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263节
也就是说,皇位上不管是谁,哪怕是条狗,只要不能平息社会矛盾,积累已久的火药早晚是一点就炸!
没有安禄山,也有张禄山、王禄山!”
“关中和河北的矛盾,南北方的矛盾,汉胡矛盾,肉食者之间的矛盾,上层与底层的矛盾,府兵制的崩溃,财税制的改革不能有力推行......
天宝年间,李隆基明知道这些社会矛盾却选择摆烂不管,只能说不出事儿才怪呢!”】
【追评:“我见有人说,五十岁的李隆基翻遍了家谱,发现祖宗们没一个长寿的,觉得自己也没啥能活的了,所以就想享受享受,但武则天的长寿基因愣是让他活到了七十多岁!”
追评1:“我懂了,罪出于武则天,唐实亡于李世民!”
追评2:“对的!要是李世民没让武士彟十四岁的女儿入宫,李治会爱上小娘吗?后面的皇帝能一个个那么能活吗?要是都像李二李治一样活个四五十岁,哪有前明后昏!”
追评3:“六!我居然无言以对!”】
【“不说别的,就问你安禄山是不是大唐梦最好的代言人吧!”】
第286章 盛唐大舞台,有梦你就来!
后世人的评论飘过天幕,大唐时空里众人都颇为沉重。
李世民冷哼了一声:“这话说得也对,你这不孝子孙现在死了最好!”
哪有人咒自己孩子的啊?
李隆基嘴角一抽,求助似的望向大明宫群臣。
众人撇了撇嘴,脑袋扭向了一边。
他们忽然觉得,如果三郎成为了后面那副昏聩模样,真不如早点驾崩得了。
到时候和太宗爷平起平坐没毛病!
“怎么?你不服气?还想逼人家说话?”李世民看着光幕里的开元时空,声调拔高,威胁道:
“朕还在这看着呢!”
张九龄对上了开元天子可怜兮兮的模样,咳咳一声。
虽然李隆基老喜欢和他对着干,但他身为宰相,李隆基一手提拔上来的重臣,多少还是要顾及点自家三郎情面的。
“陛下,您放心,这一次有我在呢!”
“微臣一定及时劝诫,保证不让您再重蹈覆辙了。”
......
赵飞愕然的看着评论区里网友们的惊人脑洞,还能有这种解题方式吗?
“哈哈哈,唐实亡于李世民,原以为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在这种思路下,居然形成了逻辑闭环!”
赵飞嘴角勾笑,可话落在了大唐时空里,二凤的脸色瞬间就黑了。
开元时空里,群臣默然不语,压根不敢接话。
“武士彟之女?”
居然还是老熟人的女儿!
贞观群臣立马恍然想起了这号人物,当年资助李家成事的商人,想学吕不韦的天使投资人!
只不过这个人是太上皇的死忠,官声还算不错,所以在贞观上将登基后,就被打发到了地方上为官。
长孙皇后轻抚皇帝的后背,柔声道:“当下旨让那武家小娘入宫。”
开元时空里,李隆基不解。
这是要将武氏直接给抹掉吗?那武氏要是在贞观年间就没了,朕从哪来啊?
李隆基一时有些迷茫。
就在大唐时空里,两个朝堂上人们心思各异时,天幕画面悠悠转换。
「安禄山,最好的大唐梦代言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一个非汉人非国内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的一个杂胡,恩.......你就当成老米的移民那种。
如何才能在盛唐实现阶级跨越?」
「那肯定有小伙伴们要说了“我知道我知道,可以考科举啊!”
主播告诉你们,科举是第一个被排除掉的选项。唐朝时的科举不是大家印象里的科举,凡是读书人皆可公平参与,凭本事考,作弊包庇等行为直接被问罪处斩。
唐代科举,既看出身门第,也看长相钱财。
史称“贡举猥烂,势门子弟,交相酬醉,寒门俊造,十弃八九!”」
既然科举行不通了,那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有的兄弟,有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社会学研究上,普遍认为宋代之后,华夏的风气从开放转为了保守,而在此之前的唐代和汉朝一样,讲究君子六艺,崇尚军功。
自大唐建立起,先进的府兵制下配合完善的军功制,以及天下无敌的太宗作为表率,“尚武”精神已经牢牢的刻印在了唐人的骨子里。
也正是社会上的“尚武”风气,使得唐朝缔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强盛帝国。
而关外杂胡出身的安禄山,能够身兼三镇节度使,当然也是靠着军功立身起家的。
可以说,安禄山是盛唐的大唐梦最好的代言人了!
有道是:“盛唐大舞台,有梦你就来!”
......
打打杀杀的看腻了,听到天幕这会讲到了知识点,君臣都十分感兴趣。
扶苏饶道:“这就是李唐之基,盛唐之根吗?”
这也是我大秦的立国之基啊!
嬴政不禁思考,李唐能凭借军功制建立盛世,额滴大秦咋就是二世而亡吗?
是不是哪里有些不对?
府兵制......这是嘛玩意!
秦始皇苦笑着摇了摇头,光凭制度名字去幻想还是想不出什么的,“希望天幕能多说点有用的吧!”
席卷了盛唐帝国的一场叛乱看得众人触目惊心,一个伟大的帝国,不可能被外力攻破的帝国,居然毁在了内乱里,岂不让他们感到唏嘘不已!
诸葛亮细细琢磨着安史之乱的信息,在案牍上做着笔记,言道:
“后人的这番话,倒是说明这胡贼无论是速死还是苟活,都不影响叛乱之长久。”
庞统点了点头,“那玄宗无论早死还是晚死,也不影响叛乱的爆发!”
二人对视了一眼,这种情况和他们大汉多么相似啊!
灵帝不昏,常侍不乱,天下就不会民不聊生了吗?
董贼暴死,国乱就能平息了吗?
第287章 武后的武功
永乐时期的群臣饶有兴趣的看着盛唐的解析,大唐是盛世虽然距离他们已有四五百年,但如雷贯耳的名气没有人是不憧憬的。
站在比他们还要靠后的后世人的视角上,去看大唐,倒是一种颇为新奇的体验。
“无论什么制度都有落后和消亡的一日,”杨士奇抿了抿嘴,笑道:
“北宋范仲淹变法、王安石变法亦是如此,也许我大明有一天也会有人对现在的祖宗之法进行改变。”
金豆豆冷哼道:“动祖宗之法,这人怕是要死无全尸,粉身碎骨咯。”
话落,朱棣眉头微蹙,一脸不喜的看向汉王爷,“怎么,汉王爷什么意思?我大明的皇帝都是死脑筋?”
“大明的皇帝还不如那赵宋的皇帝了?”
朱高煦连忙摆手,解释道:“爹,儿子读了那么多的史书,发现不管是奸臣忠臣,只要是个能臣干臣,碰上了变法之事,在当朝的名声算是毁了。”
“你看啊......”汉王爷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就比如说天幕刚提到的李林甫吧,虽然是个大奸臣,但人家也是个能臣啊,那改革不少吧?”
“你看王安石,死后被宋朝当官的骂成啥了?”
“还有啊......”
“行了,闭上你的狗嘴吧!”朱棣喝骂道:“就你懂得多!”
朱高煦止声,一脸委屈的站在原地。
“皇爷爷,咱们大明的皇帝将来肯定会保护好变法的能臣的!”朱瞻基笑道,
“以史为鉴,咱老朱家的子孙一定比大宋大唐的强!”
朱棣满意的微微颔首,轻抬下巴,对着老二道:“听听人家说的,再听听你那狗嘴里的话!”
“得,我成不孝子了呗?”汉王爷双手一摊,一副无所谓的模样:
“忠言逆耳啊!”
「公元712年,开元元年,时任唐朝河东道岚州别驾的粟特族官员安贞节收到族内传信:
亲哥哥安孝节所在突厥部落被突厥汗国击败,部族衰落,将举族投靠安贞节。
这里的安氏部族所在的突厥部落是属于亲唐派,某种意义来讲算是拿着大唐绿卡的外国人。
安族投靠安贞节后,兄长安孝节告诉他有一个同为昭武九姓的名为安延偃的康人在安族逃亡中帮扶很多。
安延偃在历史上并未记载有任何官职担任情况,但他有个弟弟叫安波至,官至右羽林卫大将军。
所以安贞节对这个同出一源,且对兄长有救命之恩的安延偃很是感激,并约定互为兄弟。
安延偃后来娶了一个突厥巫女为妻,这个女人有一个孩子,名叫轧荦山,无姓。
轧荦山的母亲嫁给安延偃后,才有了文明人的姓名,他的养父为他取名为:
李世民疑惑不已:“东突厥汗国被朕所灭,颉利就在长安跳舞呢!”
“根据天幕所讲,西突厥汗国被高宗所灭,所以......怎么又来一个突厥汗国?”
甘露殿群臣也有些疑惑,唐俭冷哼了一声,直言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