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第264节

  窗外风过,带动帘影微微。

  屋中只余呼吸的起落,似一双人并肩走在暗夜里,各摸索着同一条无形之路。

  窗外的夏蝉歇了声,换作秋蛩低吟。

  这一来二去,又是数月光景。

  姜义的修为几乎未动,每日炼化的那点浊气,还抵不上他心力消耗的一半。

  可案几上的那几页纸,却改了又改,添了又添,渐渐有了些模样。

  时光偷换,老槐叶尽。

  直到院中秃枝上初挂清霜,他才落下最后一笔,长长吐出一口气。

  那册薄书,墨迹犹湿。

  谈不上什么高妙法门,也称不得真传秘诀。

  不过是他凭着一点机缘,一副老骨头,硬生生从身子里“抠”出来的几分悟意罢了。

  他唤了姜曦与刘子安来。

  两人皆是修行中人,对那祖上传下的呼吸法早熟得不能再熟,也同样困在某道门槛上。

  刘子安为人细致,读得认真,字斟句酌;

  姜曦却不耐这些,一目十行扫过,便阖眼试起。

  不过半个时辰,两人先后睁眼。

  眉宇间都藏不住惊异与喜色。

  “岳父大人,”刘子安先开口,语声里带着真意,

  “往日那气息难引,如今却似顺水推舟,轻松了何止一半。”

  姜曦笑得明朗,眼角都泛了光,

  “爹,你这法子,比家里那套旧的好使多了!”

  姜义静静听着,神色平平。

  “神妙”二字落入耳中,他心里反倒笑了笑。

  笑自己,也笑这世间的虚名。

  这册子里的玩意儿,不过是他依着气息的行迹,描出的个影儿。

  影儿再像,也毕竟是影。

  少了那点灵光,终归差了半步。

  那股意与气合、如臂使指的圆融,又岂是几页干巴巴的字能说尽的?

  若真要将那“真意”也描出来……

  凭他如今这副身子,这点对天地气机的领悟,实在是强人所难。

  这,已是极限了。

  他不言不语。

  姜曦却笑着凑近:“爹,这么好的法门,总得起个名儿吧?叫什么好?”

  “名号?”

  姜义抬眼,目光越过她的笑意,落在窗外那片刚翻过的冬田上。

  “什么精妙法门,”他摆了摆手,淡淡道,

  “你爹我,刨了一辈子地,不过是个老农。就叫‘老农功’吧。”

  女儿笑了,刘子安也低头应声。

  两人的神情里带着真心的敬意。

  那一刻,姜义心头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这法子虽粗陋,未必登堂入室,却也算一条能走的路。

  次日早课,天色微明。

  雾气浮在祠堂檐下,青石板湿漉漉的。

  一众小辈盘膝坐好,等着听文。

  姜义却摆了摆手,道今日不讲经。

  他从袖中取出几册薄书,递与最前的姜锦。

  墨色深浅不一,显是连夜抄成。

  “旧的呼吸法门,都忘了。往后,就练这个。”

  一众小辈面面相觑,不敢作声。

  雾气渐散,晨光淡淡地落在那几本薄册上,像是给它们添了一层未明的光。

  姜义又递了几本,交给姜亮。

  “带去给那些还在外头的后辈,”他说,语气平平,

  “告诉他们,这是家里新琢磨出来的法门,兴许有点用。”

  “至于肯不肯学,学了有没有效,那就是各人的造化了。”

  姜亮应声收了册子,身影一晃,化作一缕微光散去。

  姜义转过身,继续给堂中小辈讲解那套新法门。

  一直讲到日头偏西,祠堂中人陆续散尽。

  这时,姜亮的神魂才又从虚空里显出形来。

  “爹,册子都送到了。”

  姜义“嗯”了一声,眼皮也未抬。

  姜亮顿了顿,脸上带着几分掩不住的笑意,又道:

  “锋儿、锐儿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开。”

  “都说爹您这回钻研出的‘老农功’,比原先那套呼吸法,好用得多。”

  姜义缓缓点了点头。

  那一丝亮光才起,又被一缕微疑压了下去。

  “锋儿那小子,”他轻声道,“怎么到如今,还没修成性命双全?”

  话音不重,却带着几分算账的味道。

  姜锋乃是姜家第三代的大孙,算算年纪,今年也三十出头了。

  论根骨,是自家子弟里数得着的。

  论机缘,更是旁人求都求不来的。

  背后有天师道的金字招牌,是正经的亲传弟子;

  又做了西海龙宫的女婿,那边更是一座靠山。

  法门不缺,灵药不缺,洞天福地也不缺。

  这等好处一桩桩叠上去,换谁,也该顺势翻过那道坎了。

  可直到如今,仍无半点好消息传来,姜义心头自是见疑。

  姜亮闻言,只得苦笑。

  叹息一声,那口气轻得几乎散在风里。

  “这事儿啊……说来真是一言难尽。”

  他顿了顿,像是在拣词,又像在斟酌旧事:

  “爹也知晓,锋儿走的是天师道的正统路数,以丹修命,以符修心,两者缺一不可。”

  “那小子天生喜欢鼓捣丹火。早年大哥又赠了他一卷丹方,这些年勤勉修习,也算是把炼丹修命那一路,走到了头。”

  “只是,这符箓一道,却是没这般顺畅。”

  姜亮摇头,语气带了几分惋惜:

  “锋儿对那朱砂黄纸的功夫,原本就没多大兴趣。”

  “当初直到离开鹤鸣山时,也才学了点入门皮毛。”

  “靠那几张护身的小符,便是绘制千遍万遍,又如何能明神见性?”

  说到此处,姜亮面上神色愈发深沉。

  “原本,这也还罢了。”

  “他虽被冷落,好歹还挂着个天师亲传的名头。与山中那几位师长,也还算有些情分。”

  “真要往上走,总有法子再求学几门高阶符箓。”

  “可偏偏,天不遂人愿。”

  “那年大旱,老君山祈得雨来,尽得人心,天师道折了颜面,吃了大亏。”

  “自那以后,山门一封,不问尘世。”

  他摊了摊手,神情无奈:“这一封山,倒是连锋儿的路也封了。”

  “想上山求符也罢,递封书信也罢,都找不着门路了。”

  “没了符箓助悟,他的修为便卡在那儿,进退两难。”

  听罢,姜义只是静坐,半晌也没出声。

  堂堂天师亲传,会联系不上自家师门?

  这话要是传出去,怕连三岁小儿都得笑。

  姜义心里清楚,病根不在鹤鸣山,而在老君山。

首节 上一节 264/2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八小时工作制的朝廷鹰犬

下一篇:修仙从吞金补阳法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