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8节

  “好,孤便依你之言,稳守,等待。”

  他看向李逸尘,眼神坚定。

  “逸尘,你要助孤。”

  “臣自当竭尽全力。”李逸尘躬身行礼。

  李逸尘心中也松了一口气。

  这场陪着叛逆的李承乾疯一把的战术算是成功了。

  让李逸尘基本得到了李承乾的信任,最起码自己说的话李承乾会认真听!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宦官小心翼翼的声音。

  “殿下,陛下遣人送来赏赐,并口谕。”

  李承乾和李逸尘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警惕。

  来得真快。

  李承乾迅速整理了一下衣袍,对李逸尘使了个眼色。

  李逸尘立刻退后,垂手恭立一旁,恢复伴读姿态。

  “进来。”李承乾沉声道。

  殿门推开,一名宦官捧着锦盒,低头躬身而入,身后跟着两名小黄门。

  “殿下。”宦官行礼。

  “陛下赏赐新进贡的湖笔十管,徽墨五锭,宣纸百张。并口谕:闻太子近日潜心向学,朕心甚慰。望持之以恒,不负朕望。”

  李承乾看着那赏赐,心中冷笑。

  父皇这手段,先是雷霆震怒,禁足斥责,随后又送来文具赏赐,加以勉励。

  打一棒子给一甜枣,既是试探,也是安抚,更是警告。

  他脸上却不露分毫,反而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感激和惶恐,起身对着两仪殿方向拱手。

  “儿臣谢父皇赏赐。儿臣定当谨遵父皇教诲,刻苦攻读,反省己身,不负父皇期望。”

  他示意身旁侍从接过赏赐,然后又对那宦官温和道。

  “有劳中官了。”

  宦官连称不敢,偷偷抬眼迅速扫了一下太子和殿内情况,只见太子神色平静,甚至带着些许读书人的疲惫,殿内书卷堆积,并无异常。

  一旁伴读李逸尘也恭敬垂首,并无特别之处。

  宦官低下头,行礼告退。

  殿门再次关上。

  李承乾脸上的温和感激瞬间消失,眼神冷了下来。

  “开始了。”他低声对李逸尘道。

  李逸尘点头。“殿下应对得很好。接下来,此类试探只会更多。殿下需时刻谨记,稳守,好学。”

  “孤知道。”

  李承乾走到书案前,拿起一支御赐的湖笔,手指微微用力。

  “便让他们看,看孤如何‘潜心向学’。”

  接下来的日子,东宫仿佛真的变成了一座潜心修学的书院。

  李承乾每日严格按照计划,轮流与三位伴读独处论学,态度认真,举止合规。

  与杜荷、李安俨在一起时,他探讨经史子集,虚心请教。

  与李逸尘在一起时,他则深入探讨历代兴衰、帝王心术、朝堂博弈。

  李逸尘则不断引导他放弃任何激进的念头,转向更为深沉持重的政治斗争思维。

  东宫之外,暗流涌动。

  王德派出的眼线日夜监视着东宫的一切动向,不断有消息传回两仪殿。

  “殿下今日与杜伴读论《左传》两个时辰。”

  “殿下午后与李伴读习字,临摹《兰亭序》。”

  “殿下晚间歇息前,独自阅览《汉书》至深夜。”

  “东宫宫禁依然森严,人员出入极少。采买皆有记录,并无异常物品带入。”

  “与东宫属官谈论的皆是一些例行之事。”

  一切看起来,太子似乎真的因为那次冲撞陛下后,幡然醒悟,开始闭门思过,发奋读书。

  李世民看着这些奏报,手指敲着御案,眼神深邃。

  这太正常了,正常得有些反常。

  他的儿子,他了解,绝非如此轻易就能转变心性之人。

  那种诛心之论,那种迅速封锁宫禁的反应,绝非一个只知道读书的太子能有的。

  背后一定有人。

  但这个人,隐藏得很深。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三位伴读的名字上。

  随即摇了摇头,伴读的影响力太小了,不会是其中的哪一个人。

  此人定是东宫属官中有较高地位之人。

  不然太子也不会轻易听从他的话。

  李世民一时之间无法确定。

  他只能继续等,继续看,继续施加压力。

  他倒要看看,他这个“潜心向学”的太子,能装到几时,那个藏在背后的人,又能忍到几时。

  而东宫之内,李承乾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和等待中,心情也逐渐从最初的恐慌焦虑,变得稍稍安定,甚至开始真正地对那些权谋策略产生了兴趣。

  尤其是与李逸尘的交谈,每次都让他有茅塞顿开之感。

  他越来越信任李逸尘,也越来越依赖他的谋划。

  这日午后,轮到李逸尘与太子独处。

  殿门紧闭,烛火摇曳。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史记》,揉了揉眉心,看向对面的李逸尘。

  “逸尘,你前几日所言,稳守待时,借助礼法朝臣,孤细细思之,确为老成谋国之道。然则,朝堂之上,人心鬼蜮,利益交错。孤当如何预判他人之举?又如何确保他人会按孤所想行事?这其中,似乎总有变数,难以掌控。”

  李承乾的眉头微微蹙起,显露出内心的困惑。

  这几日的静读和思考,让他开始触及更深层的问题。

  李逸尘闻言,端正了坐姿。

  他知道,时机到了,是时候引入更核心的工具了。

  “殿下所虑,正是权力博弈的核心。”

  李逸尘的声音平稳而清晰。

  “预判他人行动,看似复杂,实则有其规律可循。今日,臣便向殿下阐述一门学问,或可助殿下洞察这般困局。”

  “哦?是何学问?”李承乾来了兴趣。

第11章 博弈论

  “此学源于古老的权衡之道,臣姑且称之为‘博弈论’。”李逸尘道。

  “博弈论?”李承乾重复了一遍这个陌生的词汇,面露疑惑。

  “博弈……乃棋局对弈之事?这与朝堂争斗有何干系?”

  “殿下明鉴,正是由此引申。”李逸尘点头。

  “殿下可将其视为,所有参与争斗之人,皆如棋手,每一步行动,皆需考量对手可能如何回应,以及此回应又会引发何种后续。其目的,并非一定要消灭对手,而是在这复杂的互动中,为自身寻得最有利之位。”

  李承乾似懂非懂:“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未免空泛。”

  “臣请以实例说明。”李逸尘道。

  “请殿下设想一个最简单之境。假设有两名同案犯,被官府分别关押审讯,彼此无法通音信。官府证据不足,若两人皆不认罪,则只能以轻罪论处,各判囚一年。”

  李承乾点头:“嗯,若能同心,两人结局自是最好。”

  “然官府对二人分别言明。”李逸尘继续道,“若一人认罪,并指证对方,而对方不认罪,则认罪者立时释放,不认罪者重判十年。若二人都认罪指证对方,则证据确凿,二人皆判八年。”

  李逸尘说完,看向李承乾。

  “殿下,请思量,若您是其中一名囚徒,您会如何选择?您又会猜想您的同伙,将如何选择?”

  李承乾皱起眉头,陷入沉思。

  烛火映照着他的侧脸,显得格外专注。

  “若孤信他,自然不认罪,盼他也不认罪,如此二人皆只判一年,最好。”李承乾缓缓道。

  “但您无法信他。”李逸尘冷静地打断。

  “您被分别关押,不知他是否会背叛您。若您不认罪,而他认罪指证您,您便要独坐十年牢狱,而他却被释放。反之亦然。”

  李承乾的呼吸微微一滞。

  “若……若孤选择认罪……”他迟疑道,“若他不认罪,孤便被释放,固然好。但若他也认罪……那我二人便都要坐八年牢狱,比都不认罪要坏得多!”

  “正是如此。”李逸尘目光如炬。

  “殿下,请抛开情谊,只论利害。您会如何选?”

  李承乾的额头微微见汗。

  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首节 上一节 8/1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皇长孙:皇爷爷!你吃鸡排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