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合成旅 第356节
身体素质好了,训练强度能更大,练成绩立马大跃进。
在钢七营整体训练成绩大涨期间,陈军一行冠军队的个人的相关工作,也开始一步步循序渐进展开。
成才、许三多、伍六一和巴特尔,在回到老连队待了半个月后,都接到了军校的入学进修通知书。
四人正式开始他们的提干之路。
只要他们是个勤勤恳恳学习,学业有成回来之后,不说现在已经稳定的钢七营,未来的钢七团必然有他们的位置。
剩下的陈军和拓永刚也没闲着,同样有上级安排的工作要完成
作为首支参加世界赛夺冠的队伍,其本身就具备着极大的价值,相当于是一座大型宝库。
在这个现代特战大发展的时代,国内军队最需要这种经验。
所以上级很快下达了文件,要求在全军范围内进行经验分享会,由陈军和拓永刚来负责。
陈军作为分享会的主讲人,拓永刚作为副手从旁协助。
将夺冠队在参赛过程中,所总结学习体会到的经验技巧,以及遇到的困难,还有解决方法等,分享给全军特战部队,以促进特战整体水平的提高。
这项工作的工作量并不艰巨,可要想完成好难度却很高。
经验分享的对象不是普通军人,而是各大军区最顶尖的特战部队,他们本身的起步就已经很高,分享的经验如果不够硬核,那可是会招人笑话的。
为了完成这个极具挑战的任务,同时也能让自己借此机会名扬全军。
陈军带着拓永刚埋头苦干,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写文案,这才把所有的精华汇聚于一堂。
带着这份写出来的精髓讲岸,开启了这一场全军特战部队巡讲。
钢七营相关的训练和工作,陈军只是给出了第二阶段的训练大纲,具体工作全部由高城来负责。
跟陈军在一起待了这么多年,高城对合同作战已经深有领会。
除非是超脱基础训练之外,有着众多不可控因素的演习对抗,还需要陈军这个灵魂人物来领导。
带队训练对他来说,已经毫无难度。
……
陈军这边的工作拉满了,钢七营也进入到了高速发展阶段,战斗力每天都以肉眼可见速度增长。
齐桓和吴哲回到A大队以后,他们俩同样得到了隆重迎接。
大队长铁路亲自率队迎接,同样组织了大队级别的庆功会餐,用以表彰和祝贺两人的夺冠。
在席间铁大队长热情高涨,更是当场宣布了两道新命令。
齐桓本来就是三中队的小队长,现在直接被提拔为三中队的副中队长,整整意义上成了袁朗的“左膀右臂”。
吴哲的安排确实比较尴尬,不过却难不倒经验丰富的铁路。
把吴哲调到大队部担任参谋,同时把齐桓升为副中队长后留下的空位,让吴哲来负责兼职。
如此一来。
主职为大队参谋部的参谋,兼职三中队旗下的小队长职务,完美解决了吴哲身上的问题。
既能够参加战斗,也符合军衔身份。
第304章 两个装甲连杠起来了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
转眼过去两个月。
一九九八年已成过去式,迎来了崭新的一九九九年。
陈军在这新一年的一月份,总算是完成了全军经验分享讲课,重新回到钢七营主持训练工作。
此时距离过年只剩一个多月,常规部队都进入到了休整期。
而正处于强化训练中的钢七营,却依旧处于紧锣密鼓的高强度训练中,不敢耽搁哪怕一分一秒。
一年之期已经过去将近一半,留给钢七营的时间已经不多。
不争分夺秒训练。
怎能通得过一年后的考验。
在过去的这将近半年时间里,高城严格执行陈军的训练大纲,将各项基础训练操练的很扎实。
陈军如今回到钢七营主持工作,基础工作已经不需要他来负责。
陈军需要做的工作就只有一个——
那就是对整个营进行精修,揪出每个连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提升的方向,针对性的进行强化。
这是一项复杂且深入的工作,执行者需要极其丰富的经验。
否则没办法找出各连队问题,把各连队存在的暗疾给修复,精修整个营也就会变成一场空谈。
所以陈军制定了详细方案,深入每个连队进行实地调查。
且在下连队进行针对调查前,陈军为了能够更好的发现各连潜在的问题,让这场精修可以有更好的效果。
专门针对合成部队的特性,加入了全新的合同战术理念——
“侦控打评链路理论!”
这是后世很成熟的战术思想,能有效整合合成部队各兵种的打法,提前拿出来对提升战斗力很有帮助。
侦控打评链路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起来其实并不难。
“侦”就是侦查,获取敌人情报;
“控”就是控场,掌控战场局势,控制战斗的节奏;
“打”就是字面上的战斗。
“评”是战后评估。
俗话说的吸取教训才能进步,战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怎么总结最有效也是需要技巧的。
在这套理论中的评估方式,就是对战斗的过程进行沙盘复盘。
把这四个环节融会贯通,让其成为肌肉记忆般的流程,就能通过不断演练和优化来提升战斗力。
最后的链路理论四个字,指的是四个环节形成闭环,强调协同和持续改进。
简单版本的解答就几十个字,好像谁看一遍都能够学会似的,可实际执行转化的难度很大。
为了钢七营能更好的理解、消化这一套新理论。
陈军不仅特意做了细分方案,还针对这套理论中每个关键的核心,都挑出来进行了详细讲解。
侦控打评链路理论是一种以协同为核心的流程管理方法,特色是通过四个关键环节形成闭环,提升组织效率与作战能力。
其核心内涵有三类十条:
第一类为“理论框架”,以四条核心作为基础支撑。
第一条是“侦查”。
通过结合电子对抗大队和特侦连,发挥出虚拟和实体的各自优势,最终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强调信息收集与情报分析环节,通过多维度数据获取构建决策基础。
合同部队是信息化背景下的产物,注定了信息和数字化将成为主导,有效整合战场侦察与电磁情报获取能力,才能最大化发挥出战斗力。
第二条是“控场”。
体现为对资源与流程的动态掌控,对战场态势感知与指挥体系调控。
举个最形象,最恰当的例子
就是要把合成部队的多个兵种,像控制一个巴掌的五根手指一样,灵活且快速的摆出“剪刀手”、“OK”、“石头”等动作,将部队指挥玩出花来。
能够有更多的组合和搭配,有更强的可操控性,就是合成部队和传统部队之间最大的区别。
传统部队的战术打法单一,合成部队则具备多样化作战能力。
第三条是“打”。
也就是战斗。
围绕的核心其实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怎么在付出最小的代价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消灭敌军。
要想高效地完成这一点,就需要精通大量的战术打法。
且以信息化合成战术为最优!
比如结合前面的情报与控场,精准掌控了敌人的信息与战场局势,发射导弹打掉的指挥中枢,通过电子战干扰敌方通讯,将敌方指挥系统彻底瘫痪,然后再出动突击部队发起突袭。
整个流程执行下来的过程,就是一次完整的战斗。
第四条是“评估”。
通过复盘优化形成持续改进机制,以沙盘推演与实战数据回溯,优化“侦察-打击-评估“响应链路。
还要建立战略绩效系统,对过程、举措、人员组合等进行深度分析。
现在国内一派太平没有战斗,那就把平日的对抗训练,各种大小实战演习,全部纳入评估内。
通过总结训练演习中的问题,不断优化战斗体系,修补存在问题。
第二类是“协同机制”,共归为三条。
首先是流程标准化:
将复杂的任务进行拆解,成为可协同的标准化动作。
将所有的训练流程变成流水线,使各连队像流水线一样高效协同,以最小的时间获得最大收益。
其次是数据驱动战斗:
构建情报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让每一场战斗开始前,都有足够数据铺垫,把敌人了解透澈。
简单形容就是一句话,情报一定要走在战斗前面。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而要想将这种做到最优化,就需要一个覆盖整个部队的指挥系统,也是钢七营目前所欠缺的。
在这个数据化信息化的时代,整个部队综合到一个系统平台上,让指挥变得更加的高效和便捷,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也是必须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