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左拥金钗,右抱五福

红楼:左拥金钗,右抱五福 第165节

  很快,钱塘县的灭门惨案便在余杭传的沸沸扬扬。

  郑青田好歹也算是公鸡头上一块肉,大小是个官。

  朝廷命官惨遭灭门,余杭知府也是压力山大,赶忙命府衙调派精锐,前往钱塘县调查此案。

  余杭码头停泊的一艘商船内,当林如海收到了钱塘县令郑青田惨遭灭门的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自己的行踪被泄露了。

  要知道,如今的大夏可不是什么王朝末年兵荒马乱的地方,在地方的统治力很强。

  县令官职低微,但也是朝廷命官。

  发生如此惨烈的灭门案,如果余杭知府不能尽快查明真相的话,那刑部都要派专人前来调查案件。

  一旦查明真相之后,幕后之人的下场绝对无比凄惨。

  所以能让人铤而走险对一县之长下下手,必然是涉及到了惊天大案,否则的话,幕后之人绝没有这样的胆子。

  而且郑青田死的时间也太巧合了,自己到余杭才不过一日,郑青田便被灭门。

  而且郑青田所管辖的钱塘县,又恰恰是余杭唯一的入海口所在,海外商船若是想走私过关,钱塘县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一环。

  郑青田这个人,早早就上了林如海的调查名单,属于重点调查对象。

  然而如今调查还没展开,郑青田全家被杀,这简直是给了林如海当头一棒,让林如海有一种出师不利的不妙感。

  到底是谁泄露了自己的踪迹,这是如今最为困扰林如海的问题。

  思考了许久之后,林如海也没什么头绪。

  但案子总归还是要查的。

  原本林如海乔装改扮,来到余杭,就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

  林如海很清楚,以海外商船走私的规模,单凭一个小小的钱塘县令,根本没能力操作这件事。

  郑青田多半只是一个手套而已。

  林如海想着自己顺藤摸瓜,一路查到幕后黑手的头上,圆满完成这次的任务。

  但是既然自己的行踪已经暴露了,那再隐瞒身份也没什么必要了。

  林如海随即命锦衣卫打出钦差卫队的仪仗,而后让他们前去通知余杭府衙,令余杭官员前来码头迎接钦差。

  与此同时,林如海派出锦衣卫进入钱塘,暗中布控钱塘县丞、县尉等人。

  林如海在余杭调兵遣将暂且不提,再说贾琅,在处理完了郑青田一家后,贾琅的心情非常舒畅。

  这次贾琅打了一个完美的时间差,将萧钦言指使郑青田操控钱塘关卡,私放商船过关之事的全部证据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有这个证据在手,萧钦言有天大的本事,也得乖乖的听命于自己。

  此时贾琅悠闲坐在船舱之中喝着茶,期待起了自己的金陵之旅。

  贾氏一族祖籍金陵,但贾琅却从未来过金陵,这么多年都是在京师生活。

  这一次南下江南,贾琅做戏要做全套,自然也是要来金陵转一圈,把祖坟迁移之事操办妥当,免得有人怀疑自己南下的目的。

  一路无书,几日后,在昼夜兼程之下,贾琅再度回到了之前自己乘坐的官船之上,而后便往金陵去了。

  转过天来,金陵码头之上人头攒动,为首者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名叫贾代行。

  在其身后,便是贾氏一族的族人。

  红楼梦中曾介绍过,贾家一共二十房,其中京师宁荣二府八房,剩下的十二房都在金陵居住。

  这十二房中有六房都是宁国府的后代,贾代行便是宁国府六房之中辈分最高之人了。

  在贾琅以宁国府之主以及贾氏一族族长的名义将荣国府分宗剥离出贾氏一族后,上有所行,下必效焉。

  生活在金陵的宁国府六房自然也是响应主脉的号召,直接跟荣国府六房断了联系。

  毕竟归根结底,贾琅才是宁国府一脉的首脑,而且水涨船高,比起日暮西山的荣国府可谓是强上百倍。

  又是自己的族长,还这般的飞黄腾达,这种选择题简直就是送分题,宁国府六房自然都唯贾琅马首是瞻。

  因此在他们接到了贾琅准备迁移祖坟到京师的消息之后,一个个都是积极响应,开始筹备前期工作。

  之所以这些人这么卖力气,自然也是想在贾琅身边表现一下,万一能被贾琅看重,将自己这一房带去京师,那自己等人岂不是赚大发了。

  能够抱上贾琅的大腿,不比留在金陵当土鳖强太多了。

  言归正传,就当众人翘首以待之时,一个青年指着远处水面上一艘巨大的官船很是雀跃道。

  “祖父,您看,这是不是公爷的船只啊。”

  听到这里,众人随即望向远处,伴随着官船的靠近,众人看清了船上的旗帜,赫然是一个偌大的宁字。

  众人见状很是振奋,而后贾代行拄了拄拐杖咳嗽了两下。

  “咳咳,大家静一静,都听老朽说。”

  “此次乃是公爷第一次前来金陵,尔等都要谨言慎行。”

  “公爷乃是京师贵人,平日来往的都是朝中权贵。”

  “尔等切莫给我等金陵支脉露怯,若是言语不慎,冲撞了公爷,都仔细了自己的皮。”

  “族老放心,我等明白。”

  在嘱咐完后,众人一个个站的笔直,都在等候着贾琅的的到来。

  过了约莫一刻钟后,官船缓缓停靠在了码头之上,而后数百名亲兵一个个披坚执锐,井然有序走下官船,维护着码头的秩序。

  金陵六房的贾家族人看到贾琅这般排场,一个个也是感觉与有荣焉,看到没有,这就是我家族长家主的派头。

  在亲兵们控场之后,贾琅身着一身紫袍闲庭信步走下官船,不怒自威,气度如渊似海,金陵六房的族人们一个个被气势所慑,不由自主低下了头,不敢直视贾琅面庞。

  在贾琅走下官船来到码头上后,贾代行壮着胆子鼓起勇气走到了近前,而后恭敬行了一礼后道。

  “金陵贾家族老贾代行,携宁国府金陵六房全部成年男丁,恭迎家主。”

  “我等恭迎家主。”

  而后众人齐齐行了一礼。

  看着金陵六房的族人,贾琅心中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在此之前,贾琅对这句话没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

  在这一刻,贾琅切身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金量。

  贾琅微微颌首后道。

  “族老免礼,族人们免礼。”

  “贾琅初回故土,有劳各位族人亲迎。”

  “今晚我在祠堂设宴,款待各位族亲。”

  “代行族老,劳烦头前引路,带我前往祠堂,祭祀先祖吧。”

  贾代行赶忙点了点头,随后带着贾琅上了马车。

  贾氏一族的族人们簇拥着车驾,浩浩荡荡便往贾氏一族祠堂去了。

  贾氏一族在京师宁国府也有一座祠堂,主要是为了方便在京的贾氏一族族人祭拜。

  但贾氏一族祖籍金陵,所以论及根本,祠堂还是在金陵的贾家。

  宁荣二府之中,宁国府乃是贾氏一族长房,所以祠堂自然也在金陵宁国府六房之中。

  伴随着盛大的祭祖活动,整个金陵城都知晓了,宁国公贾琅回乡之事。

  祭祖礼仪很是繁杂,从贾琅到达祠堂到祭祀完毕之后,足足四个时辰的时间过去了。

  此时金乌西垂,已经到了黄昏时分。

  整个宁国府金陵六房的族人齐聚于此,足有上千人在此一同用宴,场景声势很是浩大。

  主桌上,贾琅端坐主座,贾代行陪坐一旁。

  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贾代行看向贾琅试探问道。

  “家主此番返乡,不知打算在金陵待上多久啊。”

  贾琅听后微微一笑道。

  “我多年居于京师,回到祖籍,本该多待一些时日,但奈何肩负重任,也不可久留。”

  “在金陵顶多也就待个五六日吧,待祖坟棺椁迁移完毕之后,我便会随船一起返回京师了。”

  “此番回乡,见我贾氏一族如此兴旺,我深感欣慰。”

  “特别是看到族中孩童,便不由得想起自己幼年读书习武的时光。”

  “我打算为族中添置一万亩族田,一应所得,用在族中幼童习文练武之上。”

  “代行族老德高望重,来主持此事再好不过。”

  贾代行一听欣喜过望,赶忙拱手行了一礼道。

  “多蒙家主信任,老朽不才,一定将这些佃租全部用在族中幼童身上,让我贾氏一族人才辈出。”

  也不怪贾代行如此兴奋,要知道,贾琅出手就是一万亩良田,这可是十几万两银子。

  一万亩良田一年佃租可得粮约八千石,换成银子就是三四千两。

  宁国府金陵六房的幼童也不过一二百人,人均一个人能花到二十两银子一年,无论是读书还是习武,这笔银子都能覆盖了。

  在贾珍执掌宁国府的时候,宁国府穷的都要尿血了,别说支持分支族人了,不从分支族人身上薅羊毛都是万幸了。

  有了这笔银子在,宁国府金陵六房就算是搞人海战术堆也要堆出几个进士来。

  而这些人出自贾氏一族,天然就被打上了贾琅的标签,日后都会是贾琅在朝中的助力。

  这就是宗族之间天然的关系。

  看着贾代行这般激动,贾琅风轻云淡道。

  “代行族老不必如此。”

  “我此番回乡,除去支援族学外,还打算从族中挑些才俊随我入京。”

  “族中若有武艺过人或有一技之长者,都可以前来面见于我。”

  “只要有才能,我都会大力扶持的。”

  贾代行此时只觉得自己激动的都要昏过去了,这叫什么,这不就是想什么来什么嘛,想吃冰下雹子。

首节 上一节 165/2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