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107节
此时殿中,董卓的话在房梁上久久盘旋,砸在了每个公卿的心上。
镜头在董卓和群臣的脸上来回切换:
有的大臣畏惧董卓的权势,赶忙低头装作无事发生。
有的公卿目露异样,心思波动。
还有丧气的,捶腿的,不忿的.....
但就是没人敢反驳上面嚣张的董卓的。
......
恼火的刘彻听到后言,神色一滞,这里面怎么还有霍家的事?
“霍光?那不是去病的弟弟吗?”
年纪轻轻的霍去病本来就年纪轻轻的,他双手一摊,“陛下,臣也不知道啊!”
事有不对,十分有九分的不对。
能和伊尹放在一起来说的人,能干什么事儿呢?
天幕的镜头一一划过列位公卿大臣,直到停在了之前一直出坏主意的袁绍身上。
袁绍翻了个白眼,轻吐一口浊气,旋即斜眼瞥了下董卓,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眼神中尽带不屑。
袁神启动ing
一队执锐披甲的兵士由吕布带领着冲入殿中,堵住了殿门。
威慑的主力已经到了,董卓脸上像菊花绽放一样灿烂,此时的他也更是肆无忌惮了。
李儒也是放心的暗自点头。
就在殿中氛围陷入僵持,公卿大臣们垂头无声时,一道冷哼声忽然响起。
袁绍扶着腰间的宝剑,霍然起身走到殿中,目光直直的看向董卓,神态尽是轻蔑。
一身的气势更是油然被面前的黑胖子衬托起来,尽显得凌人之态!
“当今,朝廷初定。”
“召尔等入京,以为辅佐天子,安定庶民!”
袁绍声调激昂,气势骇人,说到此处,语气一转,轻蔑的望向上首的董卓:
“而你,却几次三番,枉议废嫡长而立庶......”
他的另一只手更是化作剑势,指着董卓的鼻子,猛然声调拔高,赫然掷道:
“岂不是蓄意谋反吗?”
群臣也惊了。
坐在公卿中不起眼的曹操,更是被天幕给了一个镜头,曹孟德抱着惊讶和叹服的目光望着发小:
人怎么可以有种到这种地步!
曹操:人怎么可以这么有种!
天幕中,董卓被袁绍的话语一激,顿时火冒三丈,当下就要爆发。
但大局未定,事未有成,他还需要隐忍。
而且,他早就拿好了剧本,今天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董卓忍不住瞥了一眼离他很近的袁隗,这位在天下享有盛名的名臣,世家的代表,也是他曾经的恩主。
没想到袁隗这老小子居然低着头,连看都不看他一眼。
特孃的,昨天不是还喝着酒,搂着妞,商量好了利益交换吗?
你现在装死鱼闹怎样?
把俺董仲颖当傻子耍吗?!
董卓忍不了了,淦!
“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
“哼!”袁绍又是一声冷笑。
随后双手抬起,拱手姿朝着太微宫作揖后,又面向公卿群臣拱了拱手。
“天下之事在皇帝!”
“在列位忠臣!”
“你?只不过是一篡逆之辈!”
“又待怎样!?”
黑黢黢的董卓脸上居然肉眼可见的发红。
脸色变幻极快!
董卓豁然起身,拔出腰间宝剑,寒芒一闪,刀光骇人,直接出言威胁道:
“尔要试试我宝剑是否锋利吗?”
事到如此,袁绍依旧浑身不惧,气势更是节节攀升。
他亦是从腰间拔出宝剑,剑芒乍闪,直直的抵向董卓,四世三公的底气霸气外溢。
“我剑也未尝不利!”
袁神~~岐董!!!
第111章 屠龙者终成恶龙
“忠臣!这就是我大汉的忠臣啊!”
汉朝各个时空里,皇帝们泪崩了,国家衰亡方能见忠良。
这袁绍可太帅了!
我大汉若都是袁绍这样的人杰,岂能亡国?!
原先很多人对袁本初的印象都是成王败寇,曹操的手下败将,官渡之战的失败者。
当英气勃发的青年袁本初形象在天幕上活了过来后,很多人对袁绍的感观也发生了转变。
市井中,许多百姓围在下方观看天幕。
不少人甚至当场模仿起了袁本初帅气的姿态。
“衮衮诸公畏畏缩缩,袁本初挺身而出,拔剑相对奸臣,这不就是我等所求的学成文武艺,报与帝王家吗?”
“袁本初,真是我之榜样也!”
“得了吧,后来的袁本初成什么样了你不知晓?”
“逆风天下楷模,顺风万事皆休,袁本初的本事也就到此为止了。”
“说的跟你比袁绍优秀一样。”
“小辈,休要猖狂!汝要试试我宝剑锋利否?”
“呵!我剑也未尝不利!”
话本、戏剧流行,在天幕出现后,就有不少人根据天幕进行剧本改编,上映之后个个是赚的盆满钵满。
此时袁神的气势不禁看呆了各朝的观众们,也让这群以此发家的抄手一时忘了记录。
等等,我们编完了剧本后,找哪个角儿才能演出这样的袁绍啊!
“好!这话说得老夫也心潮澎湃!”
李斯不禁惊呼出声,“此等人杰,身处乱世定然能闯出一片风云激荡!”
嬴政眼睛微眯,想起天幕言视频的背景是汉朝末年,沉吟道:
“汉末汉末,此人一身胆魄,定能成为乱世的枭雄!”
“说不得后来的新王朝就是他建立的。”
东汉熹平年间
听闻宫里的圣人观看了天幕后动了怒火,又摔又砸的,怕是又要掀起一场新的党锢和改革。
权贵们这几日都龟缩着,生怕惹祸上身。
一群权贵子弟们聚在一块饮酒作乐,他们推杯换盏,好不快活。
当天幕放完了“袁神歧董”的画面后,这群权贵子弟却呆愣住了。
袁神?是袁本初?
就这个天天带着我们勾栏听曲的袁本初?
良久后,众人才木讷的转头望向席面中锦衣绣袍的少年郎。
“本初...你...我...卧槽你...泰裤辣!”
所有人钦佩的目光一时都倾注在了袁绍身上。
彼时的太学虽然已没有国初的高质量,但依然是帝国最高的学府,这里有着帝国最优秀的师资,最丰富的馆藏。
权贵们还是很愿意将子弟们送到里面去学习。
在场的众人皆是青春洋溢的少年郎,家中本就有权势,来洛阳读书只是镀金。
平时更是任性好侠、放荡不羁,读书?读个屁?
前些日子,费亭侯还被祭酒喊过去臭骂一顿:你家曹阿瞒天天逃课,甚至还偷吃了太学养的鸡!
费亭侯喊冤啊,辩解肯定是袁家的小子带坏的。
谁知祭酒更是大怒:
人家袁氏那是经学世家,桃李满天下,更是族长位列三公之位,袁氏子弟怎么会偷鸡摸狗!
费亭侯无语。
这群少年郎不愁吃不愁穿,前途也不愁,自然向往史书上的大人物故事,憧憬陈蕃、霍去病、窦宪那样的英雄人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