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36节
境况之惨,非史书难以描绘。
金人仍不罢休,宋廷以祭天礼器、天子法驾、各种图书典籍、大成乐器以至百戏所用服装道具,乃至工匠、医生、乐工等相抵。
又疯狂劫掠城中适龄女子,上供于金人。
然而,当开封府再也搜刮不出一点油水时,金人暴露了自己真正的目的。
灭宋,是他们的根本方针。
靖康耻,降临了。」
当天幕再次播放出靖康年间,宋廷种种荒唐举措、汴京城的凄惨状况时。
原以为知道了一遍的各时空古人,自信有了抗压能力了。
可他们再次见到靖康耻重现眼前,仍然难以抑制内心的怒火。
嬴政攥紧了拳头,心中的怒火无以平息。
异族,异族人何以强大到欺凌到我华夏身上了?
塞外的匈奴人崛起了,他们很强,但嬴政只是防着,此前并未正视过匈奴人的存在。
他的目光一直放在国内。
现在,不一样了。
嬴政的声音古井无波,却隐隐包含着一股强压的怒气,“蒙恬,朕要让你伐灭匈奴人,为大秦的四边清理所有胡虏,你能不能做到。”
蒙恬上前拱拜,嘴角扬起杀气道:“臣定不负陛下信赖,为大秦的四边做好清理工作。”
嬴政的目光睥睨而下,“朕不想再看到有一个异族人生活在大秦的旁边。”
一向以天下英雄自比的曹操承受了许久天下人的谩骂,枭雄,奸臣数不胜数,他都习惯了。
养气功夫极佳的他今日属实怒了。
孤也曾是一位大汉忠良啊!
就算孤不是大汉的忠良了,可孤仍是一个地道的汉人!
曹操抿着嘴,极难的发出话:“宋之弱,非国力之弱啊!”
李世民一时有些茫然,华夏的天子何曾这般的软骨头了?
虽然天下人耻于司马晋,可人家也没这样对异族怂过手脚。
“自古以来,亡国之苦为最。”李世民说道。
晋史里写着的“饶把火”,“不羡羊”这种时人的记载,本以为是华夏最苍白和无力的一段时期了。
不少人痛骂司马家逆臣上位,果真本性不改,只知道花天酒地争权夺利,才导致了边关松弛,让胡人崛起。
可宋朝的出现,震惊了唐人的下巴。
居然有能和晋朝掰手腕的朝代吗?
房玄龄直白道:“靖康之耻,其丑态,更甚于亡国!”
“明朝的亡国之君尽显铮铮大国风范,可这宋朝......”
......如此不堪!
杜如晦心中暗道。
“四百年大汉尚有献帝的光荣结局,就连曹魏也有曹髦留下的体面。自古以来,从未有宋亡国之耻!”
贞观群臣,此时真的明白了。
为什么会有绍宋这样的故事存在了。
大宋的后代出了这么大的笑话,赵二岂有坐在府中偷笑的道理。
于是乎,赵光义提溜着短跑冠军的速度,匆匆赶到了大内,和兄长一起观看天幕。
此时的赵大依靠在软榻上,浑身无力。
他但凡一抬眼,就看见了靖康时宋廷的各种丑态。
“朕的玖儿呢?朕的玖儿怎么还不出现?”赵大魔怔的唤道。
天幕在不断的演绎叙述着,殿里的内侍官们也手不停的记录着。
赵光义抬眼看见兄长的状态,关切的说道:“兄长,可还在忧心我大宋的后世子孙不肖吗?”
大哥啊,天幕的出现就是在告诉你,你的子孙不行啊!
你赶紧有点眼力劲好不好,传位给圣明的晋王殿下!
赵匡胤没有言语,心中乱糟糟的很。
朱标心中好像被点亮了什么,想起天幕上曾言的“大宋放弃了自己的北方百姓”。
忽然开口道:“爹,从宋高宗决意南逃的那一刻,大明的南北榜案仿佛已经注定了。”
朱元璋的眉头紧锁,一切的困惑仿佛被抚平了。
他想起了明军收复燕云的时候,燕赵百姓面上纹青,那是奴隶的烙印。
田野荒凉,百里无鸡鸣。
人人不知何为汉。
他们目光愚钝,早就无一点汉人模样了。
就连有识之人,读书人,也个个对南人恨之入骨。
李善长悠悠道:“上位,史书记载,当初蒙元伐宋时,北人出力最多最狠!”
就像蒙元北伐时,忽...刘必烈最有韬略一样...
话已至此,奉天殿的群臣沉默了。
说到底,大明开国迎来的大问题,其实都是大宋的祸,他们在给大宋的遗留擦屁股。
至于为什么不提蒙元。
要不是黄河问题再不治理就真的要亡天下了,他们都懒得管。
更不会管南北分裂的事儿了。
天子抛弃了他的臣民,大宋放弃了北人。
当建炎南渡发生的时候,当朱仙镇撤军的时候,北人的心就已经死了。
觉得自己摸清了这些弯弯绕绕的朱元璋反而大笑,他看向殿内面露疑惑的群臣。
朗朗说道:“咱得国之正,数遍青史无出左右。”
群臣点头,这是后世人认证的,上位说的对!
“咱驱除蒙元,恢复汉家衣冠,这是咱的功绩!”
群臣再颔首,上位牛比!
“咱身为汉家天子,岂能不顾汉家天下南北分裂?”
“咱大明,必不能坐视汉家河山南北不睦!”
朱元璋越说越激烈,他目光炯炯,看向朱标,“标儿,一代人完不成的事情,那就两代、三代...大明的子子孙孙要以此为己任。”
说着还有些不放心的老朱心思一动。
“对了,咱要把这条写到《皇明祖训》里!”
第36章 东京梦华
「官家,一场好梦啊!」
“绍宋不可谓不精彩啊!”朱标仰息道,“倘若宋真有这样的官家,岳元帅也不会冤死风波亭,一众宋廷的仁人志士也不会有这样的人生。”
朱标明白,除了极个别的人除外,大部分人都是随波逐流的。
皇帝需要什么样的臣子,那么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臣子。
没有人会为九族过意不去自己的理想,过意不去自己的生活。
小朱棣此时怔怔道:“好一场大梦?这是谁的梦啊?做的这么长。”
朱标温和的抚摸着弟弟的脑袋,看着身旁的一众兄弟,心里叹息。
章惇竖眉横声说道:“臣早就说过了,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赵佶登基了。
对于哲宗的群臣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
谁都知道当今天子勤政治国,有仁宗风范,又继承神宗遗志,致力革新变法,是不可多得的大宋明君。
然而,赵煦遗传了他爹的毛病——身体不好。
不仅少子,还多病。
床榻上的赵煦面无人色,天幕上大宋亡国的消息让他差点咽气。
“咳!咳咳咳!”
“子厚,来扶朕起来。”赵煦轻声唤道。
章惇着急上前,关切道:“官家,您身体抱恙,躺在床上养病便好...”
少年天子气质陡然上来,上位者的威严让章惇不敢直视。
他八岁登基,朝政被祖母太后、嫡皇后把持多年,二人不但互相争权夺利,还扶持党争,恢复旧法。
父皇临终前的遗憾他忘不了。
临终了,眼里的是对大宋江山的留恋,是对他的放不下,也是对王安石的愧疚。
“我儿,当为尧舜!”
赵煦深陷的眼眶死死的盯着天幕中的徽钦父子,这样的人居然能当上大宋的官家。
自己这个弟弟什么德行他很清楚,满朝文武也清楚。
“给朕端鹿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