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241节
他们对太宗皇帝的崇拜已经到了深入骨髓的地步了。
自太宗之后,但凡李唐皇室出个贤明一点的皇帝,他们都觉得“有贞观之风”,可称“小太宗”!
田间耕作的老汉抬头仰望着天幕上那个几百年后的盛世大唐,伤感自己所处的这个乱世,眼含热泪道,“宁做太平犬啊!”
“爷爷,你为什么哭了?”老汉的小孙子在一旁天真的问道。
老汉哀叹道:“可怜我家孩儿,只能在这乱世里苟活,不得盛世皇帝相看啊!”
那老汉擦拭掉眼泪,摸着乖巧孙儿的头发,喃喃道:“孩子,若有来生就投胎去那天可汗的时代吧!”
......
天幕画面悠悠转换。
「贞观十八年,因诸子诸弟争位一事导致李世民情绪崩溃,在两仪殿遣散重臣欲拔剑自杀......」
“为什么!为什么啊!”
“为什么都要背叛朕啊!”
两仪殿里的李世民状若癫狂,情绪崩溃,他不能理解亲人为什么要背叛,心腹为什么要造反。
他不想学汉皇们刻薄寡恩,已经严令自己做到了极致,可为什么改不了现实呢?
“陛下!”门外闯进来的长孙无忌一声惊呼,趁着皇帝发愣的时机赶忙上前抓住握剑的手,身后跟随来的几位重臣也有样学样的上前抱住情绪失控的皇帝。
“晋王!传晋王伺候着!”
长孙无忌雷厉风行,一边按着暴躁的皇帝,一边赶紧对着门外大声喊人。
身形削瘦看起来有点弱不禁风的晋王李治接到传唤,快步到殿内直接跪下。
他来得时候太过匆忙,这会喘着气环顾殿内,搞明白了发生了什么后,立马镇定下来站起了身。
而此时趁长孙无忌安抚皇帝时,褚遂良一把抢过了李世民手中的长剑扔在了地上,往他处一踢。
长剑不偏不倚的落在了李治的脚下,晋王顺势弯腰捡了起来,轻声道:
“父皇,我不放心您,我帮您拿着。”
被李世勣和长孙无忌俩大汉抱着的皇帝闻声回头,只见晋王握剑于胸,垂手而立的模样,不免犯了怔:
“你是我的儿子?!”
“父皇,有舅舅在,不会有事的!”
“舅舅,刀鞘呢?”
刀鞘?众人低头在地上找到后递给了垂立着的李治。
“铛!”的一声清亮的脆响。
李治利落的收剑入鞘,随后不卑不亢的目视前方。
这会情绪被安抚下来的李世民察觉出李治大事有静气,这是一位帝王不可或缺的气质。
大唐皇帝目光闪烁,喃喃道:
“这孩子可以当太子了!”
“陛下英明!”
不待众人反应,长孙无忌立马高声附和。
镜头在几位重臣的脸上切换,褚遂良等人眼珠子滚动,眼底神色莫名。
房玄龄一脸懵逼,感觉自己像被做了局,只能讷讷的呆立着压根不敢动。
“我们不反对,不异议,谁要反对,陛下敕我镇压!”
话落,刚才还迷糊的大唐皇帝眼神恢复了些许清明,他似乎有所察觉,抬眼看了看长孙无忌又看了看众人,最后对李治轻声道:
“稚奴,你有你舅舅辅佐,我放心了!”
长孙无忌秒接团,“晋王,快谢陛下啊!”
“跪下!”李世民陡然严肃道。
李治听话的跪下就要朝着李世民谢恩。
“跪错了......”
“不是给我跪,是给你舅舅跪!”
“谢你的舅舅!”
李治如木偶般重复着李世民的话,“谢舅舅。”
“你还要谢谢司徒。”
“谢司徒!”
房玄龄:“???”
我一定是被人做局了,你看我现在是不是还在懵逼着!
此时,天幕画面里的长孙无忌还在蒸!
“晋王,谢陛下,快谢陛下啊!”
“谢陛下!”
......
天幕下的各朝观众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看了个什么玩意,脑子还在云里雾里的,待到古人们回神后,有些摸不着脑袋了。
“立太子这么简单?”
“那李泰他到底在争什么啊!”
各时空的百姓们最为懵逼,他们想象中的朝堂风云和立储大事怎么一点都不激情。
说好的九子夺嫡,腥风血雨呢?
怎么李世民立个太子看着就像拉家常喝喝小酒就定了那般简单!
画面外的房玄龄和画面里的房玄龄的状态是一样的,人麻了!
我说话了吗?我表态了吗?
啥时候我也成了拥护晋王为储的一派了?
沟槽的长孙无忌,拉我一个清流下水!
你好歹毒啊,谄臣!!!
殿中气氛陷入到了诡异之中,群臣也忍不住偷偷瞥了眼座位最靠前的长孙无忌,心里疯狂为他扣六。
好样的,长孙无忌,趁着陛下迷糊的时候给他安排了这样的大事!
咱鲜卑男儿不丢份!太精神了!
难怪你排凌烟阁第一人,服了,我们这次是彻底服了。
如今的贞观太子爷李承乾安静的坐在软垫上,摸着光洁的下巴,陷入了沉思:
贞观十八年谋反案后的事儿......
我那会儿都被老头子搞没了,待会开团应该带不上我吧?
第259章 人民会记得
“陛下,臣死罪!”
长孙无忌光速滑跪,直接跪下低头认错。
这件事其实不大,毕竟是未来发生的。
但这件事又很大。
李世民也很无奈,他是真怕了大舅哥待会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拿他蜀绣袍子擦。
这次连下都懒得下了,直接在台上作势虚扶:“辅机快起身吧,彼时大唐什么模样不是只看天幕一言两语就能清楚的。”
“若是天幕提一句,你们一个个都跟着跪首请罪,朕这天幕还看不看了?!”
“快起!快起!”
被李世民敷衍完了,长孙无忌才起身。
“陛下还是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您圣谋天下,日理万机,臣恨不得为您挡下所有的病魔苦痛,惟念陛下龙体贵安无恙!”
“嗯嗯,好......”
李二不耐烦的敷衍。
「李世民临终前,他紧急召见太子李治及核心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至含风殿病榻前,进行最后的政治安排。」
「资治通鉴里记载了这悲壮的一幕:」
太宗紧握长孙无忌之手 ,将太子李治托付给他。
上疾笃,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
太宗对褚遂良道:“辅机对我竭尽忠诚,我能拥有大唐江山,多亏他的帮助。我死了之后,你要保护好长孙无忌,不要让小人进谗挑拨离间。”
言毕,遂让褚遂良草拟遗诏。
这不仅是对身后权力平稳交接的精心布局,更是君臣深厚情谊的最后绝响。
「李世民起于烽烟,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扫平四方,坐拥天下后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开创治世。」
「他既是文治武功臻于极致的“天可汗”,也是深陷父子伦常之痛的凡人父亲。」
「既有虚怀纳谏的理性光辉,也有晚年惑于方术的昏聩时刻。正是这种伟大与平凡的相互交织,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千古一帝。」
他虽有过杀害兄弟的举动,却换来了天下的太平,他晚年虽有糊涂之举,却留下了让后世沿用千年的制度。
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却懂“民可载舟,亦能覆舟”的朴素道理。
长安的哭声早已散去,但他留下的东西一直都在。
百姓记得“贞观”是能吃饱饭的年月,官员记得“纳谏”是做事的本分,边疆的族群记得“天可汗”是不分你我的包容,世界的人民记得遥远的东方有着比天国都繁华的帝国。
昭昭有唐三百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最朴素的诸夏百姓们,会永远记得曾经有一位带他们住上屋、吃上饭、官清廉的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