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142节

  皇帝眉头紧皱他现在是忍都不想忍了。

  他环视台下跪伏的众人,冷声道:

  “朕予尔等一月之期,若不能勤加操练、改过自新,便褫夺尔等袭爵之权,改由你们的兄弟承继爵位。我大明勋贵子弟,当为君分忧、为国尽忠,岂容尔等尸位素餐、坐享爵禄!”

  能力不行?

  便练到能力达标为止。

  若是练不出来?

  那就换能行的人来!

  他倒是不信了,这些勋贵,难道一个个都无药可救了?

第134章 枢垣星变,玉署抡才

  皇帝的这一番话,字字如刀,比那腊月里的朔风还要刺骨三分。

  众人噤若寒蝉,尤其是方才出了丑的成国公之子朱承宗,此刻更是呼吸急促,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

  作为成国公府嫡长子,爵位本是他囊中之物。

  可若是陛下当真剥夺了他的继承权,改由其弟朱继祖袭爵.想到此处,朱承宗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上来。

  这爵位就是他的命根子,岂能容他人染指?

  “臣等定当勤学苦练,绝不辜负陛下期望!“朱承宗率先高声应道,声音里透着几分惶急。

  这些被送进宫里的勋贵子弟,原本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天之骄子。

  凭着祖上荫庇,即便整日游手好闲,也能锦衣玉食地过完这一生。

  可如今皇帝这一道紧箍咒念下来,谁还敢懈怠?

  一时间,众人纷纷发誓:

  “末将等必当刻苦操练,绝不让陛下失望!”

  “吾等身为将门之后,岂是酒囊饭袋?恳请陛下一月后再来校阅!”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何况一月之期?若届时仍无长进,甘愿褫夺袭爵之权!”

  看着这群勋贵子弟惶恐的模样,朱由校嘴角微扬。

  不给你们些颜色瞧瞧,还真当这爵位是铁打的不成?

  如今大明江山风雨飘摇,你们这些纨绔若再不知进取,迟早都要跟着陪葬!

  “那朕就拭目以待。”

  皇帝转身对戚金、童仲揆二人吩咐道:“二位爱卿,这些勋贵子弟,就交给你们严加操练了。”

  “末将遵旨!”两位将军当即跪地领命。

  操练这些勋贵,不是什么好差事。

  毕竟这些二世祖,一个个本事不大,脾气却不小。

  不过,他们有皇帝撑腰,若是这些人不识趣,给他们吃点苦头,那还是可以的。

  朱由校转头又扫了一眼跪伏在雪地里的勋贵们,冷声道:“好生跟着戚将军、童将军学些真本事。就凭你们现在这三脚猫的功夫,也配承袭爵位?叫朕如何敢委以重任?”

  说罢,皇帝摆驾回宫。

  御辇行至乾清宫前,朱由校忽然开口问道:“袁爱卿可知朕为何要操练这些勋贵子弟?“

  一直沉默随行的袁可立略作思忖,谨慎答道:“陛下明鉴,这些勋贵子弟久疏战阵,武艺荒废。即便经过短期操练,恐怕也难当大任。毕竟武艺一道,需要经年累月的苦功。马术、箭法、枪棒、拳脚,乃至兵法韬略,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况且为将者.”

  说到此处,袁可立偷眼观察皇帝神色,见并无不悦,这才继续道:

  “为将者不仅要弓马娴熟,更要精通火器布阵、行军扎营、粮草调度等军务。这些勋贵子弟即便练就一身武艺,恐怕也难堪大用。”

  朱由校听罢微微颔首:“爱卿所言极是。朕也不指望他们个个都能成为栋梁之才,若能培养出一两个可造之材,便算不枉此心了。至于其他人,只要不再沉溺酒色,能守住祖宗基业,也算对得起朕这番苦心了。”

  皇帝原本对这些将门之后还抱有些许期待,今日一见却大失所望。

  看来要培养人才,还得从那些七八岁的勋贵子弟着手。

  这些人,还没烂透,比矫正这些二世祖的希望,恐怕要大得多。

  虽然这是个长远之计,但只要假以时日,未尝不能培养出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人才。

  如果朕的手底下有卫青、霍去病、李靖、白起这种猛将,区区建奴,算得了什么。

  “国事维艰,人才难得。”

  朱由校轻叹一声,由衷感慨。

  “若朝中能多几个如袁卿这般的人才,朕也就省心多了。“

  袁可立连忙躬身:“微臣才疏学浅,陛下过誉了。“

  进入东暖阁后,朱由校解下披风,在龙椅上坐定,正色道:“爱卿之才,朕心知肚明。“

  袁可立在军事方面可以说是全才。

  不仅通晓兵法军略,更是难能可贵的,他不是赵括那种纸上谈兵之流。

  他是能够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际的人。

  历史上,辽东糜烂,袁可立向皇帝上奏七条建议,第二年,便因为辽东明军节节败退,而授命立危疆,节镇抚登莱。

  袁可立抚登三载,励精图治,开创东江镇,以戚继光水军先习陆战之法练就五万精锐水师,打造战船四千艘。

  他构筑‘百里棋布,鼎足传烽’的海防体系,使登莱成为牵制后金的战略要地。

  屯田安民,招抚流亡,沿海商贾云集,舟楫辐辏,终成‘屯幕相望,战舰如林’的兴盛局面,令努尔哈赤不敢西顾,堪称明末难得的治世能臣。

  这样的人才,朱由校如何不重用了。

  不待袁可立回应,皇帝说道:“京营整顿尚有许多未尽事宜,特别是练兵一事更是重中之重。近来朝臣们纷纷上奏,要朕派遣文官协理军务。朕思来想去,觉得此事非袁卿莫属。”

  整顿京营?

  袁可立眼睛一亮。

  虽然皇帝这些日子来,又是问罪文官,又是整顿京营,又是搞皇明日报,士林之中,对皇帝的评价越来越差。

  一个个痛骂皇帝不尊祖制,性情跳脱,就差昏君暴君糊脸了。

  但在袁可立心中,却不是如此想的。

  国家危难如此,若还遵循祖制,那就完了。

  非常之时,要用非常之法。

  陛下如此励精图治,是大明朝难得的明君、圣君。

  那些腐儒还不满足,换一个他们满意的皇帝上位,恐怕大明朝直接就完了!

  不过,整顿京营,袁可立虽然很感兴趣,但此事他却不敢贸然答应。

  “臣才疏学浅,恐难堪重任。”

  袁可立直接拒绝。

  朱由校却说道:“论起能力来说,北京城中超过爱卿的,不过一掌之数,若是袁卿都不能担此重任,又有谁能够担此重任呢?”

  袁可立眉头微皱,将他的担忧告诉皇帝:“陛下容禀,协理京营戎政,一般为兵部侍郎兼任,臣不过是太仆寺少卿,按大明祖制,没有资格担此重任。”

  朱由校知晓,袁可立所言不虚,协理京营之事,通常由兵部侍郎专职协理,称‘协理京营戎政侍郎’。

  但这只是通常而已。

  “都察院御史,似乎也有协理京营之权,可是?”

  袁可立点了点头,说道:“都察院御史,有监督京营之权。”

  协理与监督,不是一回事。

  朱由校很明显知晓其中的门道。

  他轻笑一声,说道:“以袁卿的才能,朕破格加个兵部侍郎衔,又能如何?”

  袁可立闻言,当即跪伏在地,说道:

  “陛下对臣的荣宠,超过了规制,臣被启用时,区区尚宝司少卿,不过是正五品官,旬月未到,寸功未立,陛下便擢臣为正四品的太仆寺少卿,如今还要加封正三品的兵部侍郎,臣惶恐,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说实在话的,袁可立有些慌了。

  他对于自己得到皇帝重用,其实也挺纳闷的。

  他自己确实有军事才能,但是陛下怎么知道他有此等才能,并且还会信他有这个能力的?

  朱由校当然不会告诉,我是穿越回来的。

  皇帝毫无慌乱,面带笑意的说道:

  “袁卿之才,朕知,天下也将皆知,你受了此任便是。”

  袁可立顿首道:“破格提拔为幸进,臣不怕流言蜚语,但怕科道之中有人上谏,弹劾臣躐等超迁,坏祖宗法度。提拔臣只会给陛下徒增烦扰。况且,侍郎乃九卿之亚,非积劳不可轻授。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朱由校轻笑一声说道:“世宗之时,杨博时任太仆寺少卿,亦被直接任命为兵部右侍郎,有前朝先例在,不算破了祖制法度。”

  这前朝还好是出了几个叛逆的皇帝,不然,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被说破坏祖宗法度。

  这人都要被烦死了。

  袁可立张了张嘴,刚想要反驳,然而皇帝却不给他这个机会。

  “袁卿若是还敢拒绝,便是抗命不遵了!”

  看着皇帝颇有责备的目光,袁可立还能说什么?

  只得是伏首领命,道:“臣遵命!”

  “这才对!”

  朱由校阴翳的脸上终于是露出笑容来了。

  他对着袁可立说道:“袁卿若前去协理京营戎政,对京营之事,可有建议?”

  皇帝的恩情如太阳光般炽热,让他汗流浃背。

  深受如此君恩,袁可立知晓自己只能用拼死报答皇帝了。

首节 上一节 142/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