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50节
“陛下,刑部张尚书、大理寺孙卿、御史大夫韦大夫到了。”
内侍的声音在殿外响起。
李世民睁开眼,目光已恢复清明锐利。
“宣。”
三位司法重臣鱼贯而入,神色凝重。他们显然已经得知了消息。
“柳奭之死,尔等可知?”
李世民开门见山。
“臣等刚刚得知。”三人齐声回答。
“此案,朕要一个水落石出。”皇帝的声音冰冷。
“刑部主导,大理寺协理,御史台监督。给你们十天时间,务必查明真凶。”
张亮上前一步。
“陛下,此案关系重大,臣请调派得力干员,并请金吾卫配合搜捕。”
“准。”李世民点头。
“朕会下旨,让李君羡配合你们。记住,无论查到谁,一查到底。”
“臣等遵旨。”
三人躬身领命。
他们明白皇帝话中的分量。
“无论查到谁”,这意味着即便是皇子亲王,也不能例外。
“去吧。”李世民挥挥手。
三人退下后,李世民独自坐在殿中,沉思良久。
他拿起朱笔,准备批阅其他奏疏,却发现心神不宁。
就在这时,王德轻步走进,手中捧着一份奏疏。
“陛下,东宫呈来的急奏。”
李世民抬眼,有些意外。
太子这么快就上奏了?
他接过奏疏,展开。
字迹工整,是太子亲笔。
“儿臣谨奏:惊闻监察御史柳奭昨夜遇害,震骇莫名,悲愤交加。柳御史虽曾弹劾东宫,然其身为言官,风闻奏事乃其本职。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有凶徒如此猖獗,当街戕害命官,此乃藐视国法、践踏朝纲之恶行!儿臣泣血恳请父皇,严令有司彻查此案,擒拿真凶,明正典刑,以慰忠魂,以正视听!儿臣亦愿竭力配合查案,若有需东宫协助之处,万死不辞!”
奏疏不长,但言辞恳切,态度鲜明。
既表达了对凶手的愤怒,也表明了对查案的支持,更巧妙地避开了自己可能被怀疑的尴尬。
李世民放下奏疏,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太子的反应,比他预想的要快,也要聪明。
若太子心中有鬼,此时最可能的做法是保持沉默,或是急于撇清关系。
如此主动上书要求严查,反而显得坦荡。
更何况,正如他先前所想,如今的太子背后已有高人,绝不会行此愚蠢之事。
李世民心中的怀疑,在这一刻消散了大半。
他甚至有一丝欣慰。
太子能如此迅速地做出反应,并且措辞得体,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但欣慰之余,他又升起另一个疑问:太子接下来会如何应对这个局面?
柳奭之死,无疑会将东宫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即便不是太子所为,朝中必然有人借此攻讦。
太子要如何自处?
他背后的那个“高人”,又会如何出招?
李世民很想知道答案。
“告诉太子,他的奏疏,朕知道了。”皇帝对王德吩咐道。
“让他安心读书、听政,此事,自有朕与诸公处置。”
王德领命退下。
李世民站起身,在殿内踱步。
太子的表态让他安心,但案件的真相依然扑朔迷离。
他必须知道,是谁在背后操纵这一切。
“传李君羡。”他忽然下令。
求月票!!!求打赏!!!求推荐!!!
第76章 都不是他能轻易拉拢的人
片刻后,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大步进殿。
他是皇帝心腹,掌管部分禁军,也负责一些秘密调查。
“柳奭的案子,你怎么看?”李世民直接问道。
李君羡沉吟片刻。
“陛下,臣不敢妄下断言。”
“恩,朕要你暗中调查。”李世民压低声音。
“不必声张,重点查一查柳奭近日与哪些人来往密切,有无与人结怨。还有,他弹劾东宫之事,背后是否有人指使。”
“臣明白。”李君羡心领神会。
皇帝这是要他绕开明面上的三法司,进行秘密调查。
“去吧。”李世民挥挥手。
李君羡退下后,李世民长叹一口气。
身为帝王,他不能完全信任任何人,即便是那些司法重臣。
他必须有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与此同时,柳奭遇害的消息已如野火般传遍朝野。
御史台内,气氛尤为凝重。
同僚惨死,让所有御史都感到兔死狐悲。
不少御史当即起草奏疏,要求严惩凶手,维护言官安全。
一些与柳奭交好的官员也纷纷上书,言辞激烈,直指此事背后必有黑手。
而更多的人则在观望,私下议论着太子的嫌疑。
东宫却出乎意料地平静。
李承乾在接到皇帝“安心读书、听政”的口谕后,只在东宫内读书习字,接见官员也只谈经义政务,对柳奭案只字不提。
这种反常的平静,让许多等着看热闹的人大失所望。
三日后,按照原定日程,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等人再次来到东宫,商议西州开发黜陟使人选。
显德殿内,气氛比往日更加肃穆。
众臣行礼后,依次落座。
每个人的神色都带着几分心照不宣的凝重。
李承乾端坐上位,面色平静,甚至比往日更加沉稳。
他今日特意穿了一身素色常服,不着冠冕。
“有劳诸卿再次前来。”太子开口,声音平稳。
“西州之事,关乎边疆稳固,不可因他事延误。吏部可已初步筛选出人选?”
众人的目光都投向吏部侍郎杨师道。
杨师道起身,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册,双手呈上。
“回殿下,经吏部考功司初步筛选,并征询尚书省意见,现有四人较为符合殿下所提标准。这是他们的履历与考语,请殿下过目。”
一名宦官接过名册,呈到李承乾案前。
李承乾展开名册,仔细观看。
这四个人,他都知道。
但此人背景复杂,与魏王府有过往来。
第二个是夏州都督府长史窦静,算是外戚中人。
他久在边地,熟悉戎务,但性情刚愎,与朝中多位大臣不睦。
第三个是原州司马王裕,出身太原王氏,是王珪的远房侄子。
此人精于筹算,曾主持过地方漕运,政绩斐然。
但他与自己素无交集,且据说与长孙无忌走得颇近。
第四个是秦州都督府司马李素立,陇西李氏偏支,算是宗室远亲。
他在地方任职多年,以清廉著称,但魄力稍显不足。
李承乾心中暗叹。
这四个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不是他能轻易拉拢的人。
上一篇:大唐皇长孙:皇爷爷!你吃鸡排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