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46节
他声音略略提高,带着储君的威严。
“诸卿可具实报于东宫。孤,亲自去与那衙门主官分说!”
这话一出,殿内气氛又是一变。
太子此言,等于是赋予了此次西州事务协调一个更高的层级和权威。
他不再仅仅是被动听取意见的储君,而是准备主动介入,确保方案推进的监督者和仲裁者。
长孙无忌眼皮微跳,心中那股异样感愈发强烈。
太子此举,已不仅仅是展现思虑周全,更是在尝试建立一种超越各部之上的协调机制,而他自己,则隐然居于这个机制的核心。
房玄龄深深看了李承乾一眼,心中暗叹。
太子今日表现,已远超“进步”二字,近乎于“蜕变”。
他懂得隐藏真实意图,懂得利用规则,更懂得从全局出发权衡利弊,如今,竟开始尝试整合朝堂力量,主动揽事。
陛下若知,不知会是欣慰,还是……更深的忌惮?
褚遂良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微微躬身。
太子所言,句句在理,无可指摘。他甚至隐隐觉得,若真能如此通盘协调,西州之事成功的可能性,确实会大增。
“殿下深思熟虑,臣等谨记。”房玄龄率先表态。
“臣回去后,即督促中书门下,协理各部,依殿下所示,细化方略,加强沟通。”
“臣等遵命。”其余众人,无论心中作何想法,此刻也只能齐声应诺。
“如此,今日便议到这里。有劳诸卿。”
李承乾见目的已达,便不再多言。
众臣依序行礼,退出显德殿。
离开显德殿,走在东宫宽阔的广场上,不少官员仍感觉有些不真实。
方才殿内那个沉稳、敏锐、甚至隐隐透出威势的太子,与记忆中那个乖戾阴鸷的储君形象,实在难以重叠。
“房公,您看太子今日……”唐俭忍不住凑近房玄龄,低声问道。
房玄龄目视前方,脚步不停,淡淡道:“太子进益良多,于国而言,是好事。我等臣子,尽力辅佐便是。”
他这话说得四平八稳,听不出太多情绪。
显德殿内,重臣们离去后,只剩下东宫一众属官。
李承乾坐在上首,听着属官们的称颂,心中那股畅快之意几乎要满溢出来。
他能感觉到,这些属官此刻的恭维,与往日那种带着畏惧和敷衍的奉承截然不同,多了几分真心实意的敬佩。
他努力维持着脸上的平静,甚至刻意显露出一丝疲惫,摆了摆手:“诸卿过誉了。孤只是就事论事,不愿见朝廷政令因各部龃龉而推行不力罢了。西州之事千头万绪,后续还需诸位多多费心,协助孤梳理文书,督促各方。”
“臣等分内之事,定当竭尽全力!”众人齐声应道。
李承乾点了点头,示意他们可以退下了。
属官们行礼后,恭敬地退出大殿。
走出殿门,不少人仍忍不住低声交谈。
“殿下如今真是……判若两人啊!”
“是啊,方才在殿上,那气势,那思虑,连赵国公和梁国公似乎都被问住了。”
“有殿下如此,实乃东宫之幸,大唐之幸啊!”
这些议论声隐约传来,李承乾听得嘴角微微上扬。
他缓缓站起身,右脚踝依旧传来隐痛,但他此刻心情激荡,竟觉得那痛楚也减轻了不少。
他踱步到殿窗前,看着外面明媚的阳光,深深吸了一口气。
这种凭借智慧和权谋赢得尊重、掌控局面的感觉,远比打骂下人、毁坏器物来得酣畅淋漓。
他想起李逸尘昨日所言,“威势”并非来自暴戾,而是来自冷静的头脑和不容置疑的裁决。
今日,他似乎初窥门径。
两仪殿。
王德垂手躬身,将东宫显德殿内发生的一切,事无巨细地向李世民禀报。
从太子如何开场,到唐俭等人如何陈述困难,再到太子如何一连串地追问钱粮、物料、兵员、刑吏调配的“代价”与“影响”,以及最后太子要求各部协同、并表示若有推诿将亲自介入的言论,他都尽可能原原本本地复述出来,不敢有丝毫遗漏,也不敢添加任何个人揣测。
他说得很慢,很详细。
李世民端坐在御案之后,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直到王德说完最后一句话,殿内陷入了长时间的沉寂。
王德屏住呼吸,头埋得更低,不敢发出丝毫声响。
他能感觉到,陛下虽然没有说话,但周身散发出的那种凝重的气息,比暴怒时更令人窒息。
李世民的身体仿佛僵住了,唯有胸腔极其缓慢地起伏着。
无人可选?
通盘考量?
权衡代价?
亲自协调?
这一句句话,一个个举措,如同重锤,一下下敲击在他的心防之上。
这真的是李承乾?
怎么可能?
他印象中的李承乾,急躁,易怒,敏感,自卑又自傲,缺乏耐性,更缺乏纵观全局的视野和冷静分析的能力。
他或许有小聪明,但绝无如此缜密的心思和深沉的心机!
可王德的禀报,细节详实,逻辑清晰,绝非编造。
而且,涉及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等重臣,无人提出明显异议,甚至房玄龄最后还表示了赞同,这说明太子今日的表现,并非胡言乱语,而是确实切中了要害,展现出了足以令这些老成谋国之臣也为之侧目的能力。
这种能力,从何而来?
闭门读书?
读什么书能让人脱胎换骨至此?
更让李世民感到心惊的是,李承乾今日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些权谋手段,更是一种……一种近乎本能的帝王心术的雏形。
懂得隐藏真实意图,懂得利用制度和规则,懂得从全局利益出发进行权衡,甚至懂得建立权威和揽事。
这些,本应是他这个皇帝,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漫长岁月的磨砺,一点点灌输给继承人的。
可现在,李承乾仿佛无师自通,或者说,是被人以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方式,强行灌输和催熟了出来。
李世民强压情绪,缓缓开口。
第71章 将一顽石雕琢成器
“知道了。下去吧。”
他的声音异常平稳,听不出任何情绪。
王德如蒙大赦,躬身行礼,倒退着出了大殿,轻轻带上殿门。
空寂的两仪殿内,只剩下李世民一人。
他维持着端坐的姿态,久久未动。
目光落在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疏,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太子的变化,他看在眼里。
从最初的诛心之论,到后来的开放宫禁应对御史,再到今日显德殿内的老辣表现……一步步,一环环,看似冒险,实则精准地踩在了一条既能展露锋芒、又不至于彻底激怒他的边界线上。
这绝非李承乾自身能把握的尺度。
背后有人。
一个极其高明的人。
此人调教太子,竟比他自己这个父亲,更懂得如何撬动李承乾那颗叛逆又脆弱的心。
若论本心,他乐见太子进步。
没有一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才,更何况他是皇帝,他的继承人关系着李氏江山、大唐国祚。
太子若能稳重睿智,堪当大任,他肩头的重担也能轻几分。
可这进步来得太快,太诡异,太……不由他掌控。
就像一株原本长歪了的树,被人用他不知道的方法强行掰直,甚至催生出原本不该有的繁茂枝叶。
他既欣喜于树的挺拔,又深深恐惧于那幕后园丁的手段和目的。
若此人心怀叵测,将太子教导成一个只听从其号令的傀儡……
李世民的脑海中,瞬间闪过南北朝以来,一桩桩、一件件权臣挟持幼主、操控朝纲的旧事。
那些皇帝,起初或许也以为自己能掌控权臣,最终却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侯景之乱,梁武帝萧衍饿死台城。
北周宇文护,连弑三帝……血淋淋的教训,史不绝书!
他李世民纵横半生,扫灭群雄,登临帝位,岂能容忍自己的继承人,有沦为他人提线木偶的风险?
一股强烈的烦躁和……孤独感,涌上心头。
他环视这空旷威严的宫殿。
他是天子,是九五之尊,手握天下权柄,一言可决万千人生死。
可正因如此,他身边再无可以推心置腹之人。
臣子们敬畏他,揣摩他,利用他。
上一篇:大唐皇长孙:皇爷爷!你吃鸡排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