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409节

  大冰河时期到来,加之王朝末年的吏治腐败,百姓的生活是水深火热的。

  “辽东打了胜仗,能振奋人心,能让新政推行得顺些,但百姓要的是吃饱穿暖,是安稳日子。这些,不是靠一场大捷就能换来的。”

  魏忠贤眼珠一转,连忙道:“陛下圣明,知道民间疾苦。如今有了辽东大胜,国库若能从逆虏那里抄没些财货,再推行新政,减免赋税,百姓的日子定会好起来的。”

  “嗯。”

  朱由校点头。

  “所以这场胜仗,更像是个开头。借着这股劲,整吏治、兴水利、修农桑,一步步来,总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他看向魏朝三人,语气郑重:“你们在宫里当差,也要记着,别总说些好听的。多想想底下的难处,多替朕盯着些地方官,别让他们借着新政盘剥百姓,若是让朕知道谁阳奉阴违,可别怪朕不留情面。”

  “奴才们遵旨!”

  三人连忙躬身应道,脸上再不敢有半分轻慢。

  他们这才明白,这位年轻的天子虽喜听捷报,却从未被胜利冲昏头脑,心里装着的,始终是这万里江山和江山里的百姓。

  三个大太监的反应,让朱由校稍微满意。

  作为自己的爪牙,朱由校得让他们知道,他这个皇帝需要他们扮演什么角色。

  时刻提醒敲打,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

  现在捷报看过,封赏之事便需提上日程。

  既要借这场大胜的东风推行新政,这阵仗自然要铺得足够大,方能彰显皇恩,震慑朝野。

  朱由校放下捷报,对魏朝吩咐道:“传旨,召首辅方从哲、阁臣孙如游,还有礼部尚书孙慎行、兵部侍郎袁可立即刻来乾清宫觐见,朕有要事垂询。”

  “奴婢遵旨!”

  魏朝躬身领命,转身快步离去,生怕耽误了时辰。

  魏朝走后,朱由校目光转向一旁侍立的魏忠贤与王体乾,语气沉稳:

  “这几日,宫里宫外、京畿内外怕是要热闹起来。辽东大捷的消息传开,难免有人欣喜若狂,也难免有人心怀鬼胎。

  你们东厂、西厂的人都警醒些,给朕盯紧了,无论宗室勋贵,还是文官集团,但凡有异动,或是借故生事的,立刻报上来,万不能出了乱子。”

  魏忠贤与王体乾闻言,眼中同时闪过一丝精光。

  陛下这话,无异于给了他们便宜行事的权力。

  眼下正是风口浪尖,若能抓住几个“心怀鬼胎”的典型,既能彰显厂卫的威慑力,又能讨得陛下欢心,何乐而不为?

  “奴婢遵命!定不负陛下所托!”

  两人齐声应道,躬身退后几步,缓缓退出了东暖阁,将空间留给了这位运筹帷幄的年轻天子。

  暖阁内重归安静,朱由校却没有片刻闲歇。

  他起身走到另一侧的长案前,那里早已堆着一叠筛选过的奏疏。

  这些都是经内阁票拟、司礼监披红、军机处初核三道程序递上来的,但凡有一方认为事关重大,便会呈至御前。

  如此既避免了被下面人蒙蔽,也大大减轻了他的批阅负担。

  此刻,乾清宫一处小房子里面,卢象升与倪元潞正埋首于公文之中。

  卢象升一身官袍,眉头紧锁地核对着边镇军饷的账目,笔尖在册页上圈点不停。

  倪元潞则在整理各地灾情的奏报,时不时抬头与卢象升低声交谈几句,两人皆是神情专注。

  这里原是乾清宫的值房,被朱由校改造成了类似“军机处”的所在,专门负责协助他处理紧急政务。

  卢、倪二人皆是他亲自挑选的新锐官员,一个精于实务,一个长于文墨,配合得相得益彰。

  想必,在军机处历练些时日,放归地方当政,应是会有所帮助的。

  时间流逝飞快。

  朱由校批阅了约莫半个时辰的奏章,案上的奏疏已清去大半,才见魏朝满脸是汗地掀帘而入,连声道:“陛下,首辅与诸位堂官都已在殿外候着了。”

  朱由校放下朱笔,指尖沾了点清水揉了揉眉心,点头道:“既然到了,便宣他们进来吧。”

  “是!”

  魏朝清了清嗓子,转身对着殿外高声唱喏:

  “宣首辅方从哲、阁臣孙如游、礼部尚书孙慎行、兵部侍郎袁可立觐见!”

  话音未落,四人已拾级而入。

  为首的方从哲须发皆白,身着绯色官袍,步履沉稳。

  孙如游与孙慎行紧随其后,皆是神色肃穆。

  袁可立一身兵部侍郎官袍,腰悬玉带,眉宇间带着武将般的刚毅。

  四人走到丹墀下,对着御座上的朱由校行大礼,动作整齐划一,声音朗朗:“臣等参见陛下,恭请陛下圣恭万安!”

  “朕安,诸位爱卿平身,赐座。”

  朱由校抬手示意,待内侍搬来锦凳,四人谢恩落座后,他才缓缓开口,目光扫过众人,问道:

  “辽东大捷,毛文龙、祖大寿攻破赫图阿拉的消息,想必诸位都已知晓了吧?”

  方从哲率先欠身答道:“启禀陛下,臣等早已听闻。如今京师内外,百姓奔走相告,皆为陛下天威、将士用命而欢欣鼓舞。”

  这等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捷报,又经传令兵沿街高喊,早已传遍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他们这些中枢重臣自然早已知晓,甚至已在来的路上交换过数次意见。

  “好。”

  朱由校颔首,不再客套,直接开门见山说道:

  “此番大捷,将士们血洒疆场,理当重重封赏。”

  “而且……”

  皇帝话锋一转,目光变得郑重。

  “这等振奋人心的捷报,不能只让朕一个人知道,列祖列宗也该知晓我大明的勇武,知晓辽东逆虏已遭重创!”

  孙如游心思活络,闻言当即明白了皇帝的深意,试探着问道:“陛下的意思,是要往太庙献俘,告慰先帝英灵?”

  太庙献俘,乃是大明最高规格的庆典之一,通常用于平定重大边患或叛乱后,将俘虏、战利品献于列祖列宗灵前,既显武功,又昭孝道。

  自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屡战屡败,太庙中已有多时未曾有过这般盛事了。

  朱由校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点头道:“正是。赫图阿拉乃建奴伪都,此番焚其宫室、斩其宗室、获其重宝,正是扬我大明国威、壮我军民士气的良机。

  朕意,待毛文龙等人班师回朝,便择吉日往太庙献俘,以告慰太祖高皇帝以来列祖列宗之灵,也让天下人看看,我大明锐士,足以荡平边寇!”

  他这话,既是宣告,也是试探。

  献俘大典的规模、流程,乃至封赏的厚薄,都关乎朝堂风向。

  他要借这场大典,不仅彰显胜利,更要向所有阻挠新政的势力传递一个信号。

  如今国威正盛,改革之势,不可逆转。

  方从哲与孙慎行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了然。

  孙慎行作为礼部尚书,掌管祭祀礼仪,当即起身奏道:“陛下圣明。太庙献俘,合乎礼制,既能告慰先帝,又能激励军民,臣礼部定会尽心筹备,不敢有丝毫差池。”

  袁可立也起身附和:“臣附议。将士们在辽东舍生忘死,正该以最高规格的荣耀相待,如此方能让边关将士知陛下不忘其功,日后更能奋勇杀敌!

  “好。”

  朱由校颔首,目光转向孙如游与孙慎行。

  “太庙献俘之事,便交由两位孙卿主持,务必办得隆重得体,彰显我大明威仪。”

  两人起身领命:“臣等遵旨。”

  此事论完,朱由校话锋再转:

  “除此之外,朕还有一事要与诸位商议,朕有意在京师设立‘忠烈祠’,将那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将士灵位供奉其中,四时祭祀,永世不绝。”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一字一句道:“凡能入忠烈祠者,其家眷由朝廷供养,免除赋税徭役三十年。若有遗孤,由官府出资教养,直至成年。”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方从哲捋着胡须,略一思索便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这般厚待阵亡将士的家眷,无非是要激励前线将士奋勇杀敌。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今再加一份身后哀荣与家族保障,将士们自会更愿效死力。

  而袁可立看得更深一层。

  他久与士卒同吃喝,深知边军将士的苦楚。

  许多人浴血奋战,死后却家破人亡,妻儿流离。

  陛下设忠烈祠,不仅是给死者荣耀,更是给生者慰藉。

  这是在收人心啊。

  袁可立当即起身,抱拳朗声道:“陛下此举,实乃利国利民之大善!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所求不过身后名、家国安。

  忠烈祠一设,既能告慰英灵,又能让生者安心,边关将士定会感念陛下恩德,奋勇争先,此乃稳固军心、强盛国力之良策!”

  方从哲见袁可立表态支持,又觉此事虽耗些钱粮,却能收拢军心,于朝政无损,便也点头附和:

  “袁侍郎所言极是。陛下仁心,体恤将士,此制推行,必能让三军感奋,臣亦赞同。”

  孙如游与孙慎行也纷纷表示赞同。

  设立忠烈祠既符合儒家“忠义”之道,又能彰显皇恩,于情于理都无不可。

  朱由校看着众人应和,心中微定。

  他要的,正是这个效果。

  一场大胜之后,不仅要赏功,更要立规。

  太庙献俘是扬威,忠烈祠便是固本。

  让那些普通将士知道,朝廷不会忘记他们的牺牲,皇帝不会辜负他们的忠诚。

  如此,军心才能凝聚,新政推行时,才能有更坚实的后盾。

  “既如此,此事便交由礼部与兵部会同办理。礼部负责选址建祠,拟定祭祀礼仪;兵部负责核查辽东阵亡将士名录,作战勇武者务必一个不漏,尽快报上来。”

首节 上一节 409/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