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141节
麋威:“臣正好替大王杀贼,恰如在江陵、武陵!”
刘备:“不怕道路阻塞?”
麋威:“臣正好为大王开道,恰如在上庸、西城!”
“善!”
刘备终于展颜,对身旁道:
“子初,拟诰,罢江夏西部都尉,麋威迁为奉车都尉。”
那老者,也就是尚书令刘巴刘子初了,立即展开竹简,书写诰文。
麋威差点没闪到腰。
却不是因为认出又一个超强大腿刘巴。
而是被老刘这忽上忽下的说法给整不会了。
实际上,对于刘备的新任命,一路上他没少跟关兴等人讨论。
不外乎是回荆州出任更北边的都尉。
或者入蜀,然后北上南下,随便一个地方出守。
而刚刚听刘备那么追问,他都以为自己真要去打南蛮了。
没想到最终给了一个相当稀罕的任命。
且说,奉车都尉一职来自汉武帝,秩比二千石。
其本意是皇帝出行时,负责掌管乘舆的侍从官。
跟驸马都尉,骑都尉,并称三都尉。
当然了。
正如三署郎早就不是单纯的皇宫护卫,而是帝国储备官员。
尚书也不再是皇帝的小跑腿,而是执掌机枢的实权干吏。
三都尉,到了这个时代,实际上成了一种更高级的三署郎。
非要类比的话,更像是曹丕那边的散骑常侍。
看上去没有实际差遣,其实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兼作高级官员储备。
将来有需要了,外出任职,起步就是两千石,或者独任一方的大员。
而其中奉车都尉的名位,又稳居三都尉之首。
究其原因。
除了名义上负责皇帝座驾正车,比负责副车的驸马都尉,和负责随驾骑士的骑都尉更加名正言顺之外。
更因历史上,权臣霍光和名将窦固都曾担任此职。
是有些不言而喻的历史传统在里头的。
总之,从现在开始,麋威就成了“麋奉车”。
要开始伴君如伴“虎”的新生活了。
第114章 人生大事
“奉车都尉虽也是比二千石,却有伴随王驾的名分,更能‘奉朝请’,可比先前的郡都尉显贵多了。”
“为父在你这般年纪,不过一斗食吏而已。”
“大王待我不薄!”
麋竺看到儿子的新印绶,左看右看,感慨连连。
麋威心道,你那会儿根本不靠俸禄养家,斗食不斗食又如何。
却也没必要驳斥老父亲强行忆苦思甜。
老刘对老哥们厚道这一块,确实没得说。
便问道:“何为‘奉朝请’?”
麋竺:“古时诸侯觐见天子,春曰朝,秋曰请。”
“今时所谓‘奉朝请’,便是指臣子可在每月朔日入朝天子,请见君王。”
“须知外郡臣将欲要上达天听,只能上表奏事,表文却不一定能呈递御前。即便呈递,也不一定有回复。”
“而你这奉车都尉却可入殿面圣,御前奏事,比之外郡,自然更优。”
麋威恍然点头。
这不就是常言道的“朝官”嘛。
而且看这奉车都尉的职责,很可能还是跟“侍中”“常侍”一类的内朝官。
也即能直接进入禁中奉事,无须经过尚书台和外朝的公卿。
而按照“离皇帝越近实权越大”的普遍逻辑,这个比两千石说不定比一些两千石的闲职更显赫。
其后麋威又向父亲请教一些蜀中人事,免得日后不小心犯了忌讳。
麋竺知无不言。
期间还谈及刘备对孟达和于禁两人的处置。
前者大概会转为议郎,一个六百石的谏官。
通常用来安置闲退下来的官员。
后者则已经被拜为光禄大夫,也是一个清闲的官职。
但比孟达的议郎高级多了,为比两千石。
显然仍旧被视为一个高级人质,双方心知肚明。
却不知这一世还能不能回去见曹丕了。
倒是于禁麾下一个叫浩周的部将,被刘备一番亲厚笼络之下,有了归附之心。
不过当此之际,已经无人关心这些罪将和降人的话题了。
随着越来越多“祥瑞”传入成都。
劝进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
已经有公卿邀约群臣共同上表劝进,就连麋竺麋威父子也被拉进了“群”。
实际上,刘备早在称王汉中的时候,就已经有所铺垫。
比如说设置了九卿的职位。
比如说设置了尚书台这个枢要机构。
又比如说,眼下麋威这个明显对应天子规制来设置的“奉车都尉”。
有些事情,当下就只剩走过流程了。
唯独是古人讲究一个名正言顺。
别看只是差一个流程。
这一步之差,就是无数人期盼了大半辈子的理想。
不过在那个理想之日到来之前。
麋威先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大事。
……
首先自然是行冠礼,正式迈入“成人”的行列。
按官秩,麋威可以戴二梁进贤冠。
也即帽顶可以挂上两道梁柱,以彰显中级官员的身份。
同时因为奉车都尉偏向武职,他还可以选择戴武弁大冠。
至于具体要戴哪种冠,一是看场合需要,二是看个人喜好。
是的,汉官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严格区分文武服饰。
除了皇宫里的郎官为了彰显皇家的威仪,会在服饰上有所规定之外。
其他外朝官员的着装都相对随意。
区辨官职主要还是靠“印绶”。
你乐意的话,羽扇纶巾也不是不行。
只要名望够高,说不定还能引领时尚。
……
加冠之后,婚事也紧随进入了日程。
关季姬喜提了正式的名字,叫“令惠”。
令者,善也;
惠者,仁而爱人。
与麋威的“师善”二字珠联璧合。
问名是汉士婚礼的第二步,排在纳采之后。
接下来还有纳吉、纳徵、请期等等繁琐流程。
却都有父母媒人张罗,不需要麋威操心。
到了最后一步迎亲,麋威发现自家院子里搭起了一座用青色布幔遮盖的棚屋。
说是新人用来举行仪式用的。
正是“新妇入青庐”当中的青庐。
这跟后世以大红色调为主的婚礼迥然不同。
上一篇:大乔尚在,夫人请自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