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第160节
马车穿街过市,未曾停歇,直奔城隍庙。
这处庙宇,香火极旺,往来皆是绸衣华服的贵人。
姜明领着人径入,寻到了庙祝。
庙祝是个精明老道,一双眼像筛子,先将随行的仆从与车马打量一遍,笑容里便添了三分热络:
“这位善人,是来进香,还是问卜?”
姜明不绕弯子,开口便道:“给家弟做法事,要一场最大的幽醮。”
庙祝一听,心里已拨起了算盘,这是桩大买卖。
面上仍作谨慎,捻着山羊须道:
“不知是为哪位善信?这幽醮道场,规矩甚多,非大功德之人,恐难承此福报。”
姜明抬眼,望向那尊泥金描彩、面容威严的城隍神像,声气不疾不徐:
“家弟,姜亮。”
话音微顿,他淡淡补上一句,声音不大,却清清楚楚:
“人送外号,陇西一棍。”
庙祝先是一怔,那双惯于打量香客的眼立时收敛了精光,眉宇间添了几分正色。
他整了整衣冠,深揖一礼,肃然道:
“原来是为姜校尉。校尉戍边杀敌,血洒关陇,此等功德,便是在本庙立长生牌位,亦是受得起的。”
铺排醮礼、布置道场的俗务,自有李家仆从与庙祝计较。
银子落地如雨点,谁也没眨一下眼。
姜明只是背手立在旁边,静静听着。
待一切敲定,他才淡淡开口:
“道长,其余的,都依规矩办。我只想一人,去正堂为家弟点一炷香,说几句话。”
这要求不算过分。
庙祝抬眼打量这位“陇西一棍”的兄长,只觉他身上那股沉静,藏锋不露,反倒比那些咋咋呼呼的将主更叫人不敢轻慢。
“自然,”他爽快应下,“贫道这便让弟子们退下,善人自便。只是堂上香火重地,切莫高声。”
殿门沉沉合上,将外头的喧哗与人气一并关住。
正堂宽阔,香烟氤氲,神像金面俯瞰,静极之中,连香灰落入炉中的轻响都清晰可闻。
姜明立在殿中,心神也随这静气缓缓沉下,如一瓢浊水,渐渐澄明。
这份寂静并未久守。
随着姜明心神静下,殿宇里,竟似有人在低低言语。
细碎缥缈,仿佛冬夜炉畔,几个老翁捻须闲谈:
“啧,这后生……古怪得很。”
“年纪轻轻,神魂澄净如琉璃,气机沉凝如山岳,这等根骨,凡俗人家可养不出来。”
“不错,贫道看他,比那日前来进香的兵部侍郎,神光还要内敛几分。”
这声音浮游不定,不似人言,却句句真切地落入姜明耳中。
他如今神魂明旺,自然识得,这是依附神像受香火的阴神,正在暗中交谈。
又有个慢吞吞的声儿插进来:
“哎……我记着了,方才庙祝报的名字……叫姜亮。莫不是那位‘陇西一棍’?”
“正是他!听说在边陲斩过妖,杀过贼,是条响当当的好汉子。可惜啊,英年早逝。”
“那眼前这位,便是他兄长了?难怪……难怪……这一门兄弟,都不是池中之物。”
堂上众神你一言我一语,或惊奇,或叹息。
浑然不觉座下之人,听得一清二楚。
姜明神色不动,只上前一步,对着正中城隍神像端正一揖,声如磬钟:
“城隍座前,左右判官,诸位阴司神将在上。晚辈姜明,今日特来为家弟姜亮祈福。”
“家弟生前为国戍边,身死魂归,还望诸位在阴司路上,能多加照拂一二。”
他声音不高,却在空殿里漾开,悠悠回转。
上首的城隍闻言,神念中透出几分称许。
这等人物开口,日后牌位长立,香火供奉想必少不了。
当即便应允,神念化作一阵清风拂过:
“姜校尉忠勇可嘉,本神自有明断,善人放心便是。”
姜明应了声“谢”,方才直起腰身,从怀里摸出一支香。
香身蜡黄,头顶一点红,瞧着不过是庙里三文钱一把的寻常货色。
他将香凑近长明灯,火苗一舔,香头点燃。
青烟袅袅,缓缓升起。
在凡人肉眼看来,这确是再寻常不过的一缕烟。
可在众位阴神眼中,在姜明神魂感应之中,那升腾的,哪是什么青烟?
分明是一道沉得能压塌屋脊的赤金光晕,自香头上缓缓铺开,厚重如山。
方才还窸窣作响的城隍庙,一下子静了。
静得能听见香灰轻轻落在炉底的声响。
姜明神魂里,分明瞧见上首几尊神像后的光影猛地一晃。
连城隍本尊在内,都像被那香火烫着了似的,不约而同,将探出的神念往后缩了缩,再缩了缩。
这一炷香,他们似是有些担待不起。
姜明却不作声,像不曾察觉,只是双手捧香,恭恭敬敬拜了三拜。
香尖的火星微红,炉中烟气沉沉。
插好香,他转身,推开殿门。
门外天光倾泻而入,将他的背影拉得细长,似要一直拖进尘世深处。
殿内,只余一炉赤金光晕缓缓未散,几尊泥胎木塑的神像,面面相觑,连呼吸仿佛都被死死压住。
在李府操持下,银子流水似的泻出去,斋醮道场飞速铺展开来。
不过三日,城隍庙已成了满城的焦点。
黄纸飞,青烟绕,钟磬叮咚,一场泼天排场的法事,就这么大张旗鼓地摆开了。
起先只是街坊凑个热闹。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听说是给那位为国捐躯的“陇西一棍”招魂祈福,来的人便越发多了。
长衫的,短褂的,提篮的,牵娃的,黑压压挤在庙外,堵了几条街巷。
李府的家丁一水儿青衣,守在路口,见人来了,便递上一包纸钱香烛,不收钱。
祭拜完回身,还能领走两枚新鲜的鸡蛋。
没人嫌少,也没人闹事。
鸡蛋揣在怀里,暖烘烘的,走时嘴里还叨念着:
“姜校尉,是条好汉。”
“可惜了。”
就在城隍庙斋醮道场开锣的同一日,各大茶楼的说书先生,也都似不约而同般开了新篇。
惊堂木一拍,说的不再是甚么《前朝演义》、《狐女报恩》。
而是那“陇西一棍姜校尉,单骑戍边斩马贼”的段子。
先生们说得口沫横飞,茶客们听得如痴如醉。
更妙的是,这几日,长安城各家茶楼竟是不收茶钱的。
瓜子、茶水,都由一位仰慕姜校尉为人的东家给包圆了。
白听书,白喝茶,还能听这等热血豪迈的真人真事,何乐而不为?
于是,陇西的黄沙,边关的冷月,少年英雄手中那根箍了铜环的长棍,便在这一盏盏廉价的茶水里,在说书先生的唇舌之间,变得鲜活而传奇。
到最后,整个长安城,上至官宦家眷,下至贩夫走卒,嘴里念叨的,都是“姜亮”这个名字。
风头最盛时,城外那座刚垒起来的新坟前,也开始有了人迹。
不知是谁先放了一束野花,接着便有人送来一壶浊酒。
再后来,竟有退伍的老卒,专程来此,对着那黄土堆,遥遥敬一个端正的军礼。
一座新坟,便不再是孤坟了。
只是这一番盛景,姜明却是无心去看了。
他背着那根用白布裹紧的长棍,怀里揣着那一大四小五个温润的铜环,在长安城最热闹的时候,悄然离去。
一人一骑,日夜兼程,直奔千里之外的鹤鸣山。
鹤鸣山,天下道门正宗,天师道的祖庭所在。
此山不高,却仙气自生。
远远望去,山势如一只引颈欲鸣的白鹤,常年有云雾缭绕其间,不是仙家手笔,断无此等气象。
山道上,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亮,偶有道人背着药篓,踏着云霞,拾级而上,衣袂飘飘,宛如画中人。
姜明在山门前下了马,报上名号,只说了一句:“为家弟姜亮而来。”
守门的道童不敢怠慢,匆匆引他上了山,到一处唤作“听鹤”的偏殿奉茶。
上一篇:八小时工作制的朝廷鹰犬
下一篇:修仙从吞金补阳法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