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159节

  身旁的年轻兵卒已抓起一块腌肉塞进嘴里,油脂顺着嘴角淌下,他边嚼边哭:“三年了!三年没尝过肉味!”

  校场角落,几个兵卒围住分发军需的浙兵,扑通跪下磕头:“戚家军的爷们,这粮食真是陛下赏的?不是不是要咱们卖命的买命钱?”

  浙兵扶起他们,高声道:“陛下知道你们被克扣军饷!范家贪了你们的血汗粮,如今原数奉还!”

  人群中突然爆发一声怒吼:“那些狗官呢?他们吞了咱们多少银子!”

  愤怒的声浪瞬间席卷校场。

  王承恩冷眼旁观,待群情激愤到极点时,才命人拖出几口箱子——箱盖掀开,赫然是范家账册中记录的赃银!

  “贪饷的将领已伏诛!”

  戚祚国一脚踹翻箱子,雪花银哗啦啦倾泻在地。

  “从今往后,谁敢再动军饷一文,这就是下场!”

  兵卒们红着眼眶攥紧新领的棉布,不知是谁带头喊出“万岁”,顷刻间山呼海啸。

  “陛下万岁!”

  “大明万岁!”

  万岁之声,响彻太原府。

  当夜,太原镇军营罕见地飘起炊烟。

  兵卒们围着铁锅狼吞虎咽,有个老兵嚼着久违的肉块突然嚎啕大哭:“陛下万岁,咱大明朝,终于出了个圣君明君了!”

  戚祚国见到这幅景象,也是感慨万千。

  “有了这些粮米饷银,太原镇的兵卒,便可为我等所用了,可怜,这些军卒,之前过的事什么苦日子。”

  朝廷其实也发过赏,次数还不少。

  譬如朱常洛登基的时候,就曾大发内帑,赏赐九边。

  然而.

  从内帑中出来的钱帛,被官场撸过一圈,到九边的时候,已不足半数,过了这些边将们的手,便十不存一了。

  有的胆子大的,连赏都不发,胆子小的,还象征性的给些粮米。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在大明当兵,你不往上爬,就是要饿肚子的。

  文官看不起,武将吸兵血。

  能坚守岗位,便可以称之为大明忠臣了。

  “陛下来了,天下太平了,陛下来了,青天就有啦。”

  王承恩心中相信,以如今皇爷的雄心壮志,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只不过,路要一步一步来走。

  皇爷此番让他前来抄家,便顺带着让他探查九边情况。

  现如今,其实不能说是整顿太原镇。

  只是表面上掌控而已,内里边将的利益,根本没有触动到。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若真要整顿,凭他这些人手,根本不够。

  宣府之兵,也不会帮着整顿。

  毕竟兔死狐悲,鸟尽弓藏的道理他们懂得。

  只有当皇爷练出自己的亲军出来,才有可能真正的整顿九边。

  因此,王承恩并没有太过激进。

  他只是杀了涉事的边将,震慑人心,发赏以得军心,让太原镇的军卒能为他所用,仅此而已。

  “有了太原镇军卒的帮手,此法抄家八大晋商,阻力将会小很多。”

  王承恩将目光转向太原总兵张鸿功,说道:“张总兵协助抄家范氏、稳住太原镇局势的功劳,咱家一定如实禀明皇爷,不过,现如今,还需要总兵继续配合”

  王承恩的一套组合拳,已经是彻底掌控了太原镇。

  张鸿功心中明白,此刻,除了他所部的亲信标营之外,其余人手,恐怕更听这个太监的话。

  不过,能够平安落地,张鸿功已经满足。

  他当即表示道:“天使尽请吩咐,太原镇兵丁,自为天使效命!”

  王承恩摇了摇头,说道:“不是为咱家效命,而是我大明效命,为陛下效命!”

  说着,王承恩朝着北京城的方向抱拳行礼。

  “天使说得是,太原镇五万兵卒,自为大明效命,为陛下效死!”

  张鸿功马上改口,脸上露出讨好的笑容出来。

  “天使,校场酷寒,不若入府吃些酒菜暖暖身子?”

  王承恩咧嘴一笑,说道:“总兵好意,咱家心领了,然皇命在身,不敢稍作懈怠。”

  张鸿功无奈,也只能跟着王承恩做牛马了。

  之后几日。

  王承恩一面派太原镇的兵卒,会同兵部、户部、锦衣卫的人,前去协助其余路的太监抄家。

  一面拿着抄各家多出来的粮米、棉布,前往太原三关犒军,之后转道大同镇,以同样的方法,掌控大同边镇。

  当然

  说是掌控,不过是稍微缓解矛盾,撒播皇恩罢了。

  八大晋商抄出来的粮草、棉布,这些东西,运走也难,不若作为犒军之用,还能收心。

  王承恩一路前行,亦是收获颇多。

  对山西的情况,也算是有了一番清晰的认识了。

  在太原、大同边镇都为抄家太监驱驰之后,抄家太监刘若愚、石元雅、梁栋、李朝钦、曹化淳、李凤翔、王德化他们七人,查抄其余七大晋商就顺畅多了。

  曹化淳查抄介休侯家,侯家私藏甲胄,豢养死士百余人,闻风闭门顽抗。

  曹化淳调宣府火器营轰塌院墙,当场格杀侯氏家主,从其地窖中搜出与蒙古诸部往来的密信及未及销毁的兵部勘合,牵连出大同镇两名游击将军。

  刘若愚对付平阳亢氏,查抄粮仓时,发现粮仓暗设夹层,藏匿陈米十万石。

  刘若愚命人凿墙查验,发现粮袋下竟埋着范家与山西布政使司的分赃账簿,当即快马密送京师,同时让兵卒控制住山西布政使司。

  李凤翔处置祁县渠家,盐丁聚众鼓噪,堵截官道。

  李凤翔效仿王承恩之法,当街倾倒查抄的盐堆,高呼“陛下赐盐”,暴民顷刻瓦解。

  一段日子之后,八大晋商的资财,几乎被抄了个底朝天。

  其中,粮米逾百万石,半数就地充作军饷,发赏之用。

  棉衣、铁器作为赏赐,直接发给边军、以及无家可归的百姓。

  现银七百余万两,已经命快马押送进京。

  铁器、盐引等走私证据成箱,也已经快马押解进京。

  这些证据,现在没用,不代表以后没有。

  等新军练出来了,可以做为整顿大同、太原二镇的刀剑。

  清空了小半山西官员,杀了边镇数十军将,八路抄家太监,终于是准备班师回朝了。

  不过,戚祚国与秦民屏并没有随之回京,他们朝着陕西而去。

  他们不是要查陕西官场,而是要去陕西募兵。

  陕县多流民,民风彪悍!

  将其青壮招募过来,一可充新营,二可除民患,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同时,也是朱由校不想让勋贵在新营中一家独大。

  制衡之道,就在其中!

  就此,抄家事毕。

  而在北京城的朱由校,已经在准备其他大事了!

第145章 龙闱校士,凤阙遴英

  对于大明朝来说,混乱的1620年已经过去。

  万历四十八年与泰昌元年,都已经成为过去式,大明朝的百姓们,迎来了崭新的年号——天启!

  天启元年一月十日。

  距离改元大典,已经过去十日了。

  京城的百姓,还沉浸在大典与过年的余韵之中。

  乾清宫。

  东暖阁中。

  天启皇帝朱由校,已经是在处理国事了。

  他拿起奏章,这奏章上面的内容,便是有御史奏请尽快确定泰昌元年会试时间。

  去岁连崩两帝,庚申科会试随之推迟,全国的考生滞留京城,甚至还被有心人利用,差点闹出了大事。

  朱由校对此事也是颇为上心。

  朱由校看着随侍的内阁群辅孙如游,问道:“会试延期日久,今可定期否?”

  孙如游被皇帝问道,当即回答道:“陛下容禀,庚申科会试之所以会延期,是因为礼部担忧会试期间举子云集京师,易生“嬉游宴饮”之事,有违孝道,如今国丧已过,自可定期会试。”

  “今年二月可否?”朱由校再问道。

  孙如游如实回答:“《大明会典》载,会试原定于丑、辰、未、戌年二月举行,今岁乃辛酉年,非正科之年。”

首节 上一节 159/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