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第169节
屋里静了下来。
姜义放下茶杯,杯底与桌面碰出“嗒”的一声轻响。
他抬起眼,看向这个自己有些看不透的大儿子,眉头终于几不可见地皱了一下。
“怎么回事。”
他问得直接,不带半点转圜。
姜明却像是没听出话里的分量,自顾自地在桌边坐下,给自己也倒了杯水,吹了吹气,才不紧不慢地开了口。
“此事说来话长。先前为了亮儿敕封正神的事,在……外头,欠了份人情。”
他呷了口茶,继续道:
“那位恩公……嗯,他有位后人,想托我带回山中,寻个清净地,好生修行。我瞧着咱们家这后山也清净,便应承了下来。”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仿佛只是讲了一件出门在外、顺手而为的寻常差事。
姜义一直盯着他的脸,看着他说话时那份从容,眉头却没有半分舒展。
他听得出话里的避重就轻,也品得出那被刻意磨平的棱角。
只是儿子不说,他这个做爹的,倒也不好真就打破砂锅问到底。
有些事,问得太清,反而生分了。
他端起茶杯,将满肚子的疑问,连着那口温茶,一同咽了下去。
罢了,人既领回来了,这桩人情,便算是姜家一起接着了。
姜义将那杯已经微凉的茶水饮尽,这才不紧不慢地从怀里摸出了一物,搁在桌上。
正是敖玉送的那块阴阳双鱼铁。
屋里光线不甚明亮,那铁块一半沉黑如墨,一半温润似乳,泾渭分明,却又浑然一体。
静卧在粗糙的木桌上,仿佛能将周遭的光都吸进去几分。
姜明原本靠在椅背上的身子,微微前倾,目光倏地一凝,眼底那份惯常的淡然,被一抹亮色冲开了。
“这东西……是件宝贝。”
他伸手拈起铁块,在指尖掂了掂,又细细摩挲着那黑白交界处天衣无缝的纹理:
“阴阳交济,浑然天成。爹您是阴阳双华的神魂,拿它炼件趁手的物事,无论是平日里温养,还是与人动手,都再合衬不过。”
姜义闻言,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
他端起空杯,对着光瞧了瞧,才又慢悠悠地开口:
“只是……总觉得还差了点意思。”
他放下茶杯,指节在桌上轻叩两下,“这铁块阴阳纯粹,可若对上那些个邪物阴祟,怕是少了些镇压的力道。”
话说到这份上,已是再明白不过。
姜明一听,哪里还不明白老爹的心思。他当即一笑,将那点子父子间的生分拍散了:
“这好办,爹您瞧好就是。”
说着,人已站了起来,连口热茶都顾不上喝完,转身就往外走,径直去了屋后的果林。
不多时,便兜了满满一怀各色灵果,随即头也不回,一溜烟扎进了通往后山的小径,身影很快便被幽深的林木吞了。
姜义走出门外,目光在院里扫了一圈。
柳秀莲正领着那金秀儿在屋前屋后转悠,嘴里说着些家长里短,想让她松快些。
可那姑娘的步子,却已有些虚浮,一张俏脸也泛着微白,像是喝多了酒,有些不受力。
姜义看在眼里,心里便有了数。
他没多言,只等柳秀莲领着人走近,才淡淡开口:
“山脚下的旧宅还空着,先让金姑娘去那儿歇着吧。”
柳秀莲是个通透人,一听便明了,这姑娘是受不住山上日益浓郁的灵气。
如今这姜家小院,早已不是寻常人家,连带着山脚那座旧宅,也被后山灵泉的余韵浸得不再是凡俗去处。
不过金秀儿到底有些底子,去旧宅住着,倒还撑得住。
柳秀莲应了一声,便扶着金秀儿,往山下去了。
不多时,她一个人折返回来,脸上带着些许思量,走到姜义身旁,道:
“安顿好了。瞧着是舟车劳顿,又乍然受了灵气,有些乏了,已经歇下了。”
姜义点了点头,领着她回了屋,这才将方才大儿子的那番说辞,复述了一遍。
柳秀莲静静听完,那好看的眉头也微微蹙起,看向自家老头子:“你怎么看?”
姜义摇了摇头,目光落在桌上那块阴阳双鱼铁上,像是在看铁,又像是在看别的什么。
“明儿有话瞒着,没说透。”
他顿了顿,指节在桌上轻轻叩了两下,声音压得更低了些。
“方才我瞧了,那位金姑娘……她身上那股气,走的路子,跟咱们家那套吐纳的法门,如出一辙。”
柳秀莲闻言,眼皮微微一跳。
“瞧那火候,生涩得很,分明是刚入门不久。若我没看错,当是与明儿遇上后,才开始修的。”
屋里一时没了声响。
柳秀莲缓缓点头,她自然晓得自家那门呼吸法是何等根基,分量又有多重。
姜义继续道,声音不高,却像小锤子,一下下敲在柳秀莲的心坎上:
“对方安心让一个女儿家跟着明儿回来,说是修行,却不提拜师。这般不清不楚地送过来,意图……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他顿了顿,将自己的猜测说了出来:
“那位恩公,怕是想让他二人,日久生情,结一桩亲事。”
柳秀莲一听,那双原本沉静的眸子,像是被拨亮的灯芯,倏地就亮了几分。
她为这个大儿子的婚事,可是没少操心。
如今眼看着已是三十四五,他那二弟都快抱孙子了,这头却连个眉目都不见,她心里如何不急。。
不过,心思只晃了一下,很快又沉静下来,问道:“那你是个什么看法?”
姜义沉吟片刻,目光不自觉地往屋后那座山的方向看了一眼,半晌,才缓缓出声:
“光从利弊上看,兴许不是坏事。不过……”他话锋一转,“此事,终究要瞧明儿自个儿的心意。”
柳秀莲一听丈夫这话,便品出味儿来了。
这话里头,分明是没有半分阻拦的意思。
她那双亮起来的眸子里,精光又盛了几分,也不知在心里盘算起了什么。
等到天色将晚,院里升起炊烟时,姜明才从后山回来。
人瞧着没半分疲态,手上却多了一块粗陶瓦片,瓦片上,盛着一汪将凝未凝的“黄铜”,色泽亮得有些晃眼。
柳秀莲备下了一桌接风宴,鸡鸭鱼肉,摆得满满当当。
可父子两个却像是没瞧见,只各自端碗,就着桌上的菜,简单扒拉了几口饭,便放下了筷子。
二人对视一眼,默契地起身,一前一后地往屋后走去。
夜色里,姜义从墙角抄起一把柴刀,走到一株长势正好的灵果树下。
比划了半天,寻了根腕口粗细、笔直溜光的枝丫,“咔嚓”一声,便砍了下来。
他扛着新砍的树枝,姜明则小心翼翼地端着那片瓦,父子俩借着月色,径直往唐家铁匠铺去了。
……
第二天光微亮,晨雾未散,父子二人才一身露水地回来。
姜义的手上,已然多了一根棍子。
那棍子长约五尺,正是用昨日那根灵树枝丫做的棍杆,通体光润,天然的木纹在晨光下似有流光。
奇的是棍子两头,一头用两个黄澄澄的铜箍,夹着一个乳白色的铁箍,温润如玉,正是阴阳双鱼铁的阳面。
另一头,同样是两个铜箍,夹着一个漆黑如墨的铁箍,沉凝似渊,乃是阴面。
一根寻常的木棍,被这六道箍一锁,顿时便多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法度。
姜义一夜未睡,脸上却无半分困意,反倒精神矍铄。
他站在院中,手上棍子轻轻一转,竟无半分风声,只带起一圈无形的涟漪,荡得空气都微微扭曲。
棍身一沉,是阴;棍梢一挑,是阳。
一招一式,看似朴拙,却引得周身气机流转不休。
那股温热与寒凉的气息随着棍势交替,与他神魂中那阴阳双华之象,分毫不差地契合在了一处。
这,才叫趁手。
山上的日子,流水似的过。
小院里多了个姓金的姑娘,日子瞧着却也没什么不同。
姜义还是每日摆弄他的药草,或扛着那根新得的棍子操练棍法。
柳秀莲的灶台,烟火依旧不急不缓。
一家子照旧早起,去祠堂听姜明讲经。
只是这水面下的光景,到底起了些不易察察的涟漪。
金秀儿是个懂分寸的姑娘,每日晨起便帮着洒扫庭院,或跟着柳秀莲拾掇菜蔬,从不多言,手脚也勤快。
可她越是这般周全,柳秀莲瞧着,心里那点心思便越是活泛。
这日午后,姜明正坐在廊下,用一柄小刀细细地削着一截竹子,预备给两个小的做几支竹哨。
金秀儿则在一旁,帮着姜曦分拣刚采回来的草药。
阳光从檐角斜斜地照下来,将两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几乎重叠在了一处。
上一篇:八小时工作制的朝廷鹰犬
下一篇:修仙从吞金补阳法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