “扶苏,若是我让你死,你会去死吗?”

  话落,咸阳宫顿时陷入了诡异的静谧中,群臣低垂个脑袋个个噤若寒蝉。

  “啊?我......”

  扶苏从没想到过父皇会问出这样的话,一时陷入了呆愣里。

  见到儿子这般扭捏怯弱模样,嬴政忍不住心底叹气,摇了摇头。

  哪知扶苏在经历了一番心理风暴后,脑海里再回忆起李承乾勇敢的模样,当即攒了一口气,抬头正视着秦始皇,道:

  “我会学那李承乾,绝不束手就擒,就算是死也要问问父皇——为什么要我死!”

第298章 版本黑利

  “我不信,父会杀子!”

  哟?我儿子长大了?

  坐在上方的嬴政被人观察不到神色,在扶苏的视线里,依稀看见了父皇的冕珠晃动了几分。

  扶苏不由得心里有些惴惴,刚才我说错话了吗?

  他的这番话远没有李承乾的那句“请陛下称太子”来得霸气,却依然将咸阳宫的群臣震的发怔。

  扶苏公子什么时候有这般胆魄了?

  一向面对始皇帝怯弱的扶苏居然敢这样大声讲话,太不可思议了。

  一旁的冯去疾面上古井无波,眸子里却充满了欣赏的意味。

  眼见着父皇默然不言,大殿内也鸦雀无声,扶苏一时有些悔意涌上心头。

  怎么大家都没有反应啊?我真说错话了?

  就在他心中惴惴不安时,又想起了天幕里李承乾的勇毅和悍然,仿佛那胆气是长在了自己身上一般,当下神情愈发坚定,挺直了腰杆继续直视着始皇帝。

  父子二人对视片刻,嬴政便不动声色的收回了目光,心中宽慰不已。

  虽然有些意外扶苏忽然的表现,但见他后续的模样,表现的从一而终,老父还是心底乐开了花。

  扶苏也是好起来了。

  我大秦总算是后继有人了。

  大唐的天暗了,但我大秦的天亮了!

  “扶苏,你是不是也想学李承乾造反?啊?!”

  嬴政猛然一拍桌案,声调陡然拔高,漠然喝道:

  “逆子!你好大的胆子!”

  始皇帝凌厉的声音扑面而来,整个大殿都在久久回响,压力陡然如山岳般向着扶苏压去。

  这一刻,扶苏感觉到了手脚都在颤抖,身体里的血在不断往上涌动,心脏也砰砰的狂跳不止。

  我是帝国的长公子,那李承乾也是,他大唐是大一统王朝,我大秦更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之前的他没有前人的总结经验,吃尽了版本的黑利。

  如今看了那么久的天幕里,要是还像以前那般呆愣愣的,就算让他提前进入新版本,也是被点菜罢了。

  我,不能怂!

  扶苏握紧了拳头,心智也随之坚定,抬头直视着威严的父皇,淡声道:

  “倘若陛下真使子如此,子必然不能从!”

  “哦?你不是学从儒术,讲究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吗?”

  “君要你死,你为何不死?”

  扶苏身形挺拔,轻声道:“《孝经》言: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又言: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昔年虞氏潜龙时,面对老父刁难,也曾言: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是故,父无德理,子何必从?”

  “我是大秦的长公子,是诸夏第一位皇帝的儿子,不是贪生怕死的腐儒!”

  霎时间,偌大的咸阳宫中如同平静的湖水里被丢进了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

  大殿一下被炸开了!

  群臣忍不住侧目而去,带着诧异,带着敬服,带着狂热,带着欣赏......

  嘈杂之后,大殿再次陷入了平静,所有人都收紧了呼吸,等待台上的皇帝开口。

  嬴政眼皮狂跳,内心同样的波涛万丈,纵然平时养气功夫再好的他,此时也难以按压情绪的波澜。

  我家有子也!

  在群臣的注视下,至尊的皇帝缓缓起身,走到了扶苏面前,二人平静对视后,嬴政伸出手拍了拍扶苏的肩膀,随后环视殿内,淡淡道:

  “你可以当太子了!”

  ......

  刘邦哪怕已经喝得稍显微醺,看到了这里也忍不住掐着手指,兴致勃勃的盘算道:

  “一日杀三子。”

  “逼死忠义的义子,逼反叵测的义子。”

  “嗯,虽不知道那唐玄宗有几个儿子,目前被说到的只有五个,却亲手杀死了三个,剩下两个一个自己老娘刚死就让老爹抢了自个媳妇,一个虽继任太子却被任何人都可以欺负。”

  “不对,还有那个身为胡贼的义子,可以随意出入后宫,乃至留宿!”

  邦子的眼神愈发明亮,手指掐到最后发现一手都说不完后,更是一脸的幸灾乐祸,窃笑道:

  “啧啧啧,这李唐就是处处比我汉家强啊!”

  “比不了,比不了!”

  未央宫中,群臣也跟着哄然大笑,樊哙大大咧咧的道:

  “那玄宗太不当人焉!七个儿子,越有能耐的死得越早越惨,越坏事的偏偏最舒服!”

  “真是奇哉怪哉!”

首节 上一节 271/2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贞观第一刑案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