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264节
“必然是奸贼养寇自重,没有彻底剿灭东突厥残余势力!”
李靖眼皮子直跳,你这家伙到底在说什么啊喂!
当初,东突厥汗国初灭时,殿中的众人就商讨过治理方案,为了避免突厥遗族复国复兴,便设置了许多的羁縻州,选取部族酋长为都督,派汉人官员进行教化。
等到教化的差不多了,就升为都督府、都护府,并将汉化好的、良善的迁回汉地,奖励种地,以示嘉赏,不服王化的继续在草原上吃风沙。
杜如晦摇了摇头,“看来,我等当日商量之策,也非十全十美啊!”
“终有疏漏之处。”
众人亦然颔首,没想到他们一群人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最好的消化新土地新人口的方法,居然还是落后了。
换算一下天幕的公元纪年法,居然连百年都没撑过去。
贞观群英们不免有些沮丧。
老房笑呵呵的开口:“咱们在这猜来猜去能猜对吗?”
“呐!这不是有现成的后世唐人能为咱们这群老家伙解惑嘛!”
众人顺着老房的目光看向光幕。
从贞观君臣讨论的时候,这群人就在支着耳朵偷听。
这年头虽然没有宋人编的玄幻小说《贞观政要》进行洗脑,但贞观年间的庙堂风云依然是为人乐道的。
开元君臣身为后来者,对这些先辈们的故事耳濡目染,这次能有当面瞻仰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老房话头示意后,李隆基愣了一下,心道怎么又扯到我身上了?
老九轻声开口,给李隆基提醒道:“高宗晚年之事也。”
开元天子恍然,涉及到了一些比较敏感复杂的事件,他斟酌了半会儿,沉吟道:
“好教太宗爷和各位前辈知道,后突厥汗国建立于我祖父永淳元年,当时乃我奶奶,也就是您的武才人当政时候......”
“武氏当政时,一改对外族包容状态,对所有新降者皆灭族屠杀,对旧人苛刻索取。
所以,颉利子孙率十七人叛国而出,聚众七百,再建了突厥汗国。”
李世民听得头大,捕捉到敏锐信息反问道:“七百人,就算他有甲胄,对大唐而言也不难剿灭吧?”
李隆基抿了抿嘴,不太好解释了,武氏再怎么样,也是他亲奶奶,子不言父过,孝为先者......
见皇帝有些为难,老九在一旁补充道:“怎么说呢,武氏当政时,有点类似我家陛下在天宝年间干的事儿......”
“十余年间,突厥从十七骑,兴盛至贞观初年之状,而唐军多败......”
贞观群臣瞪大了眼睛,仿佛听见了什么天方夜谭。
你的意思是说,刚叛唐的时候,突厥只有十七人,然后用了十几年时间,又发展成了旧日模样?
好消息:不是他们绞尽脑汁的教化分治之策过时落后了。
坏消息:这个后突厥汗国,是大唐自己一手调教出来的!
第288章 另类成道
“为什么是武氏当政?我大唐的男儿呢?”李世民瞪大了眼睛。
“祖父身体不好,所以让皇后代政。”
“那太子呢?”
“太子英年早逝......”
“那谁登基的?幼主登基吗?”
李隆基:“......”
不敢说了,我怕待会被大逼斗伺候了。
开元天子也怕继续挨打,挤出一抹笑意,谄媚道:“太宗爷,您放心,如今那突厥汗国已经大不如前了,算是我大唐的藩属国。”
“也就是说,现在还有?为什么不灭了他?”
“如今突厥汗国在我安西都护府之西,为我大唐保家卫国呢!”李隆基拍了拍胸脯,随即反问道:
“您当年不也没想过灭天竺吗?”
贞观君臣恍然大悟,听懂了。
突厥汗国打不过大唐,又回不去故土和过去,只能在中亚那片穷乡僻壤苟活,甚至还能作为战略缓冲地带,帮大唐在前线顶着。
至于说不想过穷日子的突厥人,肯定会主动向往王化,希望被唐廷认可,可以去汉地种地。
贞观群臣大脑飞速运转,不一会就推算出了开元年间突厥汗国的情况了。
原来闹了半天,又回到了他们教化分治胡人的方案了。
「安思顺和安禄山没有血缘关系,但因为两家长辈的缘故,他俩私下关系极好。
后来,这哥俩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安思顺成年后选择从军,好男儿功名马上取,在陇右军区干了四十余年,官至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
后来大名鼎鼎的哥舒翰、郭子仪等人都曾做过安思顺的部下,安思顺总得来说算是玄宗时期,河西系庭柱级将帅。
安禄山则和老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哥哥走军旅,他选择走商旅。
当了个牙郎,也就是中介。
我们都知道,想要干好中介,必须得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练就一嘴的油腔滑舌。
安禄山自然舌头功夫极佳,不然也不会后来把李隆基和杨贵妃伺候的那么舒服。
不过,早年的安禄山没有安思顺那么顺利,他的商业帝国才走出了一步路,就因为吐蕃的入侵阻断了河西走廊,导致丝绸之路断绝而破产。
越努力的人欠得越多,这就是此时安禄山的状态,年纪轻轻就背上了一身债。
他只能:白天当中介,晚上跑外卖。
这个外卖,也就是偷羊!
更倒霉的是,安禄山债还没还多少,就让人给抓住了,被捆着送到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面前。」
「张守珪眼皮子都没抬,直接下令处死偷羊贼。
这时候,安禄山的嘴皮子功夫起作用了。」
《旧唐书》:二十年,张守珪为幽州节度,禄山盗羊事觉,守珪剥坐,欲棒杀之,大呼曰:“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
「张守珪:男人,你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公元732年,开元二十年,张守珪收安禄山为义子,自此安禄山另类成道,走上了一条比他堂哥还要牛逼的大唐梦之路!
此时的安禄山有且只有一个下属——史思明。
安禄山:老子不懂军阵韬略怎么才能成为节度使呢?
史思明:使帅不如学吕布吕奉先那样的英杰,定然能成事!
安禄山:好主意!
张守珪这个义父还是太弱了,要拜义父就得学人家吕奉先。
所以,安禄山决定拜大他十八岁的李隆基为义父,拜小他十六岁的杨贵妃为义母!」
......
李世民:“???”
“李隆基,我草你奶奶的!你还要不要点脸了!”
“那杨贵妃比你小三十多岁啊!都能当你孙女了!”
贞观上将怒气冲天的咆哮声响彻了开元时空的大明宫,群臣默默的低下了头,心里默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太宗爷说话一定有他的讲究,我不要被影响到了,偶像滤镜不能碎。
李隆基弱弱的回应道:“祖宗,您还比武氏大二十岁呢......”
长孙皇后默默了剜了李二一个眼刀,不用说话,自己体会。
贞观天子被这个眼神看得打怵,强硬道:
“你还有理了!!!”
李隆基低着头,两只手角力着,声如细蚊:“再说了,开元李隆基又不认识杨贵妃......”
贞观天子扶额,感觉头疼又犯了,无奈的岔开话题道:
“一个中介......偷羊的牙郎,祸害了我大唐的江山!”
长孙无忌笑道:“那吕奉先认了董卓为义父,然后捅了董卓;安禄山认了开元天子为义父,然后打下了长安城......”
“义父不好当!”
李隆基见过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画像,自然一眼就认出了说话的人。
心里咒骂道:“活该祖父把你流放了,嘴怎么这么欠呢!”
......
「安禄山利用自己的嘴上功夫,将张守珪哄得十分开心,连年升迁,甚至还让老张为他在长安铺路。
长安这场名利场对于安禄山而言,更是得心应手,几次往返之后就把玄宗也哄开心了。」
「后来,安禄山因奉命讨伐奚、契丹,违背指挥而导致军队大败,被时任范阳节度使张守珪执送到首都长安,等待严厉处罚。
前几次安禄山入京时,张九龄就看出了此人的根底,道:“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于是,他对李隆基道:“法不可轻易违背,安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
这里就不得不提张守珪了,这个人本事很大,任幽州节度使时压着契丹人暴揍,所以在他亮眼的功绩下,安禄山的打点下,唐玄宗就过度解读了:
倘若安禄山真的犯了死罪,张守珪会把他送到长安吗?肯定早就处斩了。」
「于是李隆基就笑着对张九龄道:
“咱们大唐泱泱盛世,谁闲得没事造反啊?”」
第289章 为义子洗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