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都是我的!

红楼:都是我的! 第382节

  林黛玉抿嘴轻笑,眼波流转间带着几分俏皮:“先前老祖宗总说我身子弱,外孙女还没什么话说,可如今老祖宗还这般说,那可就说错啦。”

  贾母闻言一怔,随即像是想到什么似的,连忙将林黛玉拉到身前,借着烛光细细端详她的脸色。

  但见林黛玉原本苍白的双颊如今透出淡淡的粉晕,唇色也不再是从前那般淡薄,竟是染了胭脂似的鲜润。

  贾母看了许久,手指轻轻抚过她的脸颊,语气里满是惊喜:“昨晚你过来时,我倒没细看,如今瞧着,玉儿的气色竟是比前阵子好了许多!可是你父亲在扬州那边,又给你寻了什么好大夫,配了新方子?”

  “不是父亲寻的大夫。”林黛玉轻轻摆了摆手,提起这事,眼底多了几分暖意,“是之前表哥在扬州城时,机缘巧合下认识了一位修行的师太。

  那师太瞧出我身子底子弱,便给我开了几副药,我按方子吃了几次,身子竟真的轻快了不少,连之前一直吃的人参养荣丸,如今都不用再吃了。”

  “不用吃人参养荣丸了?”贾母闻言,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她可是记得赵驹先前提过,那人参养荣丸怕是有些问题,如今见林黛玉停了药反而气色好转,心中更是信了七八分。

  现在听林黛玉说不用再吃,她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了地,连带着对赵驹和林黛玉两人之间的婚事的那点抵触,也消散了大半。

  贾母喜不自胜,拉着林黛玉的手絮絮道,“这可真是天大的好事!倒是要好好多谢侯爷和那位师太才是。

  可惜眼下侯爷正忙着,那位师太又远在扬州,不然老婆子我定要让人把人请上门来,好好备上一桌宴席,答谢人家的恩情。”

  林黛玉见贾母这般高兴,忍不住捂嘴轻笑起来,眼角的笑意像漾开的水波:“老祖宗若是真要谢,倒也不用特意派人去扬州。”

  贾母一听,顿时好奇地抬眼看向她,眼里满是疑惑:“哦?难不成那师太还来了京城?”

  “正是呢。”林黛玉点头解释道,“那位师太年纪与我相仿,先前一直在蟠香寺带发修行,前阵子表哥回京城时,特意将她也接了过来,如今就安置在表哥府上。”

  贾母这下更高兴了,拍着林黛玉的手笑道:“这可真是巧了!既在隔壁住着,往后若是有什么事,或是你身子有哪里不舒服,寻她也方便。

  改日我让三丫头备些点心果子,你们陪着我过去瞧瞧,也当面谢谢人家。”

  王夫人端着温茶的手微微一顿,目光落在林黛玉脸上,眼底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探究。

  先前见这林丫头,总像是风一吹就倒的模样,脸颊偶尔泛着病态的苍白,连说话都轻声细语,带着几分弱不禁风的娇气。

  可今日再瞧,她眉眼间透着鲜活的气色,粉晕浅浅落在双颊,连说话时的底气都足了些,哪里还有半分往日的孱弱模样?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王夫人心里就不由得犯了嘀咕。

  她夙来对林黛玉算不上热络,甚至带着几分抵触,说到底,还不是因为自家宝玉,一颗心全扑在这林丫头身上,整日里“林妹妹长林妹妹短”,眼里再容不下旁人。

  先前林黛玉身子弱,她便总想着,这般孱弱的身子,将来如何能担起宝二奶奶的担子,如何能为贾家开枝散叶?

  因此,她只盼着贾宝玉能慢慢断了这份心思,转头瞧上稳重康健的薛宝钗。

  可如今,林丫头的身子竟养好了。

  王夫人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茶盏外壁,心里的算盘悄悄打起了转。

  宝玉对林丫头的痴迷,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劝了无数次,宝玉依旧我行我素。

  若是林丫头身子真的好了,没了“体弱”这个阻碍,宝玉怕是更要一门心思扑在她身上。

  到时候,若是宝钗那边的事没能成,真要让这林丫头进了门,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毕竟是老太太疼爱的外孙女,家世也还算匹配,宝玉又真心喜欢,总好过将来寻个不知根知底的姑娘。

  可这个念头刚闪过,王夫人就猛地摇了摇头,像是要把这荒唐的想法从脑子里甩出去。

  先不说现在林丫头和赵驹已经定了婚约,现在她一闭眼,就想起林黛玉那张脸,眉眼间的清冷,嘴角的淡淡疏离,竟与早逝的小姑子贾敏有七八分相似。

  当年贾敏在世时,便是老太太心尖上的人,在府里处处受宠,连老爷都要让她三分。

  如今再看着这张酷似贾敏的脸,王夫人心里就堵得慌,若是将来日日对着,岂不是时时刻刻都要想起那位小姑子?

  一想到这儿,她心里就泛起一阵腻烦,连带着对林黛玉的那点松动,也瞬间烟消云散。

  王夫人暗自咬牙,得赶紧让人给薛家递个话,让宝钗那边加把劲,多在宝玉面前走动走动,也好让宝玉早日看清,谁才是更适合他的人。

  正思忖着,耳边又传来林黛玉说起那位师太的话,王夫人心里又是忽然一动。

  能治好林丫头的先天不足之症,想来定是位有真本事的高人。

  这段日子,她为了宝玉的事情,夜夜辗转难眠,眼下瞧着,脸色怕是比从前憔悴了不少,若是能请那位师太过来,为自己也调理调理身子,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她悄悄抬眼,看向贾母和林黛玉,见两人正热络地说着话,便不动声色地将这念头记在心里,只待稍后寻个机会,再让元春去把人请了来。

  屋里正说着话,廊下忽然传来丫鬟轻细的通报声:“老太太,环三爷和琮三爷来了。”

  贾母拉着林黛玉的手微微一顿,眉梢掠过一丝纳闷。

  这两个孩子素来少往她跟前凑,今日倒是难得一起过来。

  她抬手理了理衣襟,对着门外扬声吩咐:“让他们进来吧。”

  不多时,帘子被掀起,贾环和贾琮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贾环穿着件宝蓝色缎面夹袄,腰间系着同色汗巾,瞧着比往日精神了些;

  贾琮则依旧是那副憨厚模样,身形较同龄人而言颇为壮硕,垂着脑袋跟在后面。

  两人齐齐对着贾母躬身行礼,声音虽不算响亮,却也规矩:“给老祖宗请安。”

  贾母指尖敲了敲炕沿,笑着问道:“环哥儿、琮哥儿,今日怎么想着来我这儿了?可是有什么事?”

  贾环看了眼贾母,这才先开了口:“回老祖宗,孙儿下午就要回国子监了,这一去又是十天半个月,特地来给您请个安,也让您放心。”

  一旁的王夫人听到“国子监”三个字,几不可察地皱了皱眉。

  她见不得贾环这般殷勤读书的样子,此刻见他这般说,忍不住插话道:“这都快年底了,国子监那边还不休学?难不成还要留你们在那儿过年不成?”

  贾环听到王夫人的声音,转向她规规矩矩地解释道:“回太太,正是因为年底了,先生们才想着让我们多上些课,说是省得在家闲惯了,把之前学的东西都忘了。”

  贾母闻言,点了点头,眼神里多了几分关切:“倒是我这些日子没怎么过问你那边的事,如今在国子监里,学得可还顺利?”

  “顺利,顺利!”贾环连忙应声,脸上露出几分笑容,“孙儿在国子监里,不敢堕了勇毅侯府和荣国府的名声,每日都跟着先生好好读书,成绩倒也还好,前几日先生还叫我明年下场呢!”

  这话一出,屋里众人都愣住了。

  林黛玉端着茶盏的手停在半空,眼底满是惊讶;

  邢夫人也放下了手中的帕子,诧异地看向贾环,他如今也不过十二三岁的年纪,进国子监也才不到一年时间,竟就要下场考科举了?

  贾母更是没忍住,身子微微前倾,追问道:“你说的可是真的?明年就能下场?可有把握?”

  虽说府里最让她上心的是宝玉,但若是贾环能考中功名,也是贾家的体面,她自然欢喜。

  贾环挠了挠脑门,脸上的得意淡了些:“回老祖宗,孙儿也不太确定,不过先生说,叫我先下场试一试,主要是积累些经验,就算考不中,也能知道自己差在哪儿。”

  他话说得谦虚,可屋里人都明白,以他的年纪,往后有的是时间在科举上琢磨。

第421章 意图

  贾母看着眼前比往日沉稳了不少的贾环,眼底漾开几分欣慰,缓缓点头道:“既如此,你在国子监便安心读书,家里的事不用挂心。

  将来若真能读出头,老祖宗我必有重赏!”

  “谢老祖宗!”贾环忙躬身应下,目光却飞快扫过身旁的贾琮,记起二人今日前来的真正目的。

  他往前凑了半步,脸上堆起憨厚的笑,搓着双手嘿嘿道:“老祖宗,还有件事,昨晚府里进了贼子,您想必也听说了?

  多亏琮哥儿身手好,硬是把那些人拦在院外,不然咱们今儿哪能安安稳稳说话?您看……”

  说着,他伸出手,食指与拇指轻轻揉搓,那直白的邀赏模样,倒让屋里多了几分活络气。

  贾母被他这副模样逗笑,伸手点了点他的额头:“你倒会替人出头。琮哥儿,你也别拘谨,昨晚这事你做得好,是个有担当的孩子。”

  转头便对身边的大丫鬟吩咐:“去我妆奁里取些金银锞子来,再挑两匹上等的云锦,给环哥儿和琮哥儿分了,算老祖宗我给他们的赏。”

  “谢老祖宗!”贾环眼睛瞬间亮了,拉着还在发楞的贾琮一起躬身谢恩。

  邢夫人见贾琮得了赏,嘴角也忍不住扬起笑意,唯有王夫人在一旁坐着,指尖无意识地绞着帕子,心里像塞了团湿棉絮,堵得发慌。

  她怎么也没想到,先前向来被府里视作“扶不起”的贾环,竟短短时间就有了这般出息。

  十二三岁的年纪,进国子监不过堪堪一年,竟能让先生准许明年下场考科举,便是当年她引以为傲的大儿子贾珠,也没这般早的机会。

  若是贾环真能考中,哪怕只是个秀才,在荣国府的后辈里,也算是拔了头筹。

  可一想到自家宝玉,王夫人的心就沉了下去。

  宝玉整日里不是跟姐妹们在屋里吟诗作对,就是躲在自己屋里看那些“杂书”,对仕途经济、科举文章半分不上心。

  先前她还宽慰自己,贾环是庶出,再怎么折腾也越不过宝玉去;

  可如今瞧着贾环这踏实劲儿,再对比宝玉的散漫,她心里的不安像潮水般往上涌。

  偷偷瞥向贾母,见素来疼宝玉的老太太,今日对贾环的夸赞也毫不掩饰,王夫人的心更慌了。

  若将来贾环真考出了功名,老太太会不会越发看重他?那宝玉在府里的地位岂不是要被比下去?

  再想起方才贾环替贾琮邀赏的模样,那般机灵讨巧,倒是比宝玉会来事多了。

  宝玉自小被宠着长大,向来是别人捧着他,哪里会主动在长辈面前求赏、表功?

  可在这深宅大院里,想要混出头来,要么自己有真本事,能立得住脚,要么懂人情世故,讨长辈欢心。

  偏偏这两样宝玉是一点都不沾。

  王夫人越想越焦虑,帕子被绞得皱成一团。

  如今老太太疼宝玉,可老太太年纪大了,能护他几年?

  若将来宝玉依旧这般不成器,贾环却凭科举出了头,到时候荣国府的体面、她这个做母亲的脸面又该往哪里放?

  正心烦着,忽听得贾母又开口问贾环国子监的膳食、住宿,语气里的关切半点不掺假。

  王夫人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头的乱绪,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茶水的温凉却半点没浇灭她心里的焦躁。

  看来,得尽快找机会劝劝宝玉,务必叫他好好读书了。

  待邢夫人、王夫人并林黛玉几人陆续告辞,贾母屋里终于褪去了方才的热闹,只剩下暖炉里炭火偶尔爆裂的轻响。

  贾母靠在铺着厚厚云纹锦垫的炕榻上,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手边那只紫檀锦盒,正是方才林黛玉送来的。

  忽然想起盒中那支品相极佳的老山参,她便抬手将锦盒轻轻打开,晨光透过菱花窗棂落在参体上,细密的须根泛着温润的琥珀光泽,凑近还能闻到清浅的药香,确是难得的补身好物。

  “宝玉这孩子,在床上躺了这么久,又受了重伤,身子定然虚得很。”贾母摩挲着参身,心里不由自主念起贾宝玉,“若是用这老山参炖碗汤,给孩子补补元气,倒也合适。”

  这般想着,她便扬声对着门外喊:“玻璃,进来。”

  不多时,穿着青绿色暗纹棉袄的玻璃掀帘而入,规规矩矩躬身行礼:“老祖宗,您唤我?”

  贾母将锦盒往炕沿边推了推,正要吩咐她拿参去厨房炖汤,下意识地问道:“宝玉现在在做什么?他身子还虚,别又瞎折腾……你这是怎么了?脸色这般古怪。”

  玻璃被贾母问得身子一僵,头垂得更低了,声音细若蚊蚋:“回、回老祖宗,宝二爷方才就起了,这会儿没在自己院里,去、去宝姑娘的梨香院了。”

首节 上一节 382/4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下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