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193节

  他怕遭受宗室身后清算,于是收养太祖一脉子嗣为养子,赵昚为太子就是这样来的。

  这是宋朝皇位自太宗之后,首次传承至太祖一脉。

  值得一提的是,完颜构一直活到了宋孝宗晚年,享年八十一岁。」

  「赵昚登基后的第二个月,为岳飞平反,并重用主战派大臣。」

  事情似乎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了。

  1165年冬,辛弃疾察觉到孝宗的北伐想法。

  他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久任、屯田等方面写了一篇富有战略意义的策文《美芹十论》呈递给宋孝宗。

  结果石沉大海,不知所踪。

  后来的学者根据史实分析,以当时朝局的混乱,赵眘本人有没有看过这篇文章都是一说。

  主战派虽然上位了,但主和派的实力并未真正削弱。

  最为可笑的是,宋孝宗好不容易力排众议压下了主和派的声音后,让主战派出战,却无一人敢为帅。

  赵眘大叫好家伙,合着你们主战派只是喊口号,实操没一个人会啊?

  主战派双手一摊:官家你还是太嫩了,去和太上皇好好请教一下为君之道吧!

  天幕下的古人们看到此处,冷笑连连。

  一些聪明人早就看破了宋朝高层的真面目了。

  “好诡异的氛围啊?”

  “我怎么感觉宋朝的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存在只是为了吵架?就像是......维持某种微妙的平衡?”

  “呵!大宋的主战与主和,就是为了制造矛盾焦点,让人们忽视上层人的奢靡堕落罢了!”

  “整个南宋社会都被一张大饼给牢牢诱惑住,然后矛盾存在,一直吵架,可不就没人在意天家了嘛!”

  “百姓为了那张大饼勒紧裤腰带,公卿们坐在明堂吃吃喝喝。什么时候闹民乱了再吵一下架,散播一下准备北伐的言论,宋廷的手段当真会糊弄人!”

  “君可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什么主战!什么主和!通通都是谎言!”

  “宋朝该亡啊!”

  “异族真有那么可怕吗?宋人为何不敢一试?祖宗的血气去哪了?”

  ......

  「《美芹十论》被后世誉为辛弃疾的代名词,该书从第一论到第十论无一不是精辟之论。」

  「这部宏伟的军事战略著作,开创性的提出了许多战役构思,精确的针对宋金局势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为备战、就战做了详细的长期策划。」

  「这部著论更是证明了辛弃疾在北方的英勇行为不是昙花一现。」

  宋仁宗赵祯断子绝孙。无后。过继太宗赵炅子商王之孙赵曙为养子,是为宋英宗。

  宋高宗很能活,活了八十岁,孝宗差点被他先熬走。最后一晚上窜稀二三十次,凌晨去世。

第203章 揾英雄泪

  “观辛弃疾故事,不可谓宋无人啊!”朱标叹息道:

  “山东之行、美芹十论,他都完美交出了答卷。”

  证明了自己能力又如何?

  “宋朝的皇帝抓不住机会,这些大才不是宋皇可以驾驭的!”朱元璋冷笑道:

  “就老赵家的那群无能皇帝,把一个期许建功立业的将军逼成了词袋子!”

  “活该他亡!”

  “完颜构,后人取得好名字,真配这个宋高宗!”

  朱元璋提起宋高宗就气,当年要不是为了继承汉家大统天的法理,他都懒得祭祀宋皇。

  宋代避战,老朱也认为战事不可轻开。

  但他却不会像宋皇一样懦战。

  国虽大,然好战必亡!

  国虽强,然忘战必衰!

  「辛弃疾的慷慨陈词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他的青春依旧浪费在了地方治理上。」

  「可他没有气馁,当交困的滁州被他治理成物阜民丰后,朝廷又派他去江西剿匪。」

  辛弃疾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理论储备,连绵不绝的江西匪患连绵不绝被他不到三个月解决了。

  他以为他证明了自己,朝廷也给他安排了新的位置,湖南转运副使。

  任职期间,他创建飞虎军,成为当时最好的敢死部队。

  由此看来,辛弃疾无论带兵打仗、治理民生或是舞文弄墨都能信手拈来。

  「可是,宋朝依旧在乎他的“归正人”身份,他北伐的理想从未被人正视过。他的青春就这样被一年又一年的继续耽误了。」

  直到公元1181年,辛弃疾被台臣王蔺弹劾:

  “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

  练完强军、剿灭匪患、治理好地方的辛弃疾被南宋朝廷光速卸磨杀驴,罢免了所有职务!

  自此之后,辛弃疾一直被宋廷来回启复、罢免。

  最终心灰意冷的他回到了江西赋闲寓居。

  「在江西的居所里,辛弃疾漫步在田野间闻着稻香,听着农民唱丰年时,他提笔写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此时的他望着乡村的丰年愿景,是否还会想着当年的金戈铁马呢?

  ......

  天幕画面放映到此处,昔年的少年英雄鬓角的乌发变白了,脊梁也有些弯了,甚至就连眼眸中的峥嵘也散了。

  各朝各代的失意困顿之人,看到这样的辛弃疾,心中激愤不已。

  他们为辛弃疾感到悲哀!也是在为自己的前途黯淡感到心酸。

  可是辛弃疾这样的天才为什么也遇不到明主,遇不到好的平台?

  年轻的王勃站在滕王阁上,心境久久难平。

  “哎!武将成了弄笔墨的文人,真是讽刺啊!”

  “稻花香里说丰年......辛弃疾,此时的你是不是在想中原的丰年何时能来呢?”

  我生在天可汗皇帝治世的年代,而你呢?

  这一刻,王勃似是感受到了辛弃疾难以平复的心绪,两人的身影逐渐重叠,来自唐宋时代的风采发生了精妙的碰撞,一团豪气在他的胸膛盘旋,王勃提笔落下: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阮籍途穷,嵇康琴绝。放灵均于湘沅,非昧良谋;闲稼轩于江南,岂缺烽火?”

  「在辛弃疾三十岁那年,他听闻朝廷再次妥协求和时,心中悲愤不已,选择上书天下表率虞允文以明志:

  “虞公,诸公怯战,辛幼安敢战!”」

  「但他的《九议》只得到了上层人的稀奇,却没有掀起任何风浪。

  在那场政治风暴里,就连虞允文都未能幸免遭到罢官,不久后就抑郁而死。

  谁又会在乎一个小人物辛弃疾呢?」

  朝廷怯战求和,忠臣义士敢战无门。

  满腹经纶的辛弃疾只能借酒消愁,以神话故事自比不甘: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虞公也没了,张公也没了。

  曾经的天下扛旗者,从岳飞时代走过来的真正主战派都已经死了。

  就连宋孝宗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妥协了,主和再次成为了主流。

  三十多岁的辛弃疾在一个个午夜里难以入眠。

  他看到了山东的父老正在被金人欺凌,他看到了中原的百姓祗辱于金人之手。

  他睡不着啊!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江南的暖风吹得他辛弃疾的硬骨头都要酥了!

  柳三郎笔下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他也看腻了。

  我辛弃疾不甘啊!

  我想要北伐!

  不愿在做赋闲江南的游人的辛弃疾,落笔写下: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

  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

  而他也也年岁渐增,一路闲置,报国无门,报国无门啊!

  「当辛弃疾的头发白完了,在乡下赋闲等死时,有一次他的朋友来探望他了。」

  席间的二人喝完酒后,二人开始畅谈天下大事,畅谈理想,畅谈人生抱负。

  辛弃疾更是聊到了自己的少年时期。

首节 上一节 193/2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贞观第一刑案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