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83节

  皇帝出巡,一路靡费,一般来说,由朝廷财政出大头,地方财政出小头。

  本来南巡队伍就够庞大的了,父皇和随行官吏又讲究衣食住行,消耗不逊色万人军队。

  如今人数又翻了个倍,看样子还要持续增长下去,招安一人,便赏赐无数,撒钱无数,大汉财政,不允许这样胡闹下去。

  刘据知道父皇有小金库的存在,也知道窦太主和平阳公主在为陛下持续输血,正好可以试试皇帝的小金库和两座长公主府的库藏到底有多少。

  假如能长时间供给几万人的人吃马嚼,那就真的有意思了。

  大汉素来有宠爱长公主的习惯,以窦太主为例,作为窦太皇太后的长女,早早就得到了封地的税收和资源。

  窦太后早年失明,身边最是亲近者即馆陶长公主。

  作为孝景帝的同胞姐姐,又常给孝景帝进献美女,倚仗母亲的宠爱和弟弟的纵容,馆陶长公主出入宫闱,为自己和陈家牟取权力和海量富贵。

  甚至,直接干预了皇位更迭。

  馆陶长公主工于心机,将女儿陈氏作为政治筹码,先是想把女儿许配给栗姬的儿子栗太子刘荣,但因她经常向孝景帝献美女而与栗姬矛盾甚深,此议被栗姬严词拒绝。

  馆陶长公主大为愤怒,后向王夫人求亲,王夫人同意了陈氏与自己儿子刘彻的亲事,在刘嫖和王夫人的共同作用下,孝景帝前元七年,太子刘荣被废,栗姬抑郁而死。

  这才有了刘彻登基。

  人人都说功高莫过从龙,但从龙哪抵得上亲手扶起一条龙?

  刘彻四岁时,馆陶长公主问其是否愿娶阿娇,刘彻答:“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

  在刘彻即位后,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封陈阿娇为皇后,同时,为其建造了座富丽堂皇的宫殿。

  馆陶长公主还之“长门宫”,但当时的人都没有想到,陈阿娇被废后,迁居之地便是长门宫。

  再则,馆陶长公主有一宠爱的男宠,董偃,名扬长安城,号称董君,后又得陛下喜爱,封为平乐将军。

  为了让他散财结交士人,窦太主命令掌管府中金帛的中府官说:“董君支出的财物,一天中黄金满一百,钱满一百万,帛够一千匹,才禀告我。”

  另外,刘彻和陈阿娇婚后多年无子,为了治疗不孕之症,陈阿娇整整花了九千万钱。

  大汉朝廷一年赋税也才五十亿钱,九千万钱,将近是帝国年总收入的百中之二。

  传言,窦太主,富可敌国。

  刘据想看看这位大汉六十年的太主殿下到底有怎样的实力。

  至于平阳公主,或许没有窦太主有钱,但也是大汉三十多年的长公主了,库藏的深浅也值得一试。

  “是,上君。”

  公孙弘领命。

  面色露出了犹豫之色。

  “相国坦说无妨。”

  “启禀上君,南巡之中伴驾的李夫人,似是有了身孕。”公孙弘述说着弥仆单独呈给他的书信。

  大汉又要添个皇子或公主了。

  “嗯。”

  刘据颔首。

  对父皇的反抗手段,没有什么感觉,还有点想笑,这大汉谁主沉浮?

  我主沉浮!

  生的再多,能有消失的快吗?

  “还有,南阳欢宴过后,陛下似是宠幸了梅免、白政两个贼首的女儿、族女。”公孙弘难言道。

  陛下,是个闲不住的人,精力旺盛的让人觉得可怕!

第133章 绣衣

  大汉外戚,又增加了。

  刘据都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是想靠着这样的手段彻底笼络梅免、白政,或是单纯的“饿了”,亦或是两者皆有。

  “上君。”

  公孙弘却有几分担忧,“陛下如此行径,是不是想从群盗中找到能与大将军、冠军侯匹敌的外戚?”

  外戚的身份方方面面,大多家世清白,这是好处,也是坏处。

  好处是没有什么惹是生非的能力,哪怕以后骄横跋扈,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坏处是其他能力也没有,就如陛下之前宠幸的王夫人家,陛下再怎么帮扶也没什么用,就是庸人。

  而如梅免、白政这种家世不清白的,能啸聚成千上万的人,为祸南阳郡十数年,熬走了历任郡守、都尉,能力多少是有的。

  根据南阳郡太守弥仆在信中所说,梅免多力,白政多智,当然,这个所谓的力,是好勇斗狠,讲江湖道义的意思,智呢,是抓乖弄俏,小聪明的意思。

  如果抛开偏见,能力在庸人上。

  南阳如此,楚地、齐地、燕赵之地的流寇大盗,谁也不敢保证这些人天资如何,难道说陛下又有了“外戚寻才”的想法?

  刘据乐了。

  如卫青、霍去病这般外戚,华夏上下五千年就出了这么一对,如果父皇能从民间沧海之中再寻一对,只能说天道眷顾。

  不可能的。

  刘据摇摇头,示意老丞相安心,不想在父皇这旺盛的精力上多做讨论,回归正事道:“老相国,土地新政执行的如何?”

  “回上君,土地禁令开放后,全国郡、县、王国、侯国的地方衙门都忙碌了起来,为踊跃的百姓择地开荒,进展顺利。”公孙弘恭声道。

  禁令开放,可不是让老百姓想在哪开垦就在哪开垦,是要地方衙门组织人手,挑选合适的荒地,集中开垦,方便管理。

  所有开垦的荒地都要登记造册,开垦人、垦地位置、垦地大小……详尽无比,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开垦,垦出的良田才作数,得到朝廷承认,予以赋税减免。

  大汉人口不过四千万人,即便计算上世家豪族隐匿的人口,也不会超过五千万人,而大汉国土,长有数千里,宽有数千里,可以说在城池以外,遍地是荒地。

  这便是传统社会的写照。

  荒地开垦,某种程度上还扩展了百姓生活区域。

  总之,一切顺利,而这也是很多事情刚开始时的模样。

  “要小心隐田。”

  刘据知道豪族贪婪的本性,登记造册的田地,仅免五年赋税,五年之后,就要正常缴纳田税了。

  缴税,平民百姓或许习惯了,但豪族脑海中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我的奴仆种的地,收了粮食,竟然要给朝廷分成,哪怕只是微少的一点,这怎么能行?

  王法呢?律法呢?

  逃避赋税。

  所有豪族想都不用想都会去做。

  “是,上君交代的‘丈地缩绳’、‘诡计’、‘飞洒’、‘宽绳’、‘隐田’、‘匿户’等手段,丞相府让地方官吏做了准备,势必不给豪族逃避赋税的可能。”公孙弘敬声道。

  上君和几代大汉君主都不一样,很喜欢将事情做到前面,精准找到政令漏洞所在,予以弥补,不给人可乘之机,这份智慧,让他非常佩服。

  “也要小心地方官吏与豪族勾结。”刘据提醒道。

  千里做官只为财。

  这是世间绝大多数官吏的真实想法。

  一旦地方官吏和豪族勾结,蒙蔽朝廷,土地新政的作用必将大打折扣。

  “官吏、豪族勾结之事,臣将之交给了兰台。”

  公孙弘点点头,缓缓说道:“御史大夫张汤加重了这部分律法,同时,遵照上君的指示,增加了绣衣直指御史的人数,明暗结合,巡狩地方。”

  专业人做专业事。

  如果防范地方官吏、豪强勾结,张汤这种纯粹的法吏自然更加专业。

  加重律法,提高地方官吏、豪强勾结后的成本,还设置了专门的巡察制度。

  所有绣衣直指御史,看似属于兰台,实则并不属于,甚至不属于朝廷秩序。

  这些人权力大的惊天,上可以纠察朝廷公卿,下可以审判地方官吏,且只对御史大夫的张汤负责,张汤只对上君负责。

  简直是超然物外。

  其实,数年之前,陛下就设立刺史制度以监察郡国,但刺史以六条问事,针对的是二千石官员本人的不法行径。

  绣衣使者却能无所不纠,公孙弘直觉,这不是临时设置的特殊监察,或许会伴随朝廷很多年,乃至于与大汉相始终,成为无数汉家官吏的噩梦。

  明线、暗探,令人防不胜防。

  “张汤做事,寡人还是很放心的。”刘据颔首道。

  纯粹的酷吏。

  和秦时商鞅很像,但没有卫鞅治国、驭民的能力,只做一件事的话,是能做到完美的。

  “豪族奴仆脱籍的多吗?”

  “回上君,意愿很强烈,诸郡国都得到了无数请愿,有愿意在乡土开垦荒地换取脱籍的,也有愿意前往朔方等边郡开垦荒地换取脱籍的。”公孙弘述说道。

  许多豪族奴仆有感家族在地方势大,想脱籍也想摆脱豪族势力范围,哪怕再困难些,也愿意前往朔方郡等地开荒。

  朝廷早有安排,让地方衙门进行帮助,去到边郡开始新的生活。

  “有豪族违抗政令的吗?”刘据眼中闪过一丝寒意。

  公孙弘想了想,“回上君,大多数豪族都不敢违抗政令,上君给出的条件,已经超过了奴仆的价格,没有豪族敢于公然违逆上君政令。”

  “公然之下呢?”

  “出在特殊奴仆身上,那些经过特殊练习、有着特殊能力的奴仆,价值远在两万钱或十亩良田之上,豪族不愿意放人,即使有着‘自愿之约’,一些豪族也有办法将人留下来。”公孙弘谈及了被自愿的奴仆。

  那是很少一部分人,但也代表了豪族只吃好处,一点亏本的事都不做。

  “三令五申,不改本性,让张汤动手吧。”

  “是,上君!”

第134章 蚩尤

首节 上一节 83/1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红楼:都是我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