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152节

  嘤嘤嘤~

第140章 金汤销骨,黍离埋钩

  介休县的驿馆很是简陋。

  本容不下王承恩带来的锦衣卫校尉、东厂番役、以及户部兵部的官员。

  但方法总比困难多。

  王承恩占用了驿馆周围的屋舍,让驿馆的驿卒驿吏暂时去别的地方居住,这才容纳了此行的随行人员。

  同时,王承恩也谨防外人探查驿馆中情报。

  在驿站之外,他安排了三组锦衣卫巡视,十二个时辰不间断。

  无他的命令,闲杂人等不准进入驿馆。

  此刻。

  驿馆大堂灯火昏黄。

  王承恩端坐在主位之上,几个机灵的太监上前来伺候,倒上姜汤。

  一碗姜汤喝下去,王承恩有些沉重的脑袋又变得轻灵起来了。

  在云雨轩,他虽然是装醉的,但毕竟酒还是一杯一杯的喝了下去。

  还好他酒量尚可,若是酒量不好的,喝那一坛酒,估计是真的要躺着回来了。

  “散出去的夜不收,回来了没有?”

  朱由校登基之后,一直在扩招锦衣卫编外人员,虽然主要的人员散在北直隶,但还是有些人员安排在山西、陕西这些地方的。

  尤其,查抄晋商,本就是朱由校登基之前便想好要干的事情了。

  在八大晋商各家祖地,魏忠贤都提前买通了许多人,作为锦衣卫的眼线。

  王承恩到此地,自然是要接收这些情报了。

  “禀公公,散出去了二十多个,已经回来了半数。”

  中年太监点了点头,说道:“让他们过来,咱家有话要问他们。”

  “奴婢遵命!”

  很快,出外的夜不收便趋步进入堂中。

  他们并非是穿着东厂、锦衣卫的袍服,而是身穿当地服饰,有些人干脆就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介休百姓,只不过被锦衣卫发展为编外人员。

  姜汤喝完,又有服侍的太监端来醒酒热茶。

  王承恩端起茶盏,小饮一口,问道:“你们出去调查了好些日子了,咱家问你们,晋商范永斗,是真死,还是假死?”

  司礼监太监王承恩目露寒光,对于范永斗的突然暴死,他十分有十二分的不信。

  一个本地的锦衣卫探子上前说道:“禀公公,范永斗确实在一个月前,便没有人见过了。”

  “没有人见过,不代表死了。”

  王承恩将手上的茶盏放下去,再问道:“范永斗何时下葬的,又葬在何处?”

  “回公公的话,范永斗在半个月前下葬的,下葬之地,就在县城西面,范家祖坟那一块。”

  王承恩眼神闪烁,问道:“证明范永斗真死还是假死,只需要将他的尸体挖出来即可,虽然过去了半个月,但尸体应该还可以辨别清楚。”

  这个探子赶忙说道:“恐怕要让公公失望了,范永斗是火葬的。”

  范永斗的坟,他们已经挖过了。

  只看到骨灰,没看到尸体。

  火葬?

  王承恩嗤笑一声,说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火葬那是贫者无力购置墓地时,不得已才会选择的方式,范家连这点钱财都没有?”

  探子赶忙回话,说道:“听闻是范永斗害了病,必得火葬。”

  “当真是巧了。”

  先是暴死,再是害病火葬,这化成灰了,谁还认得出这骨灰是谁的?

  但这么多巧合,也是让王承恩心中更加怀疑:范永斗没死!

  事出反常必有妖!

  王承恩再看向其他人,问道:“范家的田产、商铺、货栈的资产,还有他们埋银子的地方,都查清楚了没有?”

  诺大个介休范氏的祖地,只能抄出十万两?

  王承恩不信!

  又一个探子上前,说道:“回公公的话,小人前去仔细调查过了,范家的土地有数千顷之多,商铺、货栈更是密布汾州府,原本不止我们抄家所得这些产业,不过”

  “不过什么?”

  掩藏在暗处的龌龊,似乎是要浮出水面了。

  这个东厂探子继续说道:“不过在一个月前,范家便将这些土地卖出去了。”

  卖出去了?

  卖得真及时啊!

  王承恩冷笑,他隐隐抓住事情的关键了。

  “都卖给谁了?”

  “介休县的知县王孕长、汾州府的知府刘遵宪,还有大同、太原镇的边将。”

  “低价卖出?”

  户部官员此刻站了出来,说道:“红契之上的土地价格,与行情价没有多少分别。”

  《大明律》规定土地交易必须签订‘红契’(官方契约)。

  买卖双方需向州县衙门申报交易价格。

  因为买卖土地是要收税的。

  洪武年间定‘三十税一’,实际执行多有浮动。

  红契的数字无恙,看似好像没问题。

  但王承恩不是雏儿,知道地方的猫腻。

  “所卖之地,多上等田,还是下等田?”

  明代田赋按土地等级征收,不同等级的土地价格不一样。

  将上等田伪报为下等田,其实就算是另类的降低交易价格。

  户部官员如实回答:“红契上多为下等田。”

  “呵!”

  王承恩冷笑一声,说道:“看来范家提前贿赂了办事的人了,难怪王孕长与刘遵宪如此为他们说话,是收了好处了,而且,这种好处,恐怕不止是上等田当下等田卖。”

  上等田按下等田的价格卖,这只是降低卖价的其中一个手段而已。

  还有一种手段,是黑白契并行。

  实际交易用‘白契’(私契),另立低价‘红契’报税

  嘉靖《昆山县志》揭露:“民间实价十两,税契止报二三。”

  不过,在介休县这里,恐怕是反过来的。

  白契价更低,红契价更高,为的就是贿赂汾州知府、介休知县,以及大同镇、太原镇的利益相关者!

  “汾州知府刘遵宪和介休知县王孕长除了买范家的田地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罪证?”

  这个时候,户部官员上前回禀道:“河东盐运使司报告显示,汾州府存在“盐引虚派“问题,涉及盐引3,000余引。”

  盐引三千余引,约合白银一万八千两,这不是个小数目。

  “还有一些事情!”

  早就在介休的锦衣卫探子回禀道:“今年九月,范家纵奴打死佃户案,刘遵宪批“从宽处置“,仅赔银10两,这是司法舞弊。”

  “冰敬今岁,范家给了汾州知府刘遵宪两千两,给了介休知县王孕长五百两。”

  “刘、王二人子女多与晋商联姻,如王孕长侄女嫁范永斗堂弟,形成政治同盟。”

  “介休县给范氏商队路引二十张,内注‘农具’实为铁锅三百口。”

  “介休县诡寄田亩达1200顷,其中800顷与范家有关,导致年亏空税粮2400石。”

  山西不在天子脚下,这些当地的父母官,跟土皇帝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胆子也极大。

  像是在京城,如果谁敢明目张胆犯罪,早就下诏狱了。

  然而这些人,便是贿赂,都敢光明正大。

  王承恩派番子出外找寻罪证,才半个月不到,搜集到范家与汾州知府、介休知县的腌臜事便一大堆,可称罄竹难书。

  哎~

  王承恩长叹一口气。

  不出来不知道,一出来看吓一跳。

  大明朝是烂到根子里面去了。

  王承恩面露杀气!

  这些人必须要处理!

  不过。

  处理这些人的时候,他还要预防出现民变,兵变。

  毕竟,就他现在得到的这些信息,山西的官商勾结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了。

  他要翻脸,还得防止汾州知府、介休知县他们狗急跳墙。

首节 上一节 152/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