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125节

  【光禄勋徐晃即刻命曹纯引万兵而归!】

  无论徐晃究竟出于何种想法,又是否是即刻命曹纯撤军。

  但在事实上,他这位天子亲信不仅没有坑害他的曹军,还在整个梁国各处兵败的情形下,帮他保下了一万精锐,这个人情,他得领。

  而此事到底该如何定性,此前刘繇的话语之间,已经暗示的很明显了。

  乐进!

  显然无论是天子,还是以刘繇为首的帝党都清楚,眼下之局势,他们根本拿他这位执掌朝纲的大汉丞相毫无办法。

  此次朝会真正要论罪的人,正是乐进,只有将一切责任都推到在颍川兵败投降的乐进身上。

  这才能以颍川兵败,乐进投降为由,导致梁国兵败事出有因,从而减免徐晃身上罪责。

  之所以当头棒喝,要问罪于他曹操,便是这等推卸责任于他曹操麾下的话,徐晃不能说,天子不能说,当由他曹操亲自来说。

  不过对曹操而言,倘使乐进没有投降,他绝对顶着满朝文武,哪怕违逆天子之意,也要力保乐进,以免寒了麾下人心。

  可偏偏乐进投降了!

  并且降得彻彻底底,甚至因为他,招致颍川、梁国两处战场的溃败。

  因此,此时此刻的曹操,与天子心意难得的一拍即合。

  天子需要为徐晃找个推卸责任的对象,他曹孟德也正要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只见他微微一笑,冷眸迎上刘繇。

  “太傅说的对,乐进背义投袁,致使颍川、梁国两处兵败,袁术大势已成,恐难遏制。

  此等无君无父,投靠叛逆的奸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臣识人不明,有伤陛下明德,自领罚俸一年。”

  曹操说着话音陡然转冷,逼视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敢与他对视。

  “乐进乐文谦,辜负皇恩,深负我望!

  免去一切官爵,贬为庶民,当受绞首分尸之刑,今虽藏匿袁逆麾下,然天下有识之士,皆可诛而杀之!

  提乐进人头,进献洛阳者,可得封侯之位,赏千金。

  臣请陛下诛乐进九族,凡其家族者上百人,明日问斩,其首悬之东门,以儆效尤!”

第165章 袁术狂悖无道,请丞相发兵讨之

  其实曹操这也是被袁术逼的没办法了,凡派去打袁术的,去一个降一个。

  甭管他们是真降假降,这玩意发展下去,那也不叫事啊!

  到时候只要和袁术交战,众将皆想着,反正投降也没事,大不了去黄金台。

  这仗还怎么打?以后的仗还能打赢吗?

  可以说夏侯惇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偏偏他当时还拿夏侯家族没有办法。

  曹家、夏侯家同气连枝,不可能因为夏侯惇一个人,就自断臂膀吧?

  可正因为夏侯惇身在袁营,自己鞭长莫及,也拿他没办法。

  如此竟显得投降袁术是一件没有代价的无成本之事,所以才有毛玠、乐进、夏侯霸。

  长此以往,曹营人心不攻自破!

  黄金台!好一座黄金台!

  偏偏旁人还效仿不得。

  无他,天下若单论钱粮,袁术为诸侯之最,无人能及。

  届时你也效仿他建黄金台,你出多少,他袁术直接出双倍,如何当之?

  既然单纯提高待遇,比砸钱比不过,那曹操就只剩下手中刀剑尚还锋利了。

  乐进投袁,已成事实无可挽回,既然如此还不如借乐进之家族,立下一个规矩,以儆效尤。

  从乐进开始,往后凡投降者,九族尽灭,以杀止降。

  想要投降?先掂量下自己家族,扛不扛得住大汉曹丞相的手中刀!

  至于夏侯霸?他区区一个小将,那定然是被那贼子乐进裹挟,反抗无果之后被迫投降。

  不管曹操心底如今对于夏侯霸、夏侯渊到底作何感想,至少夏侯家如今还是曹家稳固的根基,暂且不能轻易动摇。

  当然事后对于夏侯渊,还有自己的曹家,曹操都要再做叮嘱。

  今后一旦感觉自己可能要落入袁术手中了,就即刻自杀,绝不能再授袁以柄,动摇人心。

  大殿之上,满座群臣,闻听曹操杀心竟如此之大,皆感脊背发凉,不寒而栗。

  这位大汉曹丞相,对于他曾经忠心的臣子,尚且如此决绝酷烈。

  更何况他们这样追随天子,与他作对之人呢?

  倒是高坐龙椅之上的天子,默然颔首,似乎对于这个结果十分满意,谓之曰:

  “善!就依丞相所言。”

  对天子而言,乐进又不是他的人,曹操爱怎么处置都行,只要把此次对袁术战败的主要责任,推到乐进身上,帮他保下徐晃即可。

  目下既然乐进、徐晃之事已有定论,天子遂提起了第二件事。

  “袁逆狂悖无道,此次兵败,梁国恐不能久,皇叔在沛国岌岌可危。

  丞相既已扫清李、郭二贼,光复长安,当可再整兵马,南下讨逆。

  若能平定淮南,剿灭袁逆,朕当效先秦楚制,封丞相上柱国,为国之柱石。”

  对他而言,袁术、曹操二人,谁是叛逆,谁是柱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俩得打起来,互相消耗。

  若是曹操能亲自领重兵南下讨伐袁术,他在洛阳就能轻松许多。

  虽则如今的尚书令荀彧也是曹操的人,但老师刘繇这些时日趁曹操讨伐李、郭不在之时,试探其心。

  发现他虽是曹营之人,却也是天子之臣,其隐有向汉之心,或可拉拢一二。

  然而曹操对于这番要他亲自去讨伐袁术的说法,嗤之以鼻。

  最近这段时间的袁术跟见鬼了似的,百战百胜,谁去谁降,曹操可不想再去触这个霉头。

  万一自己亲自领兵去打,也没打过,好容易收复关中的大好形式,岂不功亏一篑?

  关键是自己手头的兵马就这么多,这段时间以来,连续跟袁术作战,已经损耗颇多。

  若不是收服了西凉军阀段煨,与不少李、郭余孽的西凉兵,补充了点兵力,他此刻麾下的兵马,早就捉襟见肘。

  反观袁术那边呢?就算他倾尽一切,把袁术手头出征的这十万人打光。

  只要袁术回趟寿春,来年开春指定又是十万大军北上。

  双方的战争潜力差距太大,在袁术此刻用兵如神的状态下,曹操是绝不想再跟他耗下去了。

  但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袁术覆灭刘备,尽吞豫州,就此坐大。

  是以曹操思虑一番,答天子曰:

  “陛下此前早有诏令,命荆州牧刘表出兵讨袁。

  其苟延时日,拖延至今,以致我等接连兵败,实在枉为大汉宗亲,刘氏子孙。

  今,可请陛下连发十二道诏命,令其出兵讨袁,以匡大汉,以证忠心!

  如其不从,则必怀不轨之心,可罢其州牧,责令宗人府,将其革出刘氏籍,贬为庶人。”

  “贼子!汝为人臣,安敢辱我大汉宗亲!”

  闻听曹操此言,同为大汉宗亲的刘繇又岂能坐视?当庭斥之!

  无他,曹操今日可如此待刘表,来日便能这般对他刘繇。

  然而面对刘繇的斥问,曹操笑了。

  “刘太傅,何必着急?”

  五一快乐

第166章 请袁公发兵五万,进誓灭曹贼!

  “刘太傅,何必着急?”

  曹操笑对天子,目视群臣。

  “臣所言者,刘荆州怀有异心,不尊天子诏之应对也!

  若果为汉室宗亲,有匡扶之志,忠贞之心,其发兵讨伐袁逆,安天下以图正朔,复何言哉?

  使能平定淮南,以除国贼,保社稷,则陛下许臣之上柱国请封予表,以他为国之柱石,来朝任相,匡国辅弼,臣绝无怨言。

  诚如是,臣亦可免官回乡,将养伤病,再不为国事操劳。”

  天子:“.”

  免官归乡都说出来了,关键是说的好听,你曹操会回乡养病?谁信呢?

  天子也知道曹操如此说,是表明他铁了心不肯出兵再同袁术开战。

  眼下也不是撕破脸的时候,他虽贵为天子,也没有能力强逼曹操,偏偏还不能坐视袁术在南方坐大。

  默然良久,帝允之。

  “丞相虽拖病体,仍为王前躯,忙于国事,朝中大小诸事,尚仰赖于卿,岂可轻言归乡?

  表,为大汉宗亲,又任荆州牧,治理一方,得朝廷之信重,岂可畏强敌而惜自身?

  就依丞相所言,传旨发诏。”

  曹操抬手一礼,“陛下圣明!”

  自崇德殿出来,回至丞相府,曹操一面安排诏令刘表出兵。以拖住袁术之事。

  同时他又要谋划如何令天子将匈奴右贤王刘去卑调给他,走草原给幽州公孙瓒送援助以拖延袁绍。

  又有太傅刘繇、太尉杨彪等乱臣贼子颇生掣肘,致使洛阳诸事繁杂。

首节 上一节 125/3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