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73节
自此侯恂在泉州顺利接管了郑芝龙的船队,这些海商也有皇商的名头保护。
几天后,史可法也从金陵匆匆赶过来。侯恂看着史可法,严肃地说道:“郑芝龙已经为朝廷打好基础,你组建市舶司,每艘出海的海船,发放税旗,一艘海船收3000银子,一年当可收500万两银子的税,这是朝廷最重要的税收,这笔钱收上来了相当于一个行省的农户不用加税,所以你责任重大,万万不能被当地的士绅给欺骗了。”
史可法听到可以为一个行省的百姓减少负担,顿时感觉自己肩上责任重大,他挺直胸膛,坚定地说道:“阁老放心,下官定不会让朝廷失望。”
而后他对吴三桂道:“长伯你在海上遇到没有市舶司税旗的船,不要客气,遇到一艘没收一艘,赶逃的商船,一律击沉。”
吴三桂道:“遵命!”
侯恂又叮嘱道:“你和长伯多合作,福建的税收超过千万两,关乎到朝廷能不能生存下去的根本。”
“遵命!”两人行礼道。
大同十一年(公元 1635年)二月二十七日,扬州。
晴空万里,气温开始回升,树木开始冒绿芽,地面的青草也开始冒出来,扬州附近的农户,牵着耕牛,扛着犁给自己田地翻耕。
而扬州城内却是人潮涌动,商队川流不息,开海之后,扬州就成了整个北方最重要的贸易城市,海量的贸易又带动当地手工业的发展。
再加上大同社,建设轨道,水渠,道理,带动大量的基础设施建,现在扬州几乎每个月都有水泥厂,砖窑厂,矿石场等作坊兴办,纺织行业更是成为了热潮,扬州城一连弄了两个纺织工业区,依旧被填满,现在正在建设第三个纺织工业区。
此时扬州城当中工匠的数量超过三十万,扬州城已经成一座盐商富户为主的消费城市,快速的转变成为了一个以工匠为主的市民城市。
郑芝凤等人绕道东番外海,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在海上漂泊了足足一个月时间,才终于来到了扬州。他们一个个面容憔悴,衣衫褴褛。
他们见到大同军的相关人员后,先是详细地说了一番福州发生的事情,言语中充满了悲愤,而后他们提出想要投靠大同军的想法,希望为死去的兄长报仇雪恨。
然而下面的消息传上来。大同军海军少将赵云飞、刘亚雄、陈诚他们却有点看不上已经沦为丧家之犬的郑芝凤等人。
要是三年前,郑之龙他们投靠大同,徐晨高低会给他一个海军少将的军衔,以他的部下为主,组建大同社的海军。
只可惜当时的郑之龙,雄心壮志的想要打天下,没有投靠大同社想法。而这三年多来,大同社大力发展海军力量。建立了造船厂,在辽东建立林场,砍伐百年老木运输到扬州来造船。在淮安府海州建立海军基地,训练海军士兵。还专门聘请了夷人做教官,学习西洋战法。
三年已经过去了,现在大同军已经有十二艘千吨级的主力战舰,各种大小战舰超过百艘,海军士兵超过 2万余人。军容整肃,战舰林立,大同社的海军已然成型。现在郑芝凤这些人来投靠大同军,就有点像鸡肋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郑芝凤也看出大同社对他们没有多大的兴趣,只是安排了几个人招待他们一番,并没有想招揽的意思。
郑芝凤兄弟当即就着急起来,他们千里迢迢的投靠大同社,一方面是因为几年前大同社招揽过他们,另一方面就是他们想要报仇,唯一的选择就是投靠大同社,不然的话光凭他们的力量根本无法报仇。
扬州,招待所。
郑芝凤几兄弟唉声叹气的聚在一起,房间里弥漫着一股沉闷的气息。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拍打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让他们的内心变得更加烦躁。
郑芝凤苦笑道:“我等还想投靠大同社,却没想到大同社三年内就制造了 12艘宝船,大小战舰上百艘,他们还请了夷人做教官,难怪这几年我等打不过大同社。夷人的西洋战法的确高明,如今我们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只是一群逃难之人。”
郑芝彪无奈道:“现在大同社的人看不上我们兄弟,不愿意招揽我们,我们该怎么为大哥三哥报仇,难道让他们就这样白白被仇家害死。”
郑芝麟眉头紧皱,沉思许久道:“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兄弟要对大同社有用,如此他们才会重用我们,我们兄弟才有办法为大哥,三哥报仇。”
郑芝凤道:“现在我等舰队没了,部下也散了,只有一艘战船,但大同社他们战船更多更大,也看不上。至于我们兄弟海上作战的经验,大同社学的是西洋战法,这三年来也培养了一些水师人才,也用不上我们。现在我们兄弟即便是投靠大同社,人家也看不上我们了。”
郑芝麟忽然眼睛一亮,说道:“我们现在不是完全没本钱,战船虽然被摧毁,手下也散了,但大哥这几年在东番岛开拓了 9个农庄,有 10万亩土地,几万的人口,大明朝只怕还没注意到他们,如果我们兄弟把这片土地献给大同社,应当会引起他们的重用。”
郑芝凤迟疑道:“东番岛可是我们郑家最后的根基了,就这样献出去大木就什么也没有。”
这个时候郑芝龙的妻子田川氏道:“郑家已经保不住东番岛的土地,还不如用这片田地为一官报仇,”
于是几兄弟再次去找大同社的军官,他们详细说明他们在东番岛有 9个村庄,两三万的百姓,大同社能占据东番岛,就能打通南洋的贸易航道,也可以从海上威胁整个南明朝廷的腹地。
这个消息传上来之后,迅速引起了赵云飞等人的重视。他们找来郑芝凤,详细询问了东番岛的情况,并且让参谋在郑芝凤兄弟的指引下自己建立了一个简单的东番岛沙盘。沙盘上,东番岛的地形地貌清晰可见,参谋们认真地标注着各个村庄和重要地点。东番岛在福建行省对面,占据此地,就相当于在大明腹地钉下一个钉子,让他们进退不得。
而后赵云飞召集刘亚雄,陈诚两人说明了这个新的情况。两人看了东番岛的位置,又结合这段时间江南传来的情报,知道侯恂在吞并郑芝龙的部下,组建福建水师,市舶司,皇商,想要依托南洋贸易解决大明的财政问题,而这不是大同社希望看到的。
刘亚雄道:“应当马上占领东番岛,不说其战略意义,光截断南明朝廷对南洋的贸易就极其重要,可以重创南明朝廷的实力。”
陈诚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等要一方面上报元首,同时准备好调动战舰,只等元首下达命令,我们马上抢占东番岛。”
赵云飞道:“同意。”
刘亚雄道:“同意。”
第377章 ,实力足够了,该驱逐洋人了
大同十一年(公元 1635年)二月二十日,河南行省,考兰县。
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中,飘着朵朵如棉絮般的白云,冬日的寒气尚未完全消散,清晨的空气依旧带着丝丝阴冷,唯有那暖烘烘的太阳洒下光芒,照在人身上,才让人感到些许惬意。
在这晴朗的天空之下,中原大地呈现出一片繁忙的农耕景象。百姓们牵着耕牛,扛着犁头,陆陆续续走向自家的田地。全家老小都集中在田地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年轻力壮的男子们手持缰绳,吆喝着耕牛,熟练地驾驭着犁头,在田地里来回翻耕,坚实的土地在他们的努力下被翻开,露出湿润的土壤。
而跟在后面的妇孺孩童们,则手持耙子,仔细地将大块的土壤打碎,让土地变得更加松软,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好准备。
这两年,旱灾、蝗灾不断肆虐着中原大地,然而在大同社的组织和领导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扛过了一场又一场的灾害。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每户人家都分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到手的粮食也逐渐增多。
每年夏收和秋收时节,抗旱会都会组织农具下乡、布匹下乡的活动。两三年的时间里,农户们用了半辈子的旧犁、镰刀、锄头,都被换成了崭新的农具。这些新农具不仅更加锋利耐用,而且使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现在,年轻的小伙子们磨镰刀时,再也不会被父辈们责骂了。
过年的时候,家里那些缝缝补补穿了十几年的旧衣服,终于可以换成一身没有补丁的新衣。
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在村子里跑来跑去,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村庄。农户们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村落不远处的围墙和墙壁上,醒目地写着一些宣传标语。“勤洗手,喝开水,不生病”,还有“蝗神不可靠,灭蝗靠大家”等等标语。
而在村外的黄河大堤旁,朱之极带着徐晨来到一块滩涂地上。他手持铁锹,用力地插入土中,挖出一锹带着沙石的土,然后将土块打碎。
他指着一些乳白色的颗粒地对徐晨说道:“元首您看,今年滩涂地的蝗虫卵数量明显减少,只有去年的一成多。这说明我们的灭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徐晨皱着眉头,仔细地观察着那些蝗虫卵,心中却并不轻松。虽然蝗虫卵的数量减少了,但只要天气条件适宜,蝗虫依然有可能大规模爆发。
他忧虑地说道:“现在也为数不少,等天气热起来,中原各地不是又要爆发蝗灾。”
朱之极苦笑道:“元首,想要彻底平定蝗灾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今年中原没有干旱,这些虫卵大半存活不下,即便爆发蝗灾也是小规模的,很容易解决。
但如果天气继续这样干旱下去,关中、山西、中原,到处都是适合蝗虫产卵的栖息地,今年各地应该会爆发小规模的蝗灾。不过,只要我们处理得当,不会再像前两年那样造成巨大的损失。”
徐晨的内心充满了苦涩。小冰河时期的气候异常,旱灾频繁发生,想要中原不爆发旱灾极难。
历史上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之所以能够多次死灰复燃,就是因为中原地区旱灾连绵不绝,导致大量流民产生,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加入起义军。
看来还是要想办法加快中原的移民,把旱灾严重地区村落的农户迁移到辽东去。
去年,辽东迁移了上万户人口,沿着水源最丰沛的辽河两边建立了几十个村落。这些移民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始恢复辽东的农业生产。他们开垦荒地、种植庄稼,逐渐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孙可望向元首府提出请求,希望加大对辽东迁移人口的数量,并且提出以军屯加快辽东开发进度的想法。
徐晨经过深思熟虑后,同意了孙可望的建议,增了两个屯垦师的编制,现在在中原各地招兵,准备将他们迁移到辽东去。
徐晨坚定地对朱之极说道:“你们治蝗总督府继续主抓灭蝗,上苍想要让这些蝗虫活下来,但我们不允许。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控制住蝗灾的爆发,保护好百姓的庄稼和生活。”
朱之极郑重地行了一个礼,说道:“元首放心,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完成灭蝗任务。”
“元首,有紧急情报需要您去处理。”一名侍从匆匆跑来道。
徐晨马上赶往黄河工地的元首大帐。
大帐内,洪承畴早已等候多时。看到徐晨进来,他急忙上前汇报道:“元首,南明发生巨大的变动。一个月前,南明首辅侯恂带领三万士兵突袭了泉州的郑芝龙部。
侯恂老谋深算,事先在郑芝龙内部安插了内应。这些内应在关键时刻倒戈,使得郑芝龙部军心大乱。南明朝廷凭借着精准的部署和内应的帮助,成功剿灭了郑芝龙。
郑芝龙的部下被侯恂吞并,他还接管了郑芝龙那庞大的船队。如今,侯恂将这些船队吸纳为皇商,并且在泉州建立了市舶司,妄图复刻郑芝龙一年从南洋赚取上千万两白银的财路。
现在郑芝龙的四弟郑芝凤带着郑芝龙的家人前来投靠我们大同社。”
徐晨微微皱眉,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侯恂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果断,南明朝廷有这么高的执行力吗?”
这些人以往干啥啥不成,内斗却是第一名,但深入一想,侯恂和郑芝龙之间的争斗也可以算是内斗,似乎又有点说得通,毕竟这是他们擅长的领域。
洪承畴道:“元首,您忘了,侯恂和祖大寿两人可是被我们大同社通缉,南明若保不住他们,他们必死无疑。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自然会爆发出极高的执行力。”
在洪承畴看来,郑芝龙不过是个幸运的盗匪,只是趁着朝廷没有重视海域的时机发展起来。而侯恂是官场老狐狸,祖大寿是身经百战的老将,郑芝龙斗不过他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洪承畴顿了顿,继续说道:“郑芝凤他们为了求得我大同社的庇佑,愿意献出郑家在东番岛的势力。郑芝龙这几年在东番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移民了三万百姓到那里。这些百姓在岛上开垦了近10万亩的田地,建立了多个村落和据点。
东番岛正面福建行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可以遏制南洋的海路。我军若能占据这个岛屿,不仅可以打断南明朝廷与南洋之间的财富往来,从而扩充自身武备,还可以对南明腹地形成威胁。所以赵云飞、刘亚雄、陈诚三位将军请求元首同意海军南下攻占东番岛。”
徐晨点头道:“我大同社海军已经成立了4年,经过这4年的训练和发展,是时候检验他们战斗力了。同意赵云飞他们的请求,占据东番岛。”
稍作停顿后,徐晨又说道:“派人与荷兰总督与西班牙总督谈判,给点钱打发他们,让他们让出东番岛。当然,如果他们不识抬举,直接派军队驱逐他们。”
徐晨是整个大同社最关注东番岛情况的人。此时的东番岛,就像是一个被各方势力觊觎的宝藏之地,群魔乱舞。先是荷兰人在南部建立了殖民地,修筑了坚固的堡垒和港口,将那里作为他们在东方的贸易中转站和军事据点。
西班牙人为了与荷兰人竞争,也在北部建立了一个殖民地,同样加强了防御工事。
而郑芝龙开拓的地区虽然在南部,但靠近福建这一侧。前两年,郑芝龙把荷兰人打得大败,使得荷兰人暂时不敢窥视他的领地,所以这个小小的海岛上,挤入了三方的势力。
这座岛屿在大同社的其他人看来,或许只是个蛮荒之地,只有一定的战略价值,但在徐晨心里,这是必然要收复的领地。
前几年,大同社要战舰没有战舰,要海军没有成熟的海军,甚至连懂得打海战的将领也寥寥无几,只能无奈放弃对东番岛的争夺。但现在,海军已成规模,自然要把这些殖民者驱逐出去。
洪承畴听了徐晨的话,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思。过了一会儿,他拱手说道:“元首,西班牙人、荷兰人占据东番岛,窥视中原,不怀好意,驱逐他们确实是应有之义。
但海军大部分是由这些夷人训练的,虽然现在我大同社的海军已经成型,战舰的数量也已经远远超过了西班牙人与荷兰人,但二者毕竟有着丰富的海战经验。贸然与他们开战,即便是胜利,也有可能对我军造成重大伤亡,容易影响南征计划。
属下以为,我大同社应先占据郑芝龙的领地,再派遣大军驻扎于此。两国夷人看到我大同社的精锐部队,想来会同意完成这笔交易。”
洪承畴在元首大帐这两年,最奇怪的一件事情,就是元首极其关心几千里外的东番岛。他按照徐晨的要求,收集了不少关于东番岛的情报,并且仔细整理观看。
他原本以为元首如此重视的敌人会有多强大,结果发现西班牙人在东番岛只驻扎了两三百士兵,荷兰人多一点,但也没超过500,这在大同社就是一个营级的规模。比起这些士兵,他反而更担忧两国的舰队实力。荷兰人6艘战舰就能压着郑芝龙上百艘战舰打的情景,不可小看。而大同社有大量的这些夷人教官,他担心在海上和这些人起冲突,大同社海军会吃亏。
徐晨听了洪承畴的分析,低头沉思片刻道:“可以,把你的意见告诉赵云飞等人。”
反正他已经等了4年了,也不在意多等一段时间。
大同十一年(公元 1635年)二月二十三日,淮安府,海州。
湛蓝的天空下,洁白的云朵如棉絮般飘浮,海风轻拂,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码头。大同军海军基地一片忙碌景象。
赵云飞、刘亚雄、陈诚三人站在指挥台上神情坚毅。他们刚刚接到了元首府允许出战的命令,这命令犹如冲锋的号角,让他们热血沸腾。
三人迅速开始指挥着士兵们做最后的准备工作。水手们熟练地解开缆绳,扬起风帆,12艘千吨级的主力战舰犹如海上巨兽,缓缓驶离了海州港口。
这些战舰高大威武,几十艘稍微小一点的战舰如忠诚的卫士,整齐地护卫在两侧,它们划破湛蓝的海面,激起白色的浪花,浩浩荡荡地向南方前进,目标直指东番岛。
东番岛,南溪庄。
这时本应是一片生机勃勃的耕作景象,但此时却显得格外冷清,农户们无心打理田地,原本整齐的田地里满是杂草,一片荒芜。
郑芝龙早年从中原移民六千户到东番岛,并且推行了“三金一牛”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百姓前来开垦。以种植粮食和甘蔗为主,当地还发展出了制糖产业,成为了郑芝龙主要的财政收入之一。
然而现在所有人都惶恐不安,郑将军背叛朝廷,被朝廷剿灭,这消息在南溪庄炸开了锅,他们忽然成了叛逆。东番岛也失去了郑芝龙这个靠山,他们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甚至还有可能被朝廷绞杀。
九庄的管事郑彩、郑联两兄弟召集村里的青壮,打开了武库。把这些武器分发给青壮们,试图编练出一支上千人的军队来抵抗朝廷。
但这些农户们都没有太大的战斗意志,他们虽然在这片土地上劳作,但土地却是郑家的私产,谁也不想为郑家卖命。
训练场上,青壮们稀稀拉拉地站着,有气无力地挥舞着长枪,动作毫无章法。
郑联看着这些缺乏斗志的青壮,无奈地叹了口气,走到郑彩身边说道:“大兄被朝廷暗害了,我们现在成了无根之人。这些农户就算训练,也难有战斗力。现在朝廷只是还没关注到我们,等朝廷水师来了,我们两兄弟只怕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魂穿刘关张,诸侯们被整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