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贞观第一刑案官

贞观第一刑案官 第307节

  这时,马车停了下来。

  莫小凡的声音传来:“少爷,我们到了。”

  刘树义深吸一口气,压下繁杂思绪,直接起身,下了马车。

  看着庄严厚重的宫门,他说道:“在这里等我,不出意外,最多一两个时辰,我就会出来。”

  说罢,他便向宫门走去……

  …………

  恢弘庄重的两仪殿。

  刘树义来到殿前,向李世民行礼:“臣拜见陛下。”

  李世民轻轻摆手,声音沉稳:“爱卿不必多礼,平身吧。”

  “谢陛下。”

  刘树义直起腰身。

  李世民看着样貌俊秀,气度不凡的刘树义,心中微微颔首。

  这几天他听闻不少官员,都有意要将女儿许配给刘树义,便是程咬金、长孙无忌和杜如晦都有这个意思,这让他心里大感有趣。

  这么多年,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一个年轻人如此抢手。

  不过想想刘树义的出身和本事,背景干净,没有乱七八糟的束缚,性情善良,富有正义,又能力卓绝,确实是一个极佳的乘龙快婿。

  这让李世民心里也有些发痒,毕竟当父亲的,谁不希望给自己的掌上明珠找一个最好的夫君?

  但听说杜如晦已经放下话来,刘树义与其女儿杜英情投意合,已然决定择日给两人定亲……自己身为皇帝,总不能抢左膀右臂的女婿吧?

  李世民心中胡思乱想,脸上却十分深沉威严,道:“爱卿见朕,所为何事?”

  刘树义看向李世民,没有任何废话,直接开门见山,道:“陛下可还记得饷银案?”

  “饷银案?”

  李世民深邃的眸子里闪过一抹讶异,他没想到刘树义会突然提起一个已经过去四年的案子。

  不过对此案,李世民记忆十分深刻。

  毕竟饷银案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发生的,差点导致他率领的大军出现问题。

  若不是他还要与突厥作战,还要防备突厥继续南下,早就亲自参与饷银案的调查了。

  而即便他没有参与调查,也一直关注饷银案,最后得知饷银案的始作俑者是冯木时,还感到有些意外,他与冯木虽不算熟悉,却也知晓冯木的本事,没想到冯木竟会为了谋逆的杨文干,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

  脑海中回忆了一下有关饷银案的记忆,李世民心有不解的看向刘树义,道:“爱卿何故提起饷银案?”

  刘树义道:“回陛下,臣今日整理卷宗,偶然间发现了饷银案的卷宗,因饷银案号称武德第一大案,且臣的兄长也曾参与过饷银案的调查,所以臣对饷银案有些兴趣,便打开阅览了一遍。”

  刘树义没有隐瞒刘树忠的存在,李世民若好奇自己为何会突然关注饷银案,必然能查到自己叫来赵文忠的事,也必然能通过赵文忠知晓刘树忠与饷银案的关系。

  故此,他主动提起刘树忠,就不怕李世民后续的调查。

  且他主动讲述缘由,也能隐藏刘树忠与饷银案的因果关系,让李世民只认为自己是好奇兄长查过的案子,才去看的饷银案,而不是自己因发现兄长的问题,直接瞄定的饷银案。

  李世民果然没有丝毫怀疑,他微微点头,示意刘树义继续。

  “臣原本只是好奇,想知道当年轰动天下的饷银案,究竟是怎么调查的,也想学习一下他们的查案方法。”

  “结果……”

  刘树义顿了一下,语气沉了两分:“臣不知是不是臣想多了……饷银案的卷宗,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存在问题?”

  李世民正是最英明神武的年龄,而且还亲自经历过饷银案的波折,所以在刘树义提出卷宗可能存在问题的一瞬间,他的大脑就浮现了诸多念头。

  而这些念头,无一例外,都代表着足以轰动整个天下的波澜!

  他原本噙着笑意的脸庞陡然间严肃起来,靠着椅背的闲适身体也迅速直了起来,李世民幽深的眸子盯着刘树义,声音辨不出情绪:“结果查错了,不是冯木?”

  刘树义摇头:“臣不知道。”

  “不知道?”李世民微微蹙眉。

  刘树义道:“臣只是发现卷宗里面有一些问题,但不确定是当时案子的调查有问题,还是在书写卷宗时,出现的问题。”

  李世民指尖轻轻磕着扶手,道:“讲。”

  刘树义从怀里取出卷宗,他先双手将卷宗递给李世民,然后才说道:“卷宗问题有三。”

  “其一,只言结果,缺少过程。”

  见李世民已经开始阅读卷宗,刘树义道:“正常查案,要么是根据线索一步步寻找真相,要么是根据一些经验或者灵光一闪,去推理或寻找线索。”

  “而此案,在最关键的确认冯木行踪问题的事情上,突然就有了结果,说冯木行踪有问题,中间缺少如何查出冯木这些秘密行踪的方法,以及为何突然对冯木提供的行踪产生了怀疑。”

  “如果冯木的口供问题很明显,不可能三司那么多人,那么长时间都无法发现,所以这里面,一定有一个转折,但这个转折是什么,卷宗并未提及。”

  李世民看到了饷银案转折的那一部分,正如刘树义所言,在三司束手无策,十分焦虑时,任兴突然提出冯木口供里的行踪有问题,并给出了冯木那段时间偷偷离开长安的行踪。

  然后任兴便带人去冯木宅邸搜查,最终发现了暗格里的牌位与信件。

  若不是刘树义提起,李世民不会注意到这个问题,毕竟身为上位者,他一般只注重结果,过程是否曲折,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其二……”

  刘树义的声音继续响起:“仍是只有结果,而无细节。”

  接着他便将之前发现的,没有冯木收买将士的细节,只有将士被冯木收买的结果,说了出来。

  “除此之外,卷宗里也没有从这些将士身上,找到冯木收买他们的钱财的记载,将士们说他们知道饷银一旦丢失,自己必会被抓住问询,所以将钱财提前藏了起来。”

  “可他们后来已经招供了,那么藏起来的钱财,也就没必要继续隐瞒了,但结果呢?”

  刘树义望着李世民手中的卷宗:“卷宗里并无任何关于这些将士钱财的后续记载,臣不知道是没有找到这些钱财呢,还是这些钱财被谁给故意忽略,继而贪墨了?”

  李世民眉头微微蹙了起来。

  查案过程的缺失,李世民虽认同刘树义的发现,但并没有觉得问题有多大。

  毕竟很多思路的转变,可能都是在脑海里出现的,书写卷宗之人不清楚任兴当时的想法,没有书写下来,也算正常。

  可是……冯木收买将士的细节,缺失如此严重,这让李世民终于意识到卷宗上的问题,不是小问题。

  书写之人再粗心,总不至于能粗心成这个样子。

  而且即便书写之人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审核的三司上峰呢?他们也没发现?所有人都粗心了?

  “其三……”

  刘树义见李世民眉头蹙起,知道自己的话,终于引起李世民内心的波动了。

  他趁热打铁,继续道:“冯木到最后,也没有承认自己偷盗了饷银!”

  他抬起头直视着李世民,道:“陛下可还记得前户部侍郎赵卓,赵卓被赵成易几人陷害,说他贪墨了赈灾款,而在最后赵卓被诛杀时,也没有承认自己贪墨了赈灾款……”

  “此时的冯木,与彼时的赵卓,何其相似!”

  “明明冯木的手下已经承认了,明明朝廷已经定罪了,冯木根本没有任何继续隐瞒的必要……可即便如此,他仍是到死都在喊冤!”

  “且卷宗里,除了牌位与信件,以及他手下的供词外,并无真正的,能够直指冯木偷盗饷银的证据!”

  “所以,臣不能不怀疑,他是否与赵卓一样,在此案里,存在问题。”

  李世民眉头彻底皱了起来。

  因被赵成易等人蒙蔽,李世民错杀赵卓,对赵卓,李世民其实心里有些愧疚。

  所以在刘树义为赵卓伸冤后,李世民第一时间免了赵家的流放之罪,并且派人去接赵家人返回,同时在杜如晦提起让赵卓之子赵锋进入刑部时,也没有任何犹豫便同意。

  在那之后,任何需要斩首的案子,李世民都会格外注意,甚至他都在考虑,是否要更改死刑的制度,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冤案的可能。

  因此,刘树义此时提起赵卓,还说冯木与赵卓十分相似后,李世民便下意识想起了赵卓的冤死,对冯木的犯人身份,也同时起疑。

  看着李世民眉头紧紧皱着,古井无波的脸庞有了明显变化的样子,刘树义轻轻吐出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成功大半了。

  李世民身为帝王,哪怕他再英明神武,该有的猜忌之心,也是会有。

  正所谓“总有刁民想害朕”,坐在了那个位置,且这个位置还不是通过正常继承得来的,李世民的谨慎与小心,甚至高于其他帝王。

  所以,当李世民对一个案子起了疑心,且这个案子还是在他眼皮底下发生时,李世民便不可能对这个案子放任不管。

  如果案子真的有问题,如果真相根本不是卷宗所描述的,是冯木为了给杨文干报仇偷盗的饷银,那饷银是谁偷走的?为何会查到冯木身上?

  还有……偷盗饷银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不是给杨文干报仇,而饷银是直接送到自己手里,要安抚将士的,那李世民就必然会怀疑……偷盗饷银之人真正要对付的,会不会是他!

  若真是如此,岂不是说曾经对他怀有极大恶意,且手段通天之人,还好好的活着,甚至就藏在自己身边,随时可能还会对他动手……

  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岂能不管?

  再加上李世民对赵卓案的遗憾……

  种种因素下,刘树义相信,李世民绝对会让他将饷银案重新调查个清清楚楚。

  而刘树义呢?

  他只是客观的将自己发现的问题讲了出来,身为刑部司郎中,发现卷宗有问题,且此案与李世民有关,他向李世民禀报十分正常,便是谁也挑不出问题。

  这样的话,就能将重查案子的因果倒转。

  变成李世民希望他能重查此案,而非他请求李世民重查此案。

  接下来,就看李世民是否能如他所想……

  “刘爱卿……”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后,才将视线从卷宗上移开,重新落到刘树义身上。

  他漆黑的眼睛盯着刘树义,脸上的表情与之前一样古井无波,却让刘树义感受到较之前更大的压力。

  “你觉得,冯木是否是饷银案的偷盗者?”

  刘树义如实摇头:“臣只能从卷宗的文字里,发现些许问题,但饷银案的最终结果是否真的有问题,臣没有亲自调查过,没有更多的线索与证据,不敢妄言。”

  李世民听着刘树义的话,半晌又是无言。

  他指尖不断磕着扶手,只听那细微又连续的声音,在空旷寂寥的大殿内不断回响,这声音就有如遥远的战鼓在擂动一般,让刘树义的心跳也随之同步跳动起来。

  刘树义下意识屏住呼吸,他知道,李世民此刻的内心,就如同这战鼓一般,在重查与否之间徘徊争斗。

首节 上一节 307/4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