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48节
朱棣眉头一挑,“你最好学了该学的。”
康熙狐疑的看了一眼张廷玉,朱高煦这话他好像不记得有记载啊。
“衡臣啊!你是上书房最有文化的人了,朱高煦这话你可曾记得?”
“回主子,奴才以为这话是后人编篡的,汉庶人朱高煦根据明实录记载,此人向来勇悍无赖,且跋扈狡黠,绝不是天幕演绎的这般说话哲理。”
玄烨微微颔首,看来是汉人的子孙给这位汉庶人美化了不少。
【“我感觉朱高煦造反,可能单纯就是因为想造反而造反。谁家好人造反之后写信告知了满朝文武啊?
而且还打出靖难的旗号,甚至造反后一座城池都没打,就等着朱瞻基去招降他。
朱瞻基也是脾气真好,陪着叔叔胡闹。
八月造反,九月受降贬为庶人。
朱瞻基对待皇叔也算仁至义尽了,没有杀他。
但是朱高煦在朱瞻基来看他的时候,竟然使用扫堂腿把朱瞻基绊倒。
于是朱瞻基便命人把大缸扣在朱高煦头上。
结果汉王爷干了啥?
他举着缸到处跑,还一边挑衅:就这?就这啊?
好家伙,朱瞻基忍无可忍,直接恼了,下令用火烧死了朱高煦。”
追评:“朱高煦可能就是单纯的不服,想着他爹能靖难当皇帝,凭什么老大就一定是太子,觉得自己也能当皇帝。
但是他清楚自己没有老大治国的本事,心里就是有一股气,也看不惯比他小的朱瞻基,单纯就是心里不爽罢了!”】
朱棣是真的怒了,他从没有这般生气过。
就连他在靖难时候遭受的屈辱,还是世人的风言风语传入他的耳朵时,他都没有听到朱高煦居然造反的消息这般动怒。
此时一家子几口人整整齐齐的都在殿中,只是没有一个人敢抬头。
就连平时颇得圣心的好圣孙,也低垂着脑袋。天老爷啊,这事儿不怪我吧?
未来的我可是屡次放过自家二叔,造反这样的事都没杀了他,难道还不够念情?
“愚蠢!朕怎么会有你这么蠢的儿子!”朱棣随手抄起一个瓷器,对着朱高煦便是砸去。
瞬间鲜血便从朱高煦的头上流下。
“老二,你还记不记你跟我保证过什么?”
“老三,老大,咱们一家子当初发的誓,你们是不是忘了!”
朱高炽忙扣一个响头,浑身的肥肉大颤,“儿臣铭记于心,一刻都不敢忘!”
朱高燧也一脸的正然,低着头道:“等大哥当了皇帝,我们都要听大哥的,不能造反。”
“老二,你忘了?”
朱高煦浑身颤抖,他也没想到自己一个浑人居然到了那把年纪了,还能这么浑。
朱棣走下台去,一脚踹在汉王爷身上,“我看你脑子是让狗吃了!”
他仍不觉得解气,又是一个扫堂腿过去,将金豆豆一下踹出几米远。
朱棣面赤地喘着粗气,“你是要气死你爹啊!”
发生在朱高煦身上的事情同样发生在朱棣身上。
只不过朱棣更委屈,这孩子我都没见过,关我啥事啊?
“爹,你不是说不打我了吗?”
刚才还说永乐皇帝干的好,我是你的好宝宝呢,转眼间怎么又踹上了。
朱高煦!!!
你小子出生后就等着你爹的父爱吧!
徐达默默的侍立在一旁,两只衣袖搭接在一起,双手十指交拢,一副不关我事偷偷吃瓜的模样。
打,打得好!必须狠狠地打。
正所谓老丈人看女婿,越看越不顺眼。
老丈人看外孙,越看越亲。
徐达心里忍不住赞叹:我外孙就是有本事啊!这样的话让上位想一辈子都说不出来。
就是脑子好像有点不太灵光,一会浑一会清的,居然能想到造反这么烂的 点子。
「“朱允炆,我大哥的儿子。”
“大哥死了,二哥三哥也死了,爹没让我继位,我心里虽然不爽,但也认了。”
“谁让这是我爹的选择呢?”
“但是,朱允炆,这个小王八蛋!”
“他一上位就削藩!听信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些人的话,要对自己的亲叔叔动手!”
“我爹死后,这小王八蛋先是不准诸藩王进京见老子最后一面,又是连丧期都没过,便开始对着诸王挥起了屠刀。”」
汉景帝刘启终于满意的笑了,脸上挂着一抹满足的笑容。
想起来了,朕都想起来了。
这才对味嘛!
削藩?没人比我更了解。
我,刘启,对削藩,起码有七种方法!!!
刘彻十分无语,朱允炆这拙劣的削藩手段让他感到汗颜,怀疑对方是不是没学过帝王手段。
就算你真没学,以史为鉴总会吧?
再不济,朕开创的“推恩令”,这个你总会吧?
汉武帝心里偷摸着嘀咕:咋跟我爹一个样呢。
第48章 朱橚:怎么欺负老实人呢?
奉天殿内的诸王爷掩面哭嚎,沉重和窒息的恐惧像潮水一样将他们淹没。
“爹!,儿子不来敬服大哥啊!”
“爹,我也是你的儿子啊!”
朱元璋看着跪倒一片的儿子们,头都大了,心底的滋味一时更是五味杂陈。
“吵吵吵,吵什么吵,都给咱闭嘴!”
朱元璋很爱自己的大儿子不假,虽然对自己的其他儿子关爱不够,但在朱元璋眼里,这些都是他朱家开枝散叶的子孙,每一个朱家人就应该天生贵胄,不然咱打下来的江山是为了啥。
人越老了,就越念想着子女,尤其是老朱这种有着农民心性的皇帝。
如果他死的时候,身边一个儿子都没有,他跟断了祀有什么区别。
农村更是有着老话,你没有儿子,将来给你披麻戴孝的人都没有。
可朱元璋明明有着一堆的儿子,却落得个这样的局面。
朱标在一旁看着老朱的脸色变换,心底的痛苦亦是挣扎。
“咱这皇帝当的可真是孤家寡人啊,临到终了也没个儿子尽孝。”
整个奉天殿内的百官心底更是波涛难平,哪有一上位就削藩的?
上位尸骨未寒,新帝就要对他的儿子们动手。
这群怂恿皇帝的文官到底是谁家的弟子,最好别和老夫认识。
魏国公徐达安静的站在殿中,此时眉头紧皱的他正在思考,自己女婿到底是怎么赢得靖难。
按照大明的制度,燕王的护卫可以招募三千到一万五千之间,北平常驻的明军边军有十万,且他们听命于指挥使的命令,另有河北布政使辖制。
再说,北方太原、西安等地也多屯兵,重镇颇多,而应天府的精锐禁军更是人数众多。
仅根据纸面实力,徐达心中直摇头,他根本看不到朱棣的胜算在哪。
所以,我女婿朱棣到底怎么赢的朱允炆这个掌握了大明正统的法理、占尽了天下大义的新帝?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驾崩于西宫。」
「皇太孙朱允炆于灵前奉旨登基,并立刻下诏:诸藩王各据封地,无诏不得入京。已南下的燕王朱棣,即刻返回北平,其世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可代父入京,行守孝之礼。
其余藩王,皆自守府邸,遥祭太祖即刻。」
「朱允炆在登基后的次年改年号为建文。」
「六月一日,朱元璋下葬。」
「七月,建文帝朱允炆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心腹文官的推动下,开始着手削藩。」
呵呵,原来不是上位后立马削藩啊。
还以为是改元后马不停蹄的削藩。
那就好...
啊?他居然是顶着老爷子的年号削藩?
诸王爷悬着的心还是死透了,朝臣们更是炸开了锅。
整个奉天殿都被这消息惊讶到无以言比。
“混账!”朱标怒了,额头的青筋暴起。
他实在想不到老爹朱元璋才死了两个月,朱允炆就迫不及待的要对亲叔叔们动手了。
他现在就想赶到后宫,一巴掌呼在这孩子脸上。
一向城府极深的朱元璋按捺着要暴起的心情没有说话,只是狐疑的看了一眼朱棣。
其他人都没动,你凑什么热闹?
洪武二十九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