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230节
“什么?你说真的?”
“爷,千真万确!”那下人信誓旦旦道:“采买的家丁都看见他家府上挂素了,据说皇帝在郊外行宫已经知晓了,后事诏书即刻送到。”
华服老人捻须微怔,手指在揉搓着直到不小心一个用力扯下了一根胡须,吃痛后他才回神过来,整个人脸色瞬间红晕,比刚才喝酒还要兴奋。
“好事啊......不对......不不不......”
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这话不太合适,老者立马挤出一副哭丧的表情,只是看着很假。
“呜呜呜......李将军,你怎么就去死了呢!”
......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河间郡王李孝恭在家中饮酒时突然发病去世,时年五十岁。」
「唐太宗闻讯落泪,亲自为李孝恭素服举哀,哭的十分伤心。同时下令追赠李孝恭为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号为“元”。」
长安城河间王府,大唐皇帝亲临葬礼,为他的堂兄送别。
「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尚书左仆射萧瑀因诬告房玄龄谋反再次被贬出京,这是他的第六次被罢相。」
“陛下,萧皇后病重了。”
“着人去探望一下吧......怎么会突然病重了?”
“萧皇后听闻您又贬了她弟弟,忧虑萧相一把年纪了还不稳重,怕他路上身子熬不住,忧疾成疾。”
“这个萧瑀啊!气死朕了,天天找事!都怪杨广给他惯出来的臭毛病!去去去,朕烦得很......等等......着旨意恢复萧瑀的宋国公爵,令他即刻回京探亲!”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在送别了自己的亲姐姐后,汉丞相萧何之后、南梁明帝之子、大隋外戚、大唐宋国公萧瑀病逝,终年74岁。」
“志玄啊(大声),你不用操心家里事了,朕给你儿子封了官。”
“陛下(喘气),犬子无能......得此大位愧对朝廷......有您赐予臣的爵位,就足够留给子孙享不尽的富贵了。”
“陛下......臣请您将这个官位给臣的弟弟,他的能力可以胜任......”
“(沉默)......如你所愿!”
「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大唐樊国公、镇军大将军段志玄病逝,终年四十五岁。
唐太宗赠其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改封褒国公,谥号庄肃,并陪葬昭陵。」
“君集啊!朕以后只能到凌烟阁去看你了啊!”
“叔宝......他还那么年轻,怎么就走了呢?”
「贞观二年,蒋国公屈突通去世......」
「贞观二年,薛国公长孙顺德去世......」
「贞观九年,邢国公刘政会去世......」
「贞观十二年,谯国公柴绍去世......」
「贞观十三年,胡国公秦琼去世......」
......
天幕上,一个个的贞观群臣相继离世,每一个天策府老臣和大唐功勋去世时,大唐的皇帝都要亲临哭哀,给予他们莫大的身后光荣。
死一个,李世民哭一个。
李世民哭完的画面刚结束,就又有死一个接着哭。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时常怀念当年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老臣们,因此伤神落泪。
于是他在太极馆内三清殿旁兴建一座小楼,名为凌烟阁,命阎立本绘制真人大小的二十四位功臣画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即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而唐太宗本人,晚年则时常至凌烟阁怀旧。」
贞观群臣伴随着其高光时刻在天幕上相继离世,画面也化为黑白。
贞观上将也从头哭到了结尾。
画面上镜头切换,一座位于皇宫内的高阁突兀的出现。
其前对大唐国教道教的三清殿,上有书法大家褚遂良的落笔“功高侯王”。
镜头走入殿内,内外又是三层,使用轻隔作墙,将光照折射,里面的场景宛若殿堂般闪耀。
当日光折射在活灵活现的唐代功臣图像上,光影交错,仿佛时光回溯。
李世民的身影缓缓出现在阁中,他脚步蹒跚,目光在一幅幅画像上逡巡。
「其即位的后世唐代君主,为表彰功臣荣誉,依旧将功臣图像送之高阁,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后世诗人李贺曾写诗赞曰: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自此之后,凌烟阁成为了唐代武士和文臣最高的死后荣誉殿堂。」
天幕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画面渐渐黯淡下去,视频暂告一段沉默,唯有女声还在浅唱:
“笙箫琵琶,金色步辇
千秋黄沙,不曾褪减
全唐的浓墨重彩......”
......
大气辉煌的初唐年间以观众们想不到方式进行了结尾,无数的古人们还意犹未尽,沉浸在唐太宗一手带起的风云大世里。
有的人震惊于初唐的君臣之情,有的人早已沉浸在了李世民的人格魅力里,难怪后世人总是夸赞人家贞观上将。
也有的古人们在慨叹:那么多的风云英雄,李世民到底是怎么驾驭他们的呢?
而那么多的人杰,又是怎么心甘情愿去听李世民话的?
还有的观众们仍是沉浸在那一帧帧的唐朝治世里,“大唐的长安城好美啊!”
“万家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唐朝到底好不好,我一个农民看不出来吗?”
长安长安,长治久安。
只有大唐的长安,才让无数人感到魂牵梦绕。
“那可是大唐啊,诸夏人永远的精神故乡!”
“茂茂,我们去长安吧!”
明朝时期,关中的老百姓们默默的抬头看了一眼自己城池上的文字,心中羞惭的低下了头。
太难听了,啥时候能改过来!
曹操沉默的看完了贞观的落幕,也不得不赞叹:“唐太宗对待功臣,倒真宽厚啊!”
不过,那又如何?
你大唐能做到的,我曹阿瞒也能做到!
“飞鸟尽之事,在孤这里绝不会出现!孤也要像唐太宗一样,善待自己的功臣们!”
各个时空里的汉皇们更加沉默了。
光是对待功臣这一块,不,是对待开国功臣这一块,他们家的老祖宗好像就没人家做的好啊。
更别提贞观的长安城了。
虽然远没有天幕展现的后世长安城那般繁华迷人,可也不是大汉的长安能与之相比的。
“切,有什么好炫耀的?”
“邦周的雒阳也没有大汉的雒阳繁华呢!你不就比朕晚生了几百年嘛!”
“有种碰碰!”
眼巴巴的看着大唐的繁荣景象,刘彻更是下定了一个决心。
一切富强都是建立在国家和平之上的,而和平是需要打出来的。
唐朝为什么富强?
不就是李世民打服了周围一圈的国家,让他们奉唐朝为宗主,奉唐皇为天可汗吗?
他大唐行,我大汉也行!
只有战争打赢了敌人,才能让天下太平,让百姓少遭困苦!
“匈奴人,必须灭!”
“而且,朕也要学李世民一样,打得更快,灭得更好!为我大汉的子民也争取到更好的生存空间!”
第246章 少萝
西汉,汉高祖三年
新建的未央宫大气恢宏。
刘邦看完了天幕里的视频哈哈大笑,李世民能干的事儿他也能干!
不就是善待功臣吗?
正好,借着唐朝的事今天来说说大汉的事儿!
邦哥端起酒杯就起身面向群臣道:
“乃公说过,纵使泰山变成石头那般大小,纵使大河变成了衣带那样的宽,你们的爵位和富贵也会随着大汉的天下永远的传承下去!”
底下群臣欢呼皇帝威武,皇上大恩。
刘邦伸手虚压,接着道:“乃公希望咱们君臣之间像唐太宗的君臣一般,尽得春秋佳话。”
“诸位,前程已经给予了你们,莫要自误!”
萧何会意,立马拱手笑道:“陛下好意,臣已知晓。”
......
刘备捻着下巴上的须发,眼睛微眯:“凌烟阁......嘶~这是不是抄我显宗皇帝的云台阁啊?”
昔年,显宗皇帝怀念追随世祖爷打天下的二十八位功勋,就在洛阳南宫兴建了一座云台阁,里面悬挂二十八功臣真人大小画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