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227节
刘恒抿了抿嘴,端起桌盘上的白水,对着天幕上的李世民遥敬。
汉武帝刘彻则是看得颇为不满,朕也没有那么乾坤独断吗?
朕也是很虚心纳谏的人,好吧?
“这天幕上都是一群朕的小黑子!除了天幕刚出现时,到现在都不再说朕的好处!”
“反而一直在这没事就冷嘲热讽一下朕!岂有此理!”
朕也是一个虚心纳谏,察纳雅言,被誉为千古一帝,有着千秋功业的好皇帝。
能不能啥时候详细讲一下朕的功业啊?
因为直言为李陵辩解,劝刘彻不要在怒火中烧时就下决定的司马迁,怔怔的看着天幕。
魏征享受的生活,我的梦啊!
太史公低头看了看自己直言劝谏的下场,默默流泪道:
“汉皇非唐宗,子长似魏征!”
“请苍天,予我一位这样的圣君吧!”
有的人感慨李世民的大度和心胸,感慨魏征的正直和智慧。
也有不少人在觉得,李世民这个皇帝当得也太憋屈了吧?
什么都要让臣子说叨管教,那还是什么皇帝?
如此以下犯上的大臣,就该杀了以儆效尤!
朕是你的君父,你居然敢忤逆君父?!
......
【“你要知道太子少师的含金量,还是生前封的!李世民此举就是要告诉世人,李承乾的太子位子是最稳的,也是要告诉世人,魏征对于他有多重要!”
“千古谏臣啊!但凡魏征换一个主子,不知道死多少遍了!起码秦始皇、汉武帝不行,魏征敢这么给他们颜色,早被诛九族了。”
“由此更能看见李世民的格局和心胸有多大,多次被魏征在公开场所顶撞进谏,甚至暴怒的大喊要杀了魏征这个老匹夫,就这都没真的对人家动手。千古一帝,没一个简单的。”
“六百六十六,魏征才死了半年就被李世民把墓碑推了,还解除了新城公主和魏叔玉的婚约,你真当李世民心里没气吗?”
“哥们,拜托你看的时候看完上下篇行吗?别从这里听一句,从哪里听一句就你知道了。
魏征生前给李世民推荐了两个人,说这俩人有宰相之才,然后魏征死后他们参与造反了,懂?
然后李二就怀疑魏征参与了结党营私,私下图谋不轨。
恰此时,又一件事被人揭发暴露了。
褚遂良是贞观中后期名臣,官至右仆射、辅政大臣。
而老魏将自己进谏李世民的问对全都记录了下来,还给之前时任史官的老褚看了。
然后这件事让李二知道了,自己倾心培养的仆射,未来皇帝的辅政大臣,居然也掺和进来了!
知道这叫什么吗?
《大明王朝1566》里面说过:“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重,上了秤一千斤也打不住。”
魏征私藏奏章,里面记录了皇帝私下与大臣问对的话,严重点来说就是“泄禁中语”,这可是一项很严厉的罪名。
历朝历代,除了宋朝的皇宫跟漏风了一样,敢泄禁中都是死罪。
所以李世民就认为魏征沽名钓誉、结党营私,参与进了谋反里,才生气的推倒其墓碑。
等到了后来谋反案查清后,二凤也明白了始终,知道自己冤枉了魏征,不过贞观上将向来自信,又是皇帝就不肯低头。
直到远征高句丽一战,损耗民力无数,李世民后悔时才想起了魏征对于他多么重要,于是下令重修魏征墓碑,并厚赐魏征妻子。”】
第243章 独你魏征一人是忠臣良臣贤臣?
啊......这?
魏征藏在袖袍里的手都在发抖,素来冷静,面对皇帝的盛怒都能古井无波的他慌了。
天幕虽然说李世民误会了他,没有参与谋反里面,可是有一条是几乎实锤了啊!
“漏泄禁中语”!
这项罪名可是太严重了!
别人肯定要问了:魏征你想干嘛?皇帝私下说的话你想让它们流传后世?
私底下说的话,脏话都可能有,甚至是二人私下奏对的场景,可想而知,俩人在吵架的时候,那话该多脏了。
这件事,没人会在意,可是你老魏居然偷偷写了下来,还给别人看了!
你让李世民的面子往哪搁?
历朝历代皇帝、大臣私下里说话肯定不像史书和笔记里那般伟光正,大家都是人,私下怎么来就行,可是你把大家私下里讲得话都记录下来,这不是诚心让人出丑吗?
有你这么缺德的吗?
千百年后,大家都记得你魏征伟光正了,提起来贞观群臣,后世人都说:
哦,你说长孙......你说房......你说李......这人我知道,他呀,私下乱的很,啥都来的。
六百六十六了!
魏征老儿,这甘露殿上独你一人是忠臣、良臣、贤臣?
大家伙都是奸臣?!
贞观群臣心底默默咒骂着老魏不当人这一块。
而魏征,早已经背上冷汗涔涔而下。
魏征崇尚儒道,偏向于王道天下,故而能对上不怯于颜色,所以能扪心自问对得起黎民供奉,对得起君王信赖。
可是,李世民依然是你的君啊!
你这样做,岂不是在对君父的私下造成了极大的声誉影响吗?
众人抿嘴默然,李世民回到了位上,手指扣动着桌案,发出“嗒嗒嗒”的声音。
魏征这件事他还真没放在心上,就像天幕里李世民一样,也可能当时就一气罢了。
朕行得正立得端,管你怎么说?
天幕既然都提前曝光出来了,谅魏征也不敢将那些腌臜话也写下来。
他只是在思考,那个发生在贞观十七年的叛乱貌似影响的有点大啊。
怎么连魏征都牵扯进来了?
事态好像有点出乎了预料......
“陛下,臣泄露禁中,乃死罪!”魏征老老实实的服软跪下谢罪。
李世民回过神来,见到这般模样的魏征,脸上倒是起了玩味:“哦?你也知道这是死罪,那你说,朕该怎么处置你好呢?”
魏征挺身正色道:“按照我大唐《职制律》中有“漏泄大事”的律条,对泄漏重大机密者,最高可处绞刑。”
“臣泄露皇帝禁中语,当处绞刑以明正典刑!”
李世民:......
你就不能服个软,求一下朕吗?
无语了,上来就要朕给你处死是吧?
大唐皇帝感到有些头疼,叹了一口气,道:“行了行了,魏征,朕问你知错了吗?”
“臣之罪,触犯了律典,当行之刑以正律典!”魏征面不改色,接着道:
“不过,陛下是千古一帝,是后世认为的圣君、明君。”
“圣贤说过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臣是犯了泄禁中之罪,可陛下是小人还是君子呢?为什么要计较......”
李世民眉头倒立,头疼了,别说了,朕真求你了。
“好了好了,下不为例得了,别影响朕看天幕了。”
魏征行礼应是,施施然回到了位上。
这可给甘露殿里的众人看得目瞪口呆,魏匹夫还在蒸啊!
这口才了得!
甚至是刚一开口,陛下就服软了。
众人暗自咂舌不已,只能艳羡人家有一张好嘴。就在此时,刚刚被宣召的太子李承乾也来到了殿上。
李承乾先对父皇母后行礼,随后又谦逊的对殿中的各位大臣见好。
在皇后温情的目光里,李世民微微颔首,示意儿子去就坐。
太子爷在来得时候。自然也在注意着天幕。
像房杜那种大宰相本就位高权重,就如同殿中的长孙无忌是他的太子太师、房玄龄是他的太子太傅、萧瑀是他的太子太保。
可这三人并不能直接参与到东宫的幕僚体系里,更像是一种荣誉和对太子地位的保护。
他舅舅,因为母亲的存在和告诫,为了避嫌,身无半职,天天争当大唐第一谄臣。
房玄龄,人家是大宰相,又兼着修史的任务,忙得很,哪有空去东宫坐坐啊?
萧瑀......真吉祥物了......
老魏就不一样了,这是能直接带他的老师。
天幕也说了,魏征也是千古名臣,传名后世的人,更是谥号文贞。
李承乾心中这样计较着,便径直往前面挑了个离魏征较近的位置。
......
贞观二十一年的长安,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笼罩。
雨水敲打着太极宫的琉璃瓦,檐角铃铛在风中发出清寂的声响。
内侍垂首趋步入殿,轻声道:“陛下…申国公薨了。”
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的手一顿,朱笔在纸上洇开一团刺目的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