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104节
太子这手腕,真是越发纯熟了。
“准!”李世民毫不犹豫,“此事你可全权操办,民部、少府监需全力配合。”
“谢父皇!”李承乾再次谢恩,随即,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李世民,提出了最关键的要求。
“父皇,儿臣既赴山东,便是代表朝廷,代表父皇。儿臣……需要全权!”
他加重了“全权”二字。
“灾区情况瞬息万变,若事事请示朝廷,往返耽搁,恐误大事。”
“儿臣恳请父皇授予临机专断之权,对于救灾所需之一应物资调配、人员委派、以及对地方官吏之赏罚升黜。”
“乃至在非常之时,为稳定局势所必须采取之……非常手段,儿臣皆可先行处置,事后禀报!”
李承乾的心跳得很快。
这个要求很大胆,几乎是要求获得在山东道的绝对权力。
他知道这可能会引起父皇的猜忌,但他更知道,若没有这份权力,他到了地方,很可能被那些阳奉阴违的官吏架空。
李逸尘所授的诸般策略也难以推行。
李世民沉默了。
他凝视着李承乾,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要穿透他的身躯,直抵内心最深处。
授予储君如此大的临时权力,风险不言而喻。
这不仅是能力的考验,更是心性的考验。
殿内静得可怕。
李承乾能感受到父皇那审视的目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但他没有退缩,依旧挺直着脊梁,目光坦然。
良久,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
“朕,准你所奏。”
李承乾心中猛地一松,几乎要抑制不住翻涌的情绪。
“朕即下明旨,授你‘总督山东道赈灾事宜’之职,赐旌节,山东道文武官员,见你如朕亲临!”
“凡救灾相关事宜,皆由你临机专断,不必事事奏请!”
“父皇!”李承乾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儿臣……必不负父皇信任!必竭尽全力,平息蝗灾,安抚黎民!若不能使山东局势稳定,儿臣……无颜回见父皇!”
看着面前的儿子,李世民心中亦是心潮起伏。
他看到了李承乾的成长,看到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这比他取得任何政绩都更让他这个父亲感到欣慰。
“回去好生准备,挑选得力人手,债券之事尽快办理。需要带哪些属官、护卫,列出名单报予朕。朕会让百骑司调配精锐,护你周全。”
“是!儿臣遵旨!”李承乾站起身,强压着心中的激动。
“去吧。”李世民挥了挥手,“朕,在长安等你消息。”
李承乾再次躬身行礼,然后转身,迈着虽然依旧有些蹒跚,却无比坚定的步伐,走出了两仪殿。
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殿门外,李世民久久伫立。
脸上的欣慰之色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深沉的思索。
那些精妙的救灾策略,尤其是关于粮价和“以工代赈”的见解,绝非寻常。
那个隐藏在迷雾中的人,是否又一次施加了影响?
他支持太子去灾区,目的究竟为何?
是为了让太子建功立业,收揽民心?
还是另有图谋?
李世民走到殿窗前,望着外面沉沉的夜色。
他选择了相信,选择了放手让太子去闯。
这不仅是对太子的考验,或许,也是引出那条深藏暗处的大鱼的机会。
“传李君羡。”他对着空寂的大殿,低声吩咐道。
问大家一个问题,是觉得两千字一章好还是四千字一章好?还是跟上一章似的六千字一章好啊?
第134章 如履薄冰,亦如临深渊
皇帝的旨意是在翌日清晨的常朝上,由内侍监王德当众宣读的。
“……山东道蝗蝻为患,灾及黎庶,朕心恻然。储君承乾,仁孝天成,体恤民瘼,愿亲赴灾陬,督饬赈济。特授太子承乾‘总督山东道赈灾事宜’,赐旌节、虎符,山东道文武,见太子如朕亲临!凡赈灾一切事宜,许其临机专断,先行后闻。另,着工部悉听太子调遣,一应器物营造,不得有误。钦此!”
旨意一出,满殿寂然。
片刻之后,低低的哗然之声才如同潮水般在百官中蔓延开来。
诸臣工面面相觑,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置信与深深的忧虑。
让太子离京,总督一方赈灾大权,更兼“临机专断,先行后闻”八字,这权柄给得实在太重了!
现在大唐的国策是亲王遥领都督外,尚从未有储君被授予如此实权,且是亲临险地。
房玄龄与高士廉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都看到了彼此眉宇间的凝重。
长孙无忌眼帘低垂,盯着脚下的金砖,面无表情,唯有微微抿紧的嘴唇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散朝之后,各种猜测与议论更是如同炸开的锅。
“太子为何要亲赴险地?山东如今蝗灾肆虐,流民将起,乃是是非之所!”
“殿下足疾未愈,车马劳顿已是艰辛,更何况灾区疫病横行……”
“陛下竟允了‘临机专断’之权!此例一开,日后……”
“听闻是太子殿下主动请缨,陛下亦是被其诚心所动。”
“主动请缨?东宫近来动作频频,先有债券,后有玉盐,如今又要亲赴灾区……”
不仅朝堂之上议论纷纷,消息灵通的各大世家门阀更是第一时间收到了风声。
皇帝的旨意迅速席卷了整个长安,以及那些盘根错节、能量巨大的世家门阀。
朝堂上的震惊与议论,仅仅是风暴的表象,真正决定风向的,是那些在朱门高宅、深院密室中悄然进行的算计。
清河崔氏,长安别邸。
书房内,熏香袅袅,却驱不散一股凝重的气氛。
崔氏家主崔璞并未亲自到场,主持此次密谈的是其在长安的代言人,其族弟崔延,以及几位掌管家族核心产业的心腹。
“消息都确认了?”崔延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手指轻轻敲打着紫檀木的桌面。
“千真万确,叔父。太子不日即将启程,总督山东一切赈灾事宜,权柄极重。”
一名中年文士恭敬回答,他是崔氏在长安负责信息汇总的管事。
崔延沉吟片刻,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冷意。
“太子殿下,真是好魄力,也好算计啊。先是债券,再是玉盐,如今亲赴灾区,这是要将‘仁德’与‘实干’之名,牢牢握在手中,更是要将手,伸到山东那片土地上去。”
山东,正是他们这些高门大族根基深厚的区域之一。
“那我们……”另一名负责盐铁事务的族人试探着问。
“我们?”崔延抬起眼皮,目光锐利。
“我们自然要‘鼎力相助’。”
他特意加重了最后四个字的读音,引得在座几人会意地交换眼神。
“太子的债券,是个新玩意儿,朝廷信誉背书,利息看似不错。他既然需要钱粮来彰显能力,我们便给他这个‘面子’。”
崔延缓缓道,“家族库中,可以拨出一部分闲散银钱,购入债券。数额要够,要显出我崔氏的支持,但核心资产,一分不动。”
“此外,派人去东宫接洽,表达我崔氏愿为赈灾出力,看能否在玉盐的经销上,多拿到一些份额。太子要政绩,我们要实利,各取所需。”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森然。
“但切记,这一切的前提是,太子殿下……不过分。若他真以为有了圣旨,就能在山东为所欲为,动了我等根基,那便另当别论了。”
负责田庄粮秣的族人立刻接话。
“说到根基,眼下最紧要的,便是这粮食了。山东蝗灾,流民必增,粮食就是命,更是……泼天的富贵。”
提到“粮食”二字,书房内的空气似乎都灼热了几分。
崔延点头。
“不错。朝廷的抑价令,迟早会下来,太子此去,首要便是稳定粮价,安抚流民。”
“我们必须赶在朝廷动手之前,尽可能多地囤积粮食。关中、江淮,乃至巴蜀,所有能动用的渠道,全部动用起来,高价购粮也无妨!”
“可是,大量购粮,目标太大,恐惹人注目……”
有人担忧。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崔琰显然早已思虑周全。
“我们在长安以及各州县的粮站,从明日起,每日实施限购!每人每日不得超过三斗。”
“要做出一副响应朝廷可能到来的调控、防止奸商囤积的姿态,赚取名声。但暗中……”
他冷笑一声。
“联系那些有门路的豪商,我们的粮食,通过他们之手,流入黑市,价格,翻它三倍、五倍!”
“记住,手脚要干净,账目要做平,所有经手之人,必须可靠。”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更深的冷酷。
“还有,传信给我们在山东的人,特别是那些靠近灾区的庄子。用粮食,去招募流民。告诉他们,只要体格强壮,肯卖力气,就有一口饭吃。”
“工钱?哼,乱世之中,一口吃的就是天价工钱!这些人,无论是充实庄园护卫,还是……另作他用,都是极好的‘材料’。”
“另作他用?”有人不解。
崔延瞥了他一眼,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淡淡道:“乱民之中,有几个体格特别强壮,脾气特别暴躁的,不是很正常吗?”
上一篇:大唐皇长孙:皇爷爷!你吃鸡排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