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126节
关羽被兄长和弟弟的怒而兴兵感动不已,但作为优秀将领的他,也更知此时不宜动兵的理由。
天幕里的那位诸葛丞相不懂吗?
可在三弟出来后,届时的孔明就不再言语了。
因为他知道,劝不住了。
心底既感动又气愤因为自己一人之死,致使大局陨落:
“彼时兄长初立季汉,一团乱糟糟的,乱则思定啊!”
张飞理直气壮:“兄长被奸人陷害,身为弟弟难道不该为兄长报仇吗?”
“俺老张认死理,反正俺觉得没做错!”
“三弟,哎!”
“有何不可?二哥!当年咱们兄弟桃园结义时,说好的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结果你先没了,大哥想为你报仇又不成,最后在个破地方抑郁而终,这对吗?”
“这不对!”虎腰熊背的黑脸张飞神色动容,两眼泪汪汪的:“你们都走了!”
“到时候就剩下俺老张一个人苟活了,这日子还有什么盼头!”
“哦,对了,军师也是个短命的,哇......”
诸葛亮:......
你很冒犯,你知道吗?
简雍想要上前安慰,被张飞一把推开,“简宪和,你也在夷陵没了,呜呜,到时候就剩俺老张一个了,连拌嘴的都没了。”
“守着阿斗过日子,阿斗还是个不知事的!”
“俺老张活不下去了啊!”
简雍抿了抿嘴,心说天幕又没提我名儿,你怎么咒人呢。
再说了,后面不是还有云将军和军师在嘛。
你咋就知道自己比他们还能活。
“阿斗忒得不争气了!哇......”
张飞悲从心生,一时哭嚎的连话也没个遮拦,想到啥就说啥。
刘备几欲开口,还是收了手,选择不计较了。
他拿过孔明之前抄录好的内容,默默看着那句:
“姜维,你主已降。”
忠臣良将尚在,阿斗却投降了敌人。
再看纸上的一个个字,都好像无数把锋利的刀刃狠狠的刺向他的心窝,浑身不得个舒服劲儿,十分刺挠得慌!
“主公,莫要介怀。”
诸葛亮温声宽慰道:“阿斗投降,或许正是因为他是个仁善之君呢。”
“阿斗为治下子民着想,怕他们遭敌人兵戈之祸而投降...”
“如此说来,阿斗倒也算是......只是...哎!”
终究是刘备最爱的人,诸葛亮瞬间秒懂了他的心结。
兄弟之仇早就解开了。
阿斗为帝后,在孔明等人一死,国力衰弱,致使忠臣良将含恨也让他解开了。
那就只剩下一根刺了:
要知道,刘备一向自称为汉室后裔,并且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经年几转,多番努力,结果天幕告诉他们,刘备称帝了?
这让本人如何接受得了。
刘备的目标可是对标周公,想要匡扶汉室还天下太平的。
现在,事实摆在眼前,告诉他:你不是周公,你是王莽!
“主公,可是介怀称帝一事?”
诸葛亮笑道:“主公可是漏看了一处?”
“北方的曹丕篡汉了,建立了曹魏!”
“汉室不能倒下,主公因此而继汉室之业,如何不可?”
刘备心结解开,只是念到汉室正统四百年煌煌大业,仍是叹息:“我汉家威严已经沦落至此了吗?”
曹氏称帝,后面的孙权应该也称帝了。
从十常侍之乱至如今,汉室尊严屡屡受到践踏。
天犹可见,太祖之基,世宗世祖之业毫无尊严可言。
“哼!”被关羽教育老实后的张飞,泪眼未干,嘀咕道:“献帝已成曹贼傀儡,兴复汉室说到底还得靠大哥!”
刘备心底宽慰,好兄弟会说话就多说点。
别跟之前一样一直哭丧就行。
“啧!就是阿斗太不争气了,可惜啊!”张飞幽幽的声音传来。
刘备嘴角一抽,特么的,能不能别再提这一茬了。
没玩了是吧?!
“如此一来,从天幕出现之后,根据三言两语的结合去看,我们总算得到了一个框架了。”诸葛亮推测道:
“灵帝后,少帝献帝出。曹操之子行王莽故事篡汉,主公再立汉室之旗,后来孙氏应该也立了大宝,这应该就是天幕常提到的三国。”
“只是可惜,曹魏、孙吴两家好像都没成大业。”
“包括咱们的大侄子阿斗一起,都让晋这一家摘了桃子。”
“先前天幕言,阿斗在洛阳养老,应该就是投降后去了洛阳......”
张飞插话道:“阿斗是个不争气的。”
刘备:...
......
「咱们话归原题。」
「孙吴对于江东而言,是外来势力跑到自己家里建立的政权。
当年孙坚孙策打地盘,打的是谁?
就是江东本地豪族。
打压本地豪族,就是要给自己人腾位置。
不然你让程普、韩当、黄盖这些亲随元从置于何处?
没有地盘和势力,又如何招揽周瑜、鲁肃、凌统等英杰?
我们都知道的江东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从陆逊开始,就已经代表着本地豪族对孙氏政权开始实施反制措施了。」
「与北方的曹操不同,曹操麾下有两大集团:以曹氏夏侯氏为主的谯沛宗亲军事集团,以荀彧、陈群等为代表的颍川文官集团。
曹氏有法理在手,实行的算是合作共赢制度。
嗯,扯远了,继续说孙吴。」
「孙策被许贡三门客所刺杀,年仅二十六岁。此处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作为大本营的吴郡居然潜入了刺客!」
「这些刺客怎么潜入的?他们的兵器又是从何而来?他们是怎么可以精确找到恰好落单的孙策的?」
「这些,史书通通没有说,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怀疑,去相信,江东本地士族必然在此充当了十分不光彩的角色。」
「当年孙策联合好兄弟周瑜入主江东时,对江东士族实行的可是铁血的慈父手段,杀得江东那叫一个人头滚滚。
这才有了孙氏的立足之地。」
第132章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后继者孙权和孙策时期政策导向完全不相同。
他的手段偏向怀柔,做事也没有毅力和魄力。
但孙权在政斗上的技能是点满的。
故而,江东豪族不会因为孙权的上位,就忘记了和孙氏一门的血仇。
孙权更不会和本地士族真正的推心置腹,凌统、吕蒙等人的受用就是孙权培养嫡系取代本地话语权的象征。
本地士族焉能坐以待毙?
而这就是孙吴政权长期动乱,做事婆婆妈妈,行动畏畏缩缩的根源之处。」
“此论深中肯綮,妙哉!”诸葛亮忍不住停下手里的动作,抚掌赞叹。
他曾经出使过东吴,在座的各位恐怕属他对江东的内部情况最有感触。
当年,赤壁之战开打之前,江东内部矛盾已经势如水火了。
外来的江淮派和本土的江东豪族视若仇寇,矛盾恩怨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本地豪族甚至一点儿也不在乎江东之主到底姓孙还是姓曹,哪怕姓刘也是可以!
以孙权、周瑜为主的江淮派自然是要理智抗曹,血战到底。
后来他出使江东,名义上舌战群儒,实际上更是帮周公瑾和孙权的忙,让本地豪族暂时同意不下孙氏的船。
孔明就说了:人家有颍川士族,天下俊杰菁华之地,你们江东蛮子投降了能得到什么?
自治权?笑话!
曹操酷爱屠城,就是给手下大族腾位置的。
到时候打过来将你们全都灭族,中原、河北、山东士族就有了大量的位置可以安排族中子弟。
届时,你们连哭嚎的人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