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346节

“射击条件良好。”

两个狙击手连忙轻声答道。

微瘦青年点点头,又继续道:“好,你们锁定目标,现在听我命令,然后同时开火。”

“预备,三,二,一,开火……”

“砰”听起来只有一声枪响,实际上是两枪,因为两个狙击手几乎是同时扣动了扳机。

三十几丈的距离,百来米左右,对98k来说,真的是非常俱佳的射击距离,何况还配备了狙击镜。

几乎是同时的,完全暴露在枪口的张献忠和孙可望的身体同时一震,然后双双一歪,从马上摔下来。

这突然的一幕,让整个场面似乎都凝固了一瞬,然后才听到各种喊叫声。

“有刺客,保护陛下……”张献忠的亲卫立即从马上跳下来,将摔落马下的张献忠保护起来。

前面的步兵立即一停,在指挥官的命令下,戒备的看着四周。

“啊……”这突然的一幕,自然不是谁都能够承受的,特别是没经过训练的普通百姓,立即有不少人尖叫着要逃离这片恐怖之地。

大西军现在只想好好控制住这一块区域,以防有刺客再杀进来,所以也没办法将那么多乱跑的百姓控制住。

他们没有发现,大部分人是逃离这片区域的,但有两人好像是慌不择路,居然冲到了这边。

两人对视一眼,转过身去,从怀间掏出一物,猛的一拉,然后转身毫不犹豫的丢向了人群。

他们这一扔,自然一下子暴露了,十多个看到他们两人扔东西的大西军顿时七嘴秀、定北王艾能奇三人都是张献忠义子,此刻也都在成都府整军。

听闻消息后陆续赶来,生怕耽搁御医救治,所以三人一直在外面等候,没有进来。

张献忠醒来之后,意识还算清醒,得知孙可望已死后,没有多说什么,立即下令召见李定国几人。

在外面等候的三人连忙涌入,来到张献忠榻前。

张献忠似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声音虚弱的叹息一身,对榻前的三人道:“我张献忠一英雄,却这般丢得性命,天意也。”

“实不该鬼迷了心窍,与鞑子牵扯。”

“唐宁小儿乃不世枭雄,这天下,恐怕迟早是他的。我等起兵,实为痛恨这天下不公,痛恨这昏庸朝廷。”

“但如今,我们早已经把最开始的念想忘掉了,开始争权夺利。李自成也一样,所以他死了。如今,我也要死了。”

“我们没做到的事,唐宁小儿做到了,他能让江南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你们不用想着为我报仇了,你们不是唐宁小儿的对手,此番他只杀我与可望,就是警告。为了天下太平,还是归顺应天府吧。”

“就算你们想为我报仇,也不要再与鞑子牵扯,实为不义。我这一生中,最后悔,就是此事。”

“就算你们想与唐宁争一争这天下,也要先灭了鞑子,切不可再犯李自成一样的错误。”

张献忠断断续续的说了很多,越说精神越好,李定国几人知道,这是回光反照的迹象。

张献忠乃一枭雄,杀人如麻,但从其言语中,没有丝毫提及自己手上沾染的无辜性命,显然没有悔意。

但其却多次提到不该与清廷有所牵扯,更劝诫李定国等人不要再与清廷有所联系,甚至愿意让他们放弃报仇。

可见,其对自己在人生最后关头选择为了利益与清廷暗中媾合,是颇为后悔的。

此前,在李自成被杀之际,清廷有劝他投降,并威胁不投降即讨之。

随后,在新军刚北伐之际,清廷又多番与他有联系,改以重大利益劝其进攻新军。

都被其不屑一顾,因为他八大王有着自己的骄傲和底线,打心里有些看不起鞑子。

但最后,为了利益,他亲自踩过了自己设立的底线,之前不甚在意,临死之际,才幡然醒悟,于是有了这番言语。

一个时辰之后,一代枭雄张献忠就此闭上了双目,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第二九二章 锄奸队

张献忠的突然遇刺身亡,一下子打乱了大西军的计划,东进还未正式开始,便就此停摆。

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一边安排张献忠和孙可望的后事,一边稳定军心。

他们三人都是张献忠的义子,互相之间的权利都差不多,张献忠和孙可望两人身死之后留下来的权利真空,自然需要三人去填补。

还好,三人都不是那种急功近利之人,没有因为权利而撕破脸皮。

作为义父的张献忠,还有作为大哥的孙可望双双身死,排行第二的李定国被推选为大西军的主事人,以便主持大西接下来的事宜。

说来也怪,正史中,张献忠和孙可望也都是被人射死的。

张献忠是在作战中,直接被肃亲王豪格用弓箭射死。

而孙可望则是在投清之后,没了利用价值,在一次打猎中被清廷贵族当成猎物故意射死的。

如今,两人在同一天中,被新军狙击手双双击中,然后殒命,历史的车轮滚滚,终是躲不过宿命。

如果不是他们二人力举东进,准备与清廷和弘光帝穿一条裤子,应天府方面也不会突然下此狠手。

不过,成功狙击掉张献忠和孙可望之后,情报局行动队立即中止了行动,没再对大西政权的其他人员再进行刺杀行动。

之所以如此,唐宁知道李定国几人投清的可能性很小,与清廷合作的可能性也不大。

如果还向这几人下手,那真的是将其他人往清廷和弘光帝那边赶了,这是得不偿失。

毕竟政权之间争斗的输赢,不是通过刺杀就可以做到的。
首节 上一节 346/3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之大汉皇权

下一篇:清末之帝国崛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