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238节
太子乳母不止一次劝孔颖达,说孩子大了不能当着众人的面去训斥。
孔颖达这个畜生直接说:有死而已。
什么意思呢?
他说自己的行为是光明的正义的,是谏臣铮事,太子不能听话就是昏君。
张志素也不遑多让,无时无刻不谏,仿佛太子必须言听计从于他一样。
而这个时候,魏王李泰练书法、练丹青,玩乐之余修了一部书送给老爹,被李世民大加赞赏,连连夸赞。
《旧唐书·李泰传》:太宗后尝持泰所上表谓近臣曰:“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但社稷之计,断割恩宠,责其居外者,亦是两全也。”
这样的错觉让李泰认为自己有机会取代李承乾。
晋王李治也在学着魏王去刻意讨老爹欢心。
然而,可怜的太子此时修个房子都要被骂,灰心之余看了宫女跳舞也要被骂,你说他能怎么办?”
追评:“这么看来,皇后死后,李世民还不如奶娘对孩子更关心。”
追评1:“最偏爱的越有恃无恐。”】
......
【“最后,李世民得偿所愿,长子死在了流放的路上,魏王抑郁早逝,晋王登基却身体柔弱,朝政委于妇人之手。
他一手导演的家破人亡的好剧!”】
【“当太子因足疾而跛脚的时候,这个大唐皇帝估计就在想换太子了。”】
【“李世民不理解为何太子要造反!
就好像李承乾无法理解明明自己做的很好的情况下,父皇为何要忽视他的感受,去偏爱魏王和晋王!”】
【“我默默的插一句话哈,我觉得最道心破碎的应该是李纲,老头子一辈子为人刚正,倾心培养了两个太子都没登基.......”】
第255章 我儿承乾有大帝之资
【“最后,造反的带头人被流放,骨干杜荷被斩首,在外面当大官好好的莱国公杜构被牵连夺爵流放。
李靖的长子也因为和李承乾的关系极好,受到了牵连,不过当时李靖还活着,不看僧面看佛面,把流放岭南改成了流放南郡。”】
天幕上的字迹尽皆飘过。
季汉众人:“???”
张飞向来脾气暴躁,直接大咧咧开口道:“牛13,直接流放到咱们这儿来了!”
“南郡成穷乡僻壤了!”
这话一起,让公事堂里的南方人不满了,荆州老表庞统第一个反驳:
“南郡怎么了?再怎么说也是鱼米之乡,不比岭南强?”
张飞悻悻的摸了摸后脑勺,毕竟这也不能太怪他。
时至后世,也有很多人搞不清地理。
例如广东人认为广东以北都是北方,东北人认为东三省以南都是南方人。
在张飞的眼里,也许中原以南都是岭南吧......
秦岭,也是岭!
汉朝的人们看到李世民与太子李承乾最后的结局,心中唏嘘不已,他们嘴上不敢说,心里的感慨可是一点没少。
“终复汉皇旧事,李唐再演玄武门也!”
侯君集是李世民的元从勋贵,杜荷等人是勋贵二代。
曾几何时,受到巫蛊牵连的卫霍满门也是汉皇元从。
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还有些看不懂李唐的千古一帝,为什么晚年犯浑,居然干出了宠次灭长的蠢事。
当他们简单的将天幕上的未来和自己熟知的大汉历史互相套用一下,似乎一切都明白了。
唐太宗之于汉世宗,李承乾之于刘据,侯君集等人之于卫霍一族。
似乎什么都说了,似乎什么也没说。
好像是差很多,但好像又符合了七七八八。
当汉朝的古人们搞明白了这个逻辑关系后,再看唐朝事情,不免带上了一份哀怜之情。
......
斯人的轻呼声从耳后响起,李世民硬着头皮面对妻子。
长孙皇后早已泪流满面,她哽咽着轻轻道:
“陛下,难道你真的要让这种事情再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吗?!”
大唐不该重演这样的悲剧!
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绝不可殃及子孙!
这不该如此,这不能如此!
皇后的质问声让李二回过神来。
大唐皇帝看了看哭成泪人的妻子,看了看躺下默默流泪发呆的太子,和表情晦暗带着同悲之情的勋贵们。
他抿了抿嘴,长吁道:“承乾类父,假以时日,可成才矣!”
话落,算是给众人上了一把安全锁,魏征等人也忍不住暗自点头,房玄龄对上了皇帝的目光,肯定的微微颔首。
长孙氏悄悄扯住皇帝的衣袖,张了张嘴,二人相顾无言。
李世民只得再道:“让魏王去江宁吧!”
殿中众人依旧低头。
“青雀喜欢诗文,又有这样的本事,江南文风不弱于中原,且江宁自古富裕,让魏王就藩于此,也不算委屈了他。”
皇后轻轻舒了一口气,抓着李世民的手仍未松开,哪怕视频已经结束了,她还心有余悸的惴惴不安着。
她不愿意上一代的悲剧在下一代继续,更不愿这种悲剧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无论是承乾还是青雀,都是她的血肉啊!
承乾无错,就必须是太子,也是皇帝!
嫡长子继承制不是最优解,却是最能安邦定国之策。
李世民目光向下,只见众人皆是低着头不敢言语。
“魏王成年即为他选妃成婚,随后离京就藩!”
贞观三年,如今才十岁的李承乾忽然站起身,向着父亲行了一礼,开口道:
“青雀是我的弟弟,他还小,何必因为未来之事就这样对待他?”
“母亲见不到她的孩子,心里也会难受。”
“父亲疏离了他的子女,世人会非议蜚语。”
“皇帝猜忌了他的臣下,这是取祸取乱的道理。”
“这是为臣的不忠,为子的不孝。”李承乾擦拭掉眼角的泪珠,目光清明,轻声道:
“孩儿以为,弟弟们成年后住在京城即可,这样母亲也能时常见到她的孩子,父皇也能全了父子之情、君臣之礼。”
李世民闻言怔了怔,随即神色陡然严肃,他死死的盯着长子:“承乾,这话是谁教你的吗?”
李承乾还很小,身子也小小的,只是群臣皆坐而他独站,偌大的大殿中竟然只有一个高大的身影在立着。
他抿了抿嘴,开口还有些嗫嚅,但刚刚脑海里的回忆,和天幕的未来再度给了他勇气,话语也变得更加坚定:
“阿......阿耶!”
“他们也是我的弟弟啊!”
“若不是生为皇家,若没有奸人投机挑拨,兄弟之情怎么会落到那样的下场!”
“我,我只是......不想让我家成为爷爷家那样......”
殿中的群臣仿佛被来自挪威柔软的风,轻轻的吹拂了大脑表皮的波皱,一道来自天堂的光正在熠熠闪耀。
谁说这孩子不行了?
谁说嫡长子就一定是落后的!
众人愣愣的抬起了头,看着那道小小的、大大的身影,心中慨然:
此子已有大帝之资!
坐在上首的李世民更是欣慰不已,他李世民的儿子立得住,他的儿子是心怀君父和天下的贤者,也是会呵护弟妹的兄长!
夫妻二人相顾对视了一眼,都从彼此的眸中看到了欣慰。
这也让大唐皇帝忍不住在心底咒骂:
天幕上的李老二,你真该死啊!居然把朕这么乖巧懂事的儿子给害死了!你畜生啊!
殿中氛围缓和后,李世民也按耐住了心里刚刚崩溃的情绪,开始安排一些事情。
先将皇子皇女们的事情都安排好后,就开始敲打和安抚群臣了。
首先是司马......是李卫公,大唐皇帝对这位老骥伏枥的将军道:
“必不再演天幕之事。”
对那些和自己定下了婚约的亲家,也就是一脸便秘之色的勋贵们,又是这样保证道:
“朕确实应该多读读书,看看魏武和魏文的事情,看看汉武和戾太子的事情......”
“朕啊,总忙着前朝的大事,却忽略了后宫的琐事。”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朕只顾着治国和平天下,却忘了齐家,这是朕的疏忽。”
“皇后是孩子们的母亲,她比朕更合格,朕要向她学习......魏征,闭嘴!克明,回去!朕还没说完呢!”
“咳......皇女们的教育工作还是交给皇后比较合适,朕向你们保证......”
待到李世民安抚好群臣后,从外面通报又进来了一名小内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