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34节
但是现在
无所谓了。
高淮当即说道:“确是辽东实情。老奴在辽东之时,已有这种情况出现,时至今日,辽东战事不断,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
“是何原因?”
高淮直言道:“主要是征税过重。“辽饷”,每亩加派 9厘银,辽东农民实际税负达每亩一两二分银,普通年景亩产折银不足一两。”
也就是说,老百姓即便是拼命种地,到了年末,不仅没有盈余,反而还要倒欠?
朱由校心中沉重,再问道:“辽东明军逃兵甚众,缺额严重,边将以空饷养家兵,此事可有?”
高淮点了点头,说道:“这亦是实情。不仅如陛下所言般,还有军饷拖欠,士兵为活命,典卖盔甲兵器换粮。并且装备腐朽,大部分的火铳锈蚀炸膛,盔甲蛀损不堪用。”
清兵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但朱由校也听过另外一句:
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辽东的明军能够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抵挡后金的进攻,说实话,已经是尽力了。
朱由校再问了几个问题,便觉得兴致寥寥了。
赏赐了高淮些许财物,命人送其归真觉寺。
朱由校当即将魏朝唤来,他先是提起笔毫,在熊廷弼的请辞表中写下:不准二字。
接着将笔毫放下,对着魏朝说道:“朕念,你写。”
魏朝当即拿起笔毫,展开谕纸,沾墨欲写。
而朱由校的话语已出:
“朕谕辽东经略熊廷弼:
览卿所奏《辞辽东经略疏》,言辞恳切,朕心恻然。然辽左危如累卵,九边震动,非卿不能定倾扶危!”
魏朝写到此处,心中一惊。
他欲张嘴,但皇帝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因为皇帝现在在说话:
“卿昔镇辽东,斩逃将以肃军纪,筑坚垒以固边陲,建虏闻卿名而胆寒,此诸葛武侯之遗风也。今虽有小挫,岂可遽萌退志?昔郭汾阳受谗而不改其忠,岳武穆蒙冤而犹奋其勇,卿当效之。
朕知卿性刚直,多方掣肘,已敕吏部严查谤卿者。辽饷五十万即日解送,火器营三千精兵听卿调遣,更赐尚方剑,凡阻挠辽事者,先斩后奏!
昔汉宣帝诏赵充国曰:“将军强食,慎兵事。”朕亦望卿善加餐饭,整军经武。待荡平建虏,麟阁标名,岂不美哉?若再言去职,是弃朕于水火也!
钦赐红袍一袭、玉带一围,以彰卿功。”
魏朝写完批谕,心中震动。
东林党人极力要扳倒熊廷弼,推举袁应泰去经略辽东。
陛下此举,岂不是直接与他们对上了?
第38章 骤发中旨,朝野沸腾
朱由校拿起自己口述的诏谕,确定没有问题之后,便吹了一口气,等其晾干了再加盖大印,送往辽东。
只是朱由校刚放下诏谕,便看见魏朝的那张可憎的老脸。
魏朝脸上慌乱之色是藏不住的。
“魏朝,有话便说,不必诺诺不敢言。”
魏朝陪着谀笑,说道:“皇爷,内阁中刘一燝、韩爌,以及吏部尚书、六科道官、御史们,之前都上奏举荐袁应泰为辽东经略,陛下未经过内阁而发中旨,恐怕.”
朱由校面不改色,问道:“恐怕什么?”
“恐怕他们会拒不奉行,即便是表面接旨,实际上也会阳奉阴违。”
所谓中旨,是皇帝绕过内阁票拟、六科抄发等法定程序,直接下达的旨意。
为何官员敢抵制,拒不奉行,还是因为祖制与成法的冲突。
《大明会典》规定:“凡诏敕必由内阁票拟,六科署案,方为成命。”
中旨因未经法定程序,被文官集团视为“违制乱法”。
大明朝说是皇权集中,但作为皇帝,发个圣旨都会被驳斥违法,说来也搞笑。
“这个他们是谁?”朱由校眼睛微眯,似有杀气四溢。
魏朝赶忙跪伏而下,汗流浃背的说道:“奴婢不敢妄言朝政。”
朱由校眼神冷冽。
“你是司礼监秉笔太监,若你都不敢妄言朝政,那朝政谁来议论?”
权势又要,得罪人的事情却不干。
那朕要你有何用?
魏朝只好说道:“那些文臣视中旨如洪水猛兽,抵制中旨者,必人数众多,不仅仅是东林党,浙党齐党楚党的官员皆会弹劾。”
似熊廷弼的请辞,皇帝裁定了之后,内阁会拟旨慰留,但需内阁抄发六科,方为合法。
而朱由校绕过了这些程序,相当于变相剥夺了这些人的权力。
这是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冲突。
皇权强势时,如永乐、嘉靖、万历前期,中旨多被强制执行。
如永乐迁都北京、嘉靖大礼议。
皇权弱势时,正统、弘治、崇祯朝,中旨常遭抵制。
如崇祯调吴三桂入关中旨被兵部拖延。
强发中旨是有风险的。
嘉靖为推行大礼议中旨,134名官员遭廷杖,17人杖毙,君臣关系一度十分紧张。
万历“争国本”中旨引发15年朝局动荡,间接导致明末党争失控。
然而,有些事情,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做了。
若是一直被这些文官桎梏,他还怎么让大明再次伟大?
“朕倒是要看看,谁人敢抵制,谁人又敢阳奉阴违?”
若是无关轻重的事情,朱由校由着那些文官便是了。
但辽东的事情是开不得玩笑的。
建奴虎视眈眈,辽东局势要是继续糜烂下去,大明便要被持续放血。
如此局面,就算是经济学专家来了,也无济于事。
谁敢因些许权势问题,连国家大事都不顾了。
那他朱由校,真得做一做暴君了。
况且,骤然发中旨,也并非他心血来潮。
不将水搞浑一些,又如何知晓谁忠谁奸,谁可堪用呢?
“这”
魏朝见皇帝主意已决,也不再劝阻了。
陛下自文华殿御极以来,便有雄心壮志。
只是希望,此次争辩别弄出大的乱子来就好。
翌日。
天将亮未亮,深秋的寒气化作雾霭,弥漫在紫禁城上空,宛若入云端。
魏朝亲自带着朱由校的圣旨来到文渊阁。
文渊阁东房。
内阁首辅方从哲以及一干阁臣已经到内阁上值了。
方从哲见到魏朝,当即上前问道:“魏公公来此何事?”
而韩爌见是魏朝过来,已经是一步上前来了。
“魏公公,陛下可允了熊廷弼的请辞?”
魏朝皮笑肉不笑,说道:“陛下不准。”
不准?
韩爌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
而韩爌消失的笑容,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转移到了方从哲脸上。
“辽东事情复杂,陛下确实需要了解清楚之后,再做重要决断。”
不过,当方从哲看到魏朝手上拿出圣旨的时候,他老脸上的笑容也是一点一点消失了。
“此是何物?”方从哲明知故问。
魏朝说道:“陛下圣旨。”
方从哲接过圣旨,打开来看里面的内容,倒吸了一口冷气。
“中旨?”他不可置信的看向魏朝。
后者点了点头。
“这是违制乱法。”
韩爌本来因为皇帝驳斥熊廷弼请辞表就心情不佳,如今见到皇帝直接绕过内阁六科,直接发中旨,这已经不是心情不佳了。
而是震怒!
陛下他怎么敢的?
天知道昨日他拿到熊廷弼请辞表的时候有多开心,以为陛下会撸掉熊廷弼,扶正袁应泰。
结果等了一日,等到的是这个结果?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