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45节
明太宗朱棣,大明的第三位皇帝。
老朱心底默默的咀嚼着,消化天幕上的信息。
经历了丧妻丧孙丧子之痛的朱元璋人至暮年,眉上枯皱的老皮尽显的沧桑,但即便如此,老龙的眼中仍透露着至尊的威严。
再低头看着手中的诏书,“皇长孙...纯良仁孝...”
先放放吧...
「朱棣即位后,励精图治
政治上,迁都北京,弥合南北分裂
设立内阁制度,完善丞相废除后瘸腿的文官制度
军事上,组建了拱卫京师的三大营
三大营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军队之一,也是明军多次对外征战的主力
他北征蒙古,削弱蒙古诸部实力
南征安南,设立交趾布政使司
明朝国土面积在永乐一朝达到巅峰
经济上,注重生产,减轻税负,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
有史记载,明朝中后期各地依旧在沿用太祖太宗时期的民生工程
外交上,朱棣执政时期是明朝国威最深重的时候
他六次派郑和下西洋,开拓对外交流
实现万国来朝的局面
文化上,编篡《永乐大典》
“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
被誉为古今第一奇书
他还多次组织编书活动,为民间和学术界推出了众多影响深远的医学、政治、理学等书籍
朱棣当政时期,明朝社会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其治世气象被誉为“永乐盛世”,史书载道:“我朝国势声隆,远迈汉唐。”
《明成祖本纪》中更是盛赞:“雄武之略,同符高祖。
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
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朱棣虽然出人意料的当上了皇帝,但干的事一个赛一个多。
奉天殿里的群臣也面露惊讶,燕王殿下在应天府就是一个混世魔王啊。
完全看不出日后能做出这样的成就。
朱棣的很多功绩,许多都只能是一代人才能完成的。
而他,居然能在多个方面齐开花。
朱元璋看得心中宽慰,火气都少了。
当他看到朱棣的本纪名字后,“老四,你特娘的就是一天不打上房揭瓦!”
“我看你是真的想骑咱头上了。”
朱棣光速滑...本来就没站起来过。
他怕再挨扫鞭腿,干脆抱着老朱的大腿,哭诉道:“爹啊!这事儿不是过去了吗?”
“儿子真的冤枉啊,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啊!”
“永乐皇帝干的事情,关我燕王朱棣什么事啊?”
“哟,你还敢顶嘴?”朱元璋似笑非笑道。
“行了,你跟孩子一直置什么气啊?”马皇后哭笑不得恼了下朱元璋,护着自己孩子。
随即她又正色望向儿子。
“老四,你爹和你大哥都在这,你跟娘说句实话。”
“你爹的这个位置,你想要吗?”
第45章 李二:顺位继承这一块儿
奉天殿上,霎时间落针可闻。
上位者的朱元璋也不语,带着一股玩味的笑容居高临下的看着朱棣。
朱棣额头上渗出密密麻麻的细汗,他抬头看向大哥,朱标只是温和的朝他笑笑。
他又看向母亲,马皇后静静的看着他,就像他小时候犯了错事,等他自己主动承认错误一样。
朱棣一咬牙,“这个位置是大哥的,儿子绝对没有这个心思,从前没有,以后也没有!”
“儿子的心愿就是替大哥牵马绳,做大哥的征北大将军!”
朱棣直视着老朱的眼睛,目光坚毅,言辞恳切,没有一丝的躲闪。
“儿子愿意发毒誓,儿子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替大哥守好边境,绝不会惦记大哥的位置!”
“若有违此誓,儿子愿意...”
“行了!”朱标出声打断,他叹了一口气,伸手扶起弟弟,一向对兄弟们仁慈的他还是像往常般,温和的看着朱棣。
“老四,大哥都知道。”
他又看向朱元璋,说道:“爹,我相信老四。”
“还有其他弟弟们,都是我从小看着的,他们什么性子我都知道,您放心,我能替他们向您保证,弟弟们绝不会做出那种事情的。”
朱元璋心里也犯嘀咕,天幕都说了老四是第三个皇帝。
第二个皇帝除了太子朱标还能有谁?
标儿有自己的儿子,怎么可能兄终弟及传位给朱棣。
但作为父亲,哪有不了解自己儿子的。
现在又看着朱棣诚恳的模样,他心中疑惑更甚。
朱元璋抬眼又看了一圈安全感满满的洪武诸将。
虽然老四跟着他老丈人学了不少东西,可姜还是老的辣。
别说老臣们了,就连蓝玉、傅友德、冯胜,一帮子的杀才,哪一个不能收拾掉朱棣啊。
洪武诸皇子虽说各有各的才干,燕王素来以军略勇猛著称。
就算朱棣统帅的本事真能和老将们相提并论了,但问题又来了,他一个藩王哪来的兵力和朝廷大军对抗啊?
“继续跪着。”
老朱虽然态度依旧恶狠狠的,但熟悉老爹的朱棣心底还是舒了一口气。
刘邦嘴上骂骂咧咧的,心中很是不服。
山呼万岁者刘彻也,这你都不知道?
乃公的子孙可是千古一帝,你一个区区的大帝怎么能跟乃公的子孙比了?
“远迈汉唐?乃公不信。”
被拿来做比较的大汉自然有怨言,武帝的群臣们嘴上更是喋喋不休。
刘彻也气笑了,“我大汉的皇帝起码不用亲征。”
李世民哈哈大笑,“我大唐武德充沛,历朝历代也未有大唐之盛。”
“四夷宾服,万国来朝,这等盛况在我大唐也不是没有。”
向来自信的李世民,自从知道后世人多感怀太宗皇帝后,心里的骄傲劲早就翘到了天上。
现在区区的几句明朝自比的话,他根本不恼:
“民间言:打铁还需自身强。”
“我唐朝的强盛,何须他人言?自有百姓相传。”
赵匡胤嘴巴干涩,都怪宋徽宗这对父子畜生,把俺大宋搞得乌烟瘴气的。
人家后世后人,论起来历史,就连比较,都不会带上俺大宋一起玩。
「永乐一生,犯过大错」
应天府的紫禁城不复往日的金碧辉煌,滚滚的黑烟在城中四处升起。
朱棣骑着骏马行走在宫道上,“皇上万岁!”
“皇上万岁!”
宫墙外的喧哗厮闹像是与他无关。
金銮殿里,一地的狼藉,少了许庄严肃穆。
他静步走在奉天殿,这是大明的权力核心。
朱棣望着殿中挂着的太祖画像,没有一丝胜利者的骄傲,“爹,我回来了。”
「靖难之役,朱棣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也是历代王朝藩王起兵的唯一成功者。」
奉天靖难是朱棣心中永远都过不去的坎。」
“爷爷,你怎么哭了?”小朱瞻基问道。
夜幕下的应天府没有了白日的乱象,朱棣虽然和孙子坐在一起看着夜景,可身影却显得无比孤独。
天幕给了他脸部的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