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119节
吾丘寿王看了董仲舒一眼,又望向刘彻,长嘘一口气,“陛下,如‘太甲故事’吧。”
别折腾了。
这就像“双套结”,越折腾越紧,不如老实下来。
都说上君放陛下,是伊尹放太甲,伊尹放逐太甲,摄政当国,到了又迎回太甲授以了朝政。
伊尹是商汤的右相,在商汤到太甲时期一直是商朝国柱,太甲是商汤孙,商汤长子太丁早逝,死于商汤前,是以,商汤死后,兄终弟及,太丁弟弟外丙、仲壬先后继位商王,接连不久死,太甲继为王。
然而太甲为王年,不修德政,昏暗暴虐,破坏了商汤法制。
伊尹多次规劝太甲未果,于是,伊尹采取断然措施:在商汤墓所在地桐建了一座宫室,称为桐宫。
他把太甲送入桐宫反省,桐宫地处商汤墓地,气氛庄严肃穆,除了守墓人,一般人不得进入。
在这样的环境里,太甲除了诵读伊尹专为他写的教材《伊训》、《肆命》、《殂后》,根本无事可做。
其中,《伊训》是伊尹对他的告诫,《肆命》是教他怎样当政,《殂后》是商汤的商朝律法制度。
苦难之下,太甲终于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和被放逐的原因,从迷途中觉醒过来。
他一边读书,一边打扫陵墓,日久天长,逐渐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行动谨慎、言语谦逊、思想沉稳、勤劳不息。
在他闭门思过期间,伊尹代他行政,日理万机,还不断了解他的情况,抽空来桐宫看望。
如此三年,太甲已经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伊尹见放逐太甲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亲自到桐宫迎接,恢复太甲王位,自己退为臣。
太甲二次即位,勤修德政,以身作则,诸侯归服,百姓安宁。
事到如今,吾丘寿王也不得不说,同样是放逐,但陛下的待遇比着太甲不知道要好多少。
至少上君没在高皇帝的长陵修个宫室,让陛下整日面对高皇帝、吕后陵墓,一边忏悔,一边读书,甘泉离宫也好,南巡天下也罢,陛下狩猎、豪饮、嘻戏、猎艳,挑剔朝廷是非……这哪有半分悔过自新的表现?
既然斗不过上君,被囚于南阳郡中,不如减少欲望,日耕夜读,走太甲的路子,数年后,寄希望上君迎帝还朝。
刘彻拍案而起,龙威浩荡而出,“清心寡欲,诵文读书,你不如让朕死了!”
第178章 搏龙
解决问题的办法。
始终摆在大汉天子的眼前。
而陛下呢。
一直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去做,只想着以惨烈的方式夺回权力,来证明自己的智略在所有人之上。
不顾父子之情,不体太子储君之意,一味求战,轻狂任性。
其实,陛下只需读书养性,就能静待花开。
面对陛下的盛怒,吾丘寿王无视董仲舒的摇头,坚持道:“陛下!”
刘彻龙威一滞。
“臣僭越,敢问陛下,可知上君为何同意陛下南巡?”吾丘寿王迎上龙目,不避不让道。
如果甘泉离宫时,上君不同意陛下南巡,中外两朝公卿、将军、列侯、宗室大臣也不会同意陛下南巡。
甚至上君愿意,仿效“齐桓公故事”、“赵武灵王故事”,动用兵力围封甘泉离宫,能把陛下饿死在宫室中。
如此一来,上君十分轻易就能得到皇位,而不会有任何坐不稳,更不会像现在这般,经常受到陛下的“捣乱”。
偏偏地,上君同意了陛下入野南巡,让陛下有可能向天下臣民表露悔过之心,从而有可能反败为胜。
陛下自以为是世间最聪明的存在,那么,上君“放虎入山”是为了什么?
一瞬间,刘彻的龙怒达到了顶峰,那逆子,就是为了让他看到孝文帝、孝景帝盛世后的大汉被他糟蹋成什么样子了!
这天底下,谁也不能理解他初入南阳地界,便与群盗打成一片的心情,太子,是纯心想折辱他的!
身为皇帝、身为人父,被太子儿子折辱至此,说是刘彻的逆鳞也不为过,这时被提及,帝王之怒,何止滔天?
猩红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吾丘寿王,随时都有可能,用握紧的天子剑砍死他。
董仲舒望着门生,眼神复杂。
“长安之夜后,上君没有趁势派兵围堵甘泉离宫,陛下难道真的以为,是礼教束缚了上君,亦或是冠军侯杀不穿两千期门郎护卫的宫室?”
吾丘寿王却没了恐惧,抛开了生死,此刻的他,似乎感受到了浩然正气的存在。
刘彻没有接话,吾丘寿王也不以为意,继续说道:“南北二军在手,甘泉离宫的陛下,中外朝忠于陛下的臣子,人人皆是上君刀俎下的鱼肉,如果上君愿意,入主未央宫后的长安巫蛊大案,也可以是弑君大案,上君可以清洗掉朝中非太子宫臣以外的所有官员,也可以借口搜寻刺客封锁甘泉离宫,弑君之后,编造侠客弑帝之事,对天下不臣上君之臣民,予以彻底清洗。
陛下难道真的以为,这天底下有人能挡得住上君、大将军、冠军侯的兵锋?又有何人能勤王?
开国功勋列侯?大汉宗室诸侯王们?”
谈及到这两方存在,吾丘寿王笑了,但不是轻蔑的笑容,而是满心的无奈。
高皇帝所建的藩篱,短短八十载,便成了冢中枯骨。
至于外戚。
很遗憾,大汉最强外戚,就是卫氏外戚,再往前的田、窦,早已没落。
“上君,他本可以!”
吾丘寿王叹息道。
如同一盆至阴至寒的冷水,浇在了刘彻的头上,真龙之怒,立刻烟消云散。
“在上君心中,或许有让陛下看看世道真相的想法,但臣之见,上君同意陛下南巡,是想让陛下出关,陛下到关东,帝国的半壁江山就有了‘主心骨’。”
吾丘寿王讲述了真相。
陛下执政二十载,穷兵黩武、穷奢极欲,加之天灾人祸频发,天下已然大乱,关东之地,匪盗丛生,民怨沸腾。
继续压制,大汉亡国有日。
上君坐镇中央朝廷,稳住关中大地,陛下南巡出关,进入关东大地,一西、一东,停止了大汉的分崩离析。
当然,手段不同。
情势稍好的关中大地,上君以变革、以新政的方法,犹如朝滚水中注凉水,平息民情。
情势恶劣的关东大地,民情犹如沸油,直接注凉水,只会炸伤所有人,唯有加“热水”。
但是,大汉朝不可能施行两种制度,这样会导致分裂,那就只有给沸油降温,把“凉水”加热。
而加热的方法,便是陛下。
一到关东,陛下就和群盗打成一片,朝廷政令的凉水想不热都不成。
痛恨陛下的百姓,得知陛下的遭遇,又眼见陛下连城池都进不去,只能整日整夜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扎帐在城外,心中恶气得到舒缓,怨憎的沸油自然就降了下来。
一增一降,朝廷在关东的政令得到顺利施行,关东的情势也得到适当稳定,于大汉江山社稷而言,这可以说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上君“舍不得皇帝父亲,稳不住关东百姓”的手段,着实太孝顺了。
刘彻松开了天子剑,对吾丘寿王的说法显然不太认可和不爽,但又无从反驳。
董仲舒闭上了眼睛,这个门生,已经不能再完全信任了。
“为后世皇帝做圣主贤君表率,是上君仁恕,陛下……”
吾丘寿王望着龙目,认真道:“上君做事正大,臣相信,哪怕苍天只让上君当一个月的皇帝,一天的陛下,上君也会让天下人知道,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把天下、众生看得比什么都重!”
刘彻又有些按耐不住了。
吾丘寿王是他十数年的中朝心腹之臣,而今却大肆夸赞着他的“政敌”,这如何能接受?
再有,这番话又是什么意思?
谁做事不正大?
又是哪个皇帝一月、一天都没有把天下、众生看得比自己都重?
吾丘寿王一躬到地,“陛下,即使日后能赢,也要反复的去说,反复的让步,直到最后,非执政不可了再回京。”
“夜风寒凉,臣神昏身沉,请退!”
吾丘寿王转身,缓缓走出大帐,陛下随时可以用剑穿过他的胸膛,直到他走出了大帐,帐幕落下,他,没有死。
仰望满天星斗,吾丘寿王只觉得乱纷纷闪烁不定,陛下这一辈子,都在算计别人,焉知自己才是那个被算计的人。
从胶东王到孝景帝位下皇太子,再到大汉皇帝、两宫垂政……陛下,都是算计的结果。
唉。
第179章 风暴
午后斜阳,山河壮丽。
代地之北,黑色风暴袭来。
匈奴精骑随身携带马奶干肉,向来喜好长驱直入直接作战,而不习惯从容进至战地,扎营休整后再战。
是故,匈奴飞骑飓风般突入代地,从无比开阔的大草原压向了黄土高原东翼。
破损的长城城墙,遥遥可见。
前骑的探子,源源不断把消息汇禀到大单于伊稚斜处。
“汉朝突然收紧了通关制度,任何人不允许再出长城,许多的中原走私商人都被汉军正法,破坏长城城墙的部分赵地豪强也被抓住,就地正法,汉军加紧了对破损墙体的修复和长城巡视,赵地的人现在已经无法再在长城搞破坏了。”
“由云中、北地等驻守汉军内部传出的消息——临近汉郡相继派兵支援代郡,长安方面也传来消息,大汉少君授以大将军卫青长安宿卫南北二军虎符、牦节,方有所行动。”
“大汉朝廷的国库、少府正在紧急调动粮草,由于汉朝此前对我族右贤王部、左贤王部,南越、西南夷数线开战,调动并不顺利,大汉少君颁布诏令,强行征召长安四市所有物资以为军用,犹有不及。”
“汉大将军卫青没有继续等待粮草,欲携半月粮草北上作战,但为大汉少君、中外两朝臣子所阻。”
“据云中、北地、朔方、右北平郡等汉军内部传出的消息——大汉少君命令,力所能及情况下对代郡展开救援,优先本郡屯戍。”
“……”
种种迹象表明。
大汉少君放弃了代地!
汉地代郡中,除了本郡屯戍队伍以外,不会有其他边郡的大救援。
“桑格花开了!云雀叫了!毛毛虫长出了翅膀,汉朝的少君他断奶了!”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红楼:都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