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144节

  闻听司马懿之言,畅想未来愿景,原本因此前接连兵败,数位心腹大将降袁之事,而心思阴沉灰暗的曹操,只觉豁然开朗,前途一片光明!

  于是,曹操称“善!”,拜司马懿为谋主,同归洛阳。

  其实别看司马懿这番话说的好听,其实天数有变,时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一旦出仕,就没有绝对必胜之谋划,只有不出仕,不为人出谋划策,才能言必胜。

  可事已至此,被逼无奈而出仕的他,也只得为曹操想了一条较为稳妥的路线。

  在他私心想来,以蜀中之天险,凭借大汉四百年来在东都洛阳与西都长安周遭建立的众多地利关隘。

  不说出去打别人,龟缩关隘之中,隐隐退至诸侯身后,足以熬死在关外的军阀混战。

  再不济洛阳八关,长安五关,加上蜀道之难,怎么也能坚守至他的有生之年,绝对是目前为止最为稳妥之法。

  反正他才十七岁,就熬呗,熬到他七十岁,等二袁皆老死,群雄尽束手,他再替曹公铁骑出关中,精兵出蜀地,实现今日所言之大业!

  与此同时,淮南。

  随着寿春宫的一道道崭新的政令,在阎象夙兴夜寐的黑眼圈中完善颁布。

  江淮两岸的百姓又一次热闹起来,都在津津乐道的讨论这次的寿春大比!

  原来袁公欲择优取士,于寿春学宫开办科考,江淮两岸凡有识之士,自负才华者,皆可来寿春赴考。

  届时金榜题名,皆三甲之士,共一百零八人,皆可于各地为官,或为一方太守,或为一地县令,又或是县中小吏,不看家世,唯才是举。

  此令一出,江淮震动。

  所有人都知道这道政令是有问题的,大汉自有选官任免制服,什么时候似一地太守之高官,都能有你一个大将军科考任免?

  然而.江淮两岸之人,到现在也都快习惯了,反正自家这位袁公的篡逆之举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大汉九州之太守任选不可能,但就江淮之地的太守,谁被袁公看上了,任免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

  那可是太守啊!

  昔年大汉鼎盛之时,谁不得先举孝廉,然后去洛阳等着空缺得个郎官熬资历?

  就这还得紧着给阉宦红人送金银,送晚了,家里又没背景的,就可劲了等吧。

  可眼下呢?

  只要去考试,拿个头名,就有机会直接当太守?

  大汉四百年来,未有此等好事!

  果然是黄天在上,袁公厚怜!

  至于说考不过?

  笑话!

  文人相轻,嘴上谦虚几句可以,可在真正开始考试之前,打心底就没人会觉着自己考不过。

  于是乎,如果说此前袁术的一系列政策,大多数都是寻常百姓福音的话。

  这一回可算轮到江淮两地的世家欢呼雀跃了,袁公不愧为四世三公,世家之首,他没忘记我们这些世家,果然还是站在我们这边的。

  毕竟地主家也没余粮,大多数世家的政治资源,也只能紧着核心子弟出仕为官,眼下这场科举,不就正好是其他资源不够,只能给核心嫡系子弟让路的旁系机遇吗?

  便是嫡系子弟若是能在这场科举中一飞冲天,那后续家族省下的政治资源,也能助力他更进一步。

  至于说科举对世家的负面影响?这会子还真没人看得出来。

  因为但凡去参加考试的,有一个算一个,不管寒门,还是豪门,全是世家之人。

  寻常百姓,凡夫俗子们连书都没读过,大字不识一个,能来考个啥?

  所以当袁术单独把科举领出来,一众世家们还真以为这是世家老大哥,袁家家主袁公给他们发福利来了。

  而在江淮两地的名流学子们纷纷紧赶慢赶的往寿春赶考之时。

  有一人,家富豪强,饱读诗书,自负有经天纬地之才,只恨世家垄断,报国无门。

  忽得听闻寿春大考之事,忙将喜讯报予老母,一家人或备车马,或备金银,领数十家丁,护送他往寿春赶考。

  临行前,老母谓之曰:

  “子敬,你素怀大志,我鲁家百年财富之积累,才供出你一读书人。

  适逢袁公天恩,开科取士,此诚四百年未有之机遇也!

  家中自有我操持,汝且用心考试,勿负众人之望。”

  鲁子敬长跪于地,连叩三拜。

  “此一别,不知何日才归,母亲保重。”

第181章 且看烽火染荆襄!

  南阳。

  卧龙岗的午后阳光被层林尽染剪成细碎的光,茅屋院门前的落雪未扫,久已无人问津。

  青年人一袭蓑衣,踏雪而来。

  指间轻叩柴扉,三声无人来应。

  他嘴角泛起一抹宠溺苦笑,改叩为拍,一直到门檐上的积雪涔涔而落,才有童子来迎,躬逢见客。

  “谁呀,大中午的这么.”

  童子轻揉着惺忪睡眼,轻启竹门,习惯了自家公子腹有诗书轻王侯。

  自觉门外管他什么达官显贵,哪怕是近日与刘荆州结盟,占据了大半个南阳的那位张将军拜访。

  敢如此无礼,他亦当斥之。

  然而,竹门一开,得见来人斗笠下那张熟悉的脸,童子的话语如卡在喉咙,讷讷无言。

  “大大公子?您怎么得闲过来?”

  “孔明仍未起?”

  童子面上浮现一抹尴尬,勉强解释着。

  “公子他昨夜读书甚晚,故而未觉。”

  青年人微微颔首,然而他嘴角的轻笑显然并未相信,只淡淡吩咐。

  “自父亲与叔父死后,我又四处奔忙,亟于振兴门楣,没时间照看,倒叫他没了约束。

  罢,想他自幼聪颖,我也说不过,管不得他。

  你且去唤他来,我此行要出一趟远门,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逢,总要来见一见的。”

  这话童子哪里敢接,点头哈腰道了声,“唯!”

  草堂正厅,青年人也不见外,自取了茶水自饮自酌,便听偏房内有少年人高声吟道: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今睡足,窗外日迟迟。”

  人未至,声先吟,朗朗诗号中,一白衣少年面如温玉,目似朗星,缓步而来。

  及至青年身前,他笑着接过那杯饮了一半的茶水,亲自为之满上。

  “兄长怎么来了也不提前书信一封,劳兄长久侯,小弟怠慢之处,以此茶赔礼。”

  他说着,以弟侍兄之礼,恭恭敬敬奉上一盏茶水。

  “兄长久违。

  多日不见,亮,甚牵挂。”

  “我看你是巴不得我少来,也好让你在这山间无拘无束。”

  青年嘴角含笑,话语虽有训诫之意,眼底满是宠溺。

  “这趟过来,也不多扰你清闲。

  近闻淮南袁公将于寿春开科考,择优取士,列分三甲,金榜题名,选官任职。

  此大汉四百年未有之机遇,为兄将往一行。

  若得祖宗庇佑,名列一甲,得袁公所重,任一地太守,则我诸葛家千年之家业,得以复兴也。”

  诸葛亮闻言一怔,他素知兄长之才,若能借那所谓的科举,彰名显能,必得重用,今次一别,恐不知何日再相逢。

  他默然转瞬,这才缓缓开口。

  “淮南袁公,四世三公,虎据东南,自去岁以来,励精图治,连败数位诸侯,十万大军北上,威震华夏。

  兄长若择明主,其当远胜荆州刘景升。

  然,亮观他野心勃勃,不似人臣,虽一时势盛,将来一旦事败,史册昭昭,将为叛逆之臣。

  今汉室虽衰,未有将亡之兆,袁公虽强,未有武王之义,行二十级爵,以军事之强,独战天下诸侯,此先秦虽灭六国,而二世将亡也。

  淮南今时之盛,皆系袁公一人,如玉柱而撑北海,紫梁以架青天。

  倘使不能速平乱世,以至独夫身死而淮南地分,届时诸子夺嫡,又该何去何从?

  贤臣择主,不急一时,兄长可考虑清楚了?”

  “纵观当今之世,天下世家皆以二袁为首,九州诸侯亦以二袁为盛。

  大汉一十三州,二袁共分半数,乱世争霸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为兄观之,将来域中之天下,不过二袁相争耳,何不择一以从之?

  今言汉室虽有未亡之意,可天子尽操于曹操之手,满朝公卿尽为曹操口舌。

  扶汉便是助曹,孔明莫忘徐州之家仇!”

  “扶汉未必助曹,二袁也未必长久,天下纷争,如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似过江之鲫。

  十年之后,再看今朝,谁又能料定未来之事?

  兄长既已决断,自去便是,愿你早登龙门,光复家业。

  小弟便在这山野之间终老,渔樵耕读,好不悠哉。”

  青年见其有归隐之意,不由惋惜,欲言又止了片刻,到底出言相劝。

首节 上一节 144/3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