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一写网文的,怎么成文豪了 第90节
顾远想起了阿米尔和哈桑,想起了那个追风筝的午后,以及之后几十年的负罪与寻找。
故事的悲剧性不正在于,当你想履行“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时,那个听你承诺的人,却已经被战争“取消下一次”了吗?
而那个故事正是来源于一本书,书名叫做,《追风筝的人》!
故事的主人公阿米尔不就是用一生去等待弥补“下一次”的救赎机会吗?
“老师,对我而言,这契机还真是求出来的……”顾远喃喃自语。
孔哥疑惑地看着顾远,好端端怎么就愣住了?什么契机?
不会是有灵感了吧?
“这小子,天生就是为文学而生的吧……”他暗自嘀咕。
其实孔哥和顾远能处得这么投缘,正因为他认为顾远是自己的同类。
没错,孔哥自认自己天生就是为语言而生的,毕竟27岁就能精通八国语言。
怎么说也能算是个天才吧。
顾远回过神,真诚地对着哈米德道谢。
“哈米德先生,谢谢您的故事。”
“我是一名写作者,您关于‘取消了下一次’的话,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灵感。”
“我可能会尝试去书写一些关于失落、承诺和寻找‘下一次’可能性的故事。”
“虽然故事会完全不同,但您的话是点燃它的火花。谢谢您。”
孔哥一边翻译一边看着老人手上的琴,在内心乐了:“好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
哈米德听完孔哥的翻译,感受到了一种莫大的慰藉,笑着点了点头。
顾远告辞离去,和孔哥赶回酒店。
他将自己锁在房间内,开始动笔。
台灯下,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半个晚上的时间,他写下了一份详尽的故事大纲与人物内核。
他写下了故事的灵魂,那个“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忠诚与背叛。
以及用一生去追寻的,关于“下一次”的希望与救赎。
顾远勾勒出了两个少年,一个勇敢如赴死的战士,一个懦弱如受惊的羔羊。
他设计了风筝大赛,也写下了随之而来的那条巷子里的悲剧。
他写下了战争如何像一场洪水,将所有人冲散,让故园成为再也回不去的记忆。
最后,他写出了一条路,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第二天清晨,顾远敲开了唐老的房门。
唐老正在收拾行李,望着眼中闪烁着兴奋火光的顾远,他颇感诧异。
“老师,我找到了。”顾远将那叠手稿递给唐老。
唐老接过,戴上眼镜,一言不发地阅读。
房间里只剩下纸页翻动的声音。
第111章 来到真实的世界
十分钟后,他放下稿纸,抬起头,目光深邃地看向顾远。
“小远,你让我很惊讶。”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更有凝重。
“这份构思的成熟度,远超你的年龄,它很残酷,也很温柔。”
“但是……”
唐老顿了顿,指尖轻轻点了几下手稿上的“阿国”三个字。
“这个故事,需要土壤。”
“你需要去亲身感受战争带给平民的残酷,看到那些在命运面前毫无抵抗力的灾民。”
“闭门造车,造不出有血有肉的灵魂。”
“但这就是最艰难的一点,这不像云边镇那般,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明白,老师。”顾远深吸一口气,说出了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所以我需要一次实地考察,但目的地,不是阿国。”
他走到唐老身边,用手机调出地图。
“老师,阿国局势不稳,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我的目标不是亲历战火,而是理解经历战火的人。”
他滑到了阿国西部的邻国:
“伊国,特别是马什哈德。”
“那里收容了数十万阿国难民,是除了巴国之外最大的难民群。”
“那里就是一个活着的,关于阿国战争与流亡的记忆库。”
“在那里,我能找到无数个‘哈米德’。”
“我可以安全地聆听他们的故事,他们对于阿国的回忆与见解,以及对于战争的痛恨与悲惨无力。”
“这些真实的细节,将是我构建小说时,最坚不可摧的基石。”
唐老静静地听着,眼中的凝重逐渐化为激赏。
他看着眼前的顾远,少年展现出来的不是一时冲动,恰恰相反,他展现出了与年龄不符的冷静执行力。
再兼具脑海中的澎湃灵感,这一刻,唐老真正看到了一个未来文学巨匠的影子。
“好!好一个活着的记忆库!”
唐老拍了拍手掌,脸上露出了真正舒心的笑容:“小远,你考虑得非常周全。”
“这将不再是单纯的采风,而是一次带有明确学术和创作目的的调查。”
他当即拿起电话,一边拨号一边对顾远说:
“我在德黑兰大学有位老朋友,是研究中东社会学的教授。”
“我请他为你安排,以学术访问和志愿者的身份前往马什哈德的难民营。”
“他会为你配备最可靠的当地向导和翻译,确保你的绝对安全。”
放下电话,唐老看着顾远,语气郑重:
“去吧,去找到你故事的血肉和基石。”
“然后,把你听到的、看到的,都带回来。”
“是,老师!”
顾远鞠了一躬,随后脸上浮现出了灿烂的笑容。
他知道,唐老帮助自己搭建了一架桥梁,至于这桥梁通往何方,就要靠自己来掌握了。
由于顾远尚且是未成年,所以孔哥自愿留下来陪伴兼照顾顾远。
而中国代表团的其他人则乘坐飞机回到华国。
“谢谢你,孔哥。”
顾远真诚地道谢。
“害,这有什么的,当公费旅游了,我还没去过伊国呢。”
孔晨峰,也就是孔哥满不在乎地一笑,拍了拍顾远肩膀。
“再说了,你可是未来的大作家,当然要趁早讨好你啊。”
顾远没再说什么,但却将这份情默默记在心中。
毕竟哪有旅游去难民营旅游的。
顾远和孔晨峰坐在机场等待着航班,而另一边,中国代表团已经抵达国内。
由于之前故渊和顾远搞出来的那一档事,导致这次国际文学交流论坛被大众广泛关注。
其中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在直播镜头中一闪而过的顾远。
周围一群大佬都在面色严肃的思想和话语交锋,唯有他一个人坐在一边拿个本子在那记记记。
还伴随着点头表示附和的动作。
就连和唐老争论的人发表观点,他都是认真的记笔记外加点头。
因此这滑稽的一幕,很快被制作成表情包,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说回代表团,因为此次交流论坛全程备受关注,因此有很多网友以及新闻媒体前往机场登机。
先走出来的唐老为首的七名作家或学者,没有顾远的身影。
在场众人还以为顾远是跑到后面的工作人员团队了,结果直到等到最后,也没有顾远身影。
纷纷接近唐老,七嘴八舌地打听着顾远的去向。
唐老微微一笑,做了个安静的手势。
随后宣布道:“顾远已经前往伊国,为新书进行学术研究。”
记者们显然不满足于此:“请问,顾远新书讲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去伊国?”
唐老脸上依旧是慈和的笑容:“我只能说是和阿国有关,其他无可奉告。”
现场顿时沸腾。
身后随行的工作人员立马上前:“抱歉,唐老以及各位作家一路上舟车劳顿,现在需要休息了。”
半个小时后,相关内容冲上热搜。
#顾远赴伊国难民营采写首部长篇#
“我勒个?我没看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