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172节

  去年李二大败突厥铁骑,也得到了不少俘虏,从中选择了数千擅骑射者,交由突厥降将执失思力统率。

  这次荆州魏军和豫州东燕军加起来俘虏也有两万多了,李二准备从这其中在挑选出万人的精锐来充实自己的队伍。

  回到长安之后,卸任左都督一职,李二统领的军队也就剩下以都督凉州军事统率的凉州军,又步骑三万余人。

  其余的中军他是不能染指的。

  李源在仔细斟酌了一番之后,同意了他的请求。

  毕竟这也是亲儿子,且这次又立下大功。声名鹊起,要点降兵说不过去。

  正事说完之后,李二跟李源说了说江淮和李四的近况,李源听完忍不住的叹息,“我不见四郎日久矣。”

  随后李二又把老四的家书地上来了。李四在信上除了给老爹问候之外,也提到希望关中这边能给他派些干部过去分担一下压力,江淮地盘越铺越大,自己人盯不过来的窘境。

  李源一听完,心想这孩子真上道啊,他正愁有些职位不够分呢,李家是大族,现在当权。姻亲故旧想要某个差事的太多了。

  朝中一共就这么些位置,你还不能随便乱动,因为涉及道一个专业性。需要照顾的人情又多得很。等着提拔的才俊也是一箩筐。

  这完全可以安排几个得用的去江淮安置一下。

  李二得了李源的首肯之后,开始从降卒之中挑选精锐,新组一军,又从全军之中挑选精锐骑卒补充自己亲领的三千骑军,因为这些骑军都着玄甲,故称“玄甲军”。

  而一听说去江淮,第一个张罗要去的是就是窦广,李家诸子的嫡亲老舅。

  倒不是李源吝啬到不愿意给几个儿子的亲舅舅安排个职位,主要是窦广除了在杨巡造反的时候短暂的领过一阵兵以外,一直就是个富贵闲人。身上的职位都是混俸禄的闲差勋位。

  进了长安以后,窦广是封了少府少卿,基本上也就是闲职。皇帝都是傀儡,少府相当于皇帝的账房先生,能有什么事可做的?还不如去外甥那边散散心。

  于是李源就让以窦广带着姻亲故旧说举荐的三十余人去了江淮听用。

  而江淮这边,除了李元徽亲自坐镇的东关一带还在剑拔弩张,其余各地都在忙着秋收。

  郭风和自从担任淮南太守之后,就按照李元徽的指示蚕食淮北,招募流民屯田。

  近在咫尺的下蔡早就夺下,已经成了江淮在淮北的重要据点,不必多说。还在颍水和涡水之间修建了不少的坞堡,一直到陈郡边缘,都是江淮集团实际控制区域。

  郭风和出耕牛和种子,谯郡方面出人,两边合力在淮北地区搞起了屯田。

  到了要秋收的时候,为了防止盗贼、流寇抢夺,李元徽还让常雁衡带着轻骑在淮北负责保护秋收。

  而他本人就在东关,跟魏军耗着。

  双方加起来超过十万人,其中魏军全都堆在濡须水以东,大江以北的,在江北约有六万人。

  江淮方面则集中驻守两座关城和濡须山、七宝山周围,凭险而立。

  而在粮食运输上,双方都算是得天独厚。

  一个背靠长江,一个坐断濡须水,全都可以凭借水路转运粮食,减少了大规模的消耗和人丁劳役。

  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战争拼的不光是前线的部队的作战,还有后面的物资转运,同样需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

  同样,这个时代的农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所以如果因为作战而误了农时,就会让很多人失去赖以维持生活的土地收入,造成恶性循环。

  而水路运输就大大较少了沿途的消耗,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同时也不用在征发大量的劳役,以避免错过播种和收割的时机。

  这样一来,农业上也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粮食减产。从而进入到恶性循环之中。

  双方都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并且水路运粮还都是双方同有的优势。

  这时候,完全就是比拼耐心和家底的时刻了。

  李元徽在等吕钦在鄱阳湖内水师大治,沿江而下。但这个时间,少说也得一年二载的。

  至于曹元静等的,就有点虚无缥缈了。

  因为那四个字叫“天下有变”。

  天下其实早就有变了,但这能不能等到对你有利的变化,这就得听天由命了。

  该你成事的时候,老天都帮伱。可要是你走背字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

  这个冬天,来的很早。

第261章 气不可泄,失不再来

  不管是兵家还是其他什么学派,似乎很认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但仅仅是对于一场战役而言,有时候天时就能决定胜负。

  这年的冬天,来的很早。

  以至于十月就开始飘雪了。

  气温骤降的连烤着炭火的李元徽都开始抱怨天气寒冷,就更不用说普通士卒。

  好在这个时候棉花早已经普及推广了,制作棉衣御寒这种事不用后来人操心。

  但只有棉衣是不行的,还得有炭火取暖。

  合肥方面,留守负责后勤运转的新任长史李百室连夜组织了船队运送御寒的衣物,并发动士卒和百姓砍伐木柴。

  等于是刚忙活完了秋收,就立即张罗起来。

  江东方面,留守的司空张方平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往大江对岸运送御寒衣物和取暖的物资。

  但大雪和严寒带来的影响,还是超过了众人的预期。气温骤降让许多士卒染上了风寒,就算没染上风寒,但整日在营帐之中瑟瑟发抖,军队也谈不上什么战斗力了。

  主场作战的西燕军还好,毕竟后勤补给线比较短,合肥距离濡须水路一天能发好几趟船。

  江东方面虽然御寒衣物早就准备了,但炭火什么的就比较费时费力了。

  而且对岸的芜湖也没有太多库存,需要吴郡、会稽等地进行筹措。

  这样一来就需要时间了。

  但骤降的气温可是没给魏军太多时间进行补充。

  燕军方面虽然同样处在严寒之中,但比起魏军处境好得多。最起码关城内的士卒是有屋舍居住,也有取暖措施。

  而关城后面的大军各营,因为紧挨着濡须上和七宝山,不缺柴火。

  但魏军是不能因为目前的形势,附近够得着的地方木头早就砍伐了,用于安置防御工事。

  不远处山上倒是又林子,但那是燕军的控制区域,且燕军在山上,居高临下,魏军一旦出营伐木必定会被燕军趁机突袭,所以魏军的只能收集下枯草杂木燃烧取暖。

  但六万人的营地,几天下来,周围已经没什么可燃的了。

  所以,在减员上,魏军是也是更为严重的一方。

  其实对江东政权来说,冬季本就是最不适合用兵的季节。现在又气温骤降,这雪下的很是让人头疼。

  “昨日我营里有数十个得了风寒的,今天听说又好几百了,这鬼天气,往年也没这么冷,偏偏今年,这北风吹起来跟小刀刮脸似的”

  营帐内,一群魏军将领围着炭火盆烤着火,一个中年汉子披着大袄侃侃而谈。

  这汉子身高八尺有余,体型彪悍,说话声音洪亮,有气势。正是东魏的征北大将军、水师大都督苗先云,他是曹元静的结义兄弟,两人早些年就一起贩私盐,情意深重。

  还是太子曹炎的岳父。

  起事之后,履历战功,整个东魏除了曹元静之外,他是军中第一人。

  听着老兄弟的话,曹元静眉头有些皱的厉害,“你们营里也都差不多把?”

  众将闻言全都不做声,只有兄弟楚王曹成接话道:“这情况兄长你都知道,咱们要说啥兄长你也肯定明白,这仗没法打了,再打下去儿郎们都得冻死在这江北,到时候燕军直接出来给咱们收尸就完事了。”

  左将军陆恭仁规劝道:“陛下,楚王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士卒皆不耐寒,目前棉衣都没能准备齐全,昨夜已经有人冻毙雪中了,长此以往,军心必溃。”

  要让他退兵,他也是真的不甘心。

  但眼下的情况,好像容不得他选择。

  这种突如其来的气温骤降,不是人力所能抗御的,这是天时。

  半晌之后,曹元静才道:“那就罢兵吧。不过我军与燕军对峙日久,要防着他们乘势追击,楚王和陆将军、朱将军伱们一起商议一个退兵的细则。不可操之过急.老苗,陪我走走。”

  众将闻言都起身恭立,苗先云则最后一个站起来,跟着曹元静后面出了营帐。

  两人一前一后的除了营帐,时候并排在营里走着,身后跟着几个护卫。

  踩在半化还没完全化的冰雪上,营地里很是泥泞。

  一路走到望台上。

  这座望台完全用土夯实堆起来的,有两丈多高,能眺望到不远处的濡须坞和东西两座关城。

  “老苗啊,咱们这辈子可能都打不过淮河了。”

  曹元静突然有些丧气。

  原本自认为已经做了长足的准备,要跟李元徽这年人在濡须一带跟他耗下去。

  拼资源、拼消耗、拼耐心,另外在拼一下运气。

  但很显然,运气不在他这里,这场气温骤降对被人可能就是觉得冷了一些。

  但曹元静觉得就是刺骨的寒。

  苗先元听到这种丧气和之后,却没有任何的安慰和劝谏,而是笑着道:“那咱们就不打淮河了,能把江东守住,也挺好,大哥,你看你当了皇帝这才几年,白头发都比过去多了好多了,还不如在建邺享享福。非得跑这受冻.”

  曹元静听了这话之后也笑了笑,好像也认真思考了一下,然后道摇了摇头:“不行啊,张先生说过,守江必守淮,不把淮南拿下来,江东就守不住,啥时候北面想打咱们就打咱们,李元徽这小子指不准啥时候就打到建邺去了,我都没在他手里讨过便宜,曹炎和曹戎他们兄弟就更不用说了,你说咱们贩私盐的时候,天天也不用想这么多啊,也就是天天跟着官军兜圈子,现在不行了啊。”

  苗先云道:“反正大哥你咋说,那就咋办,咱是没啥意见,这次要不是下面的儿郎实在扛不住冷了,都找咱抱怨,咱也不乐意在人群里说这些”

  曹元静道:“你我的情谊,还说这些做什么?”

  苗先云又道:“大哥,还有一句话我不得不说啊,有些事咱不行就缓一缓呢?北伐复国,一统天下那是你的志向,但眼下姓李这小子在淮南却是不好对付,若是等北面彻底打乱了,咱们在北伐,是不是就容易了?”

  曹元静听这这番话,并未出言。他知道,苗先云这个老兄弟这番话,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意思,代表了很多跟他一起起事,拼杀多年的老兄弟们。

  而且这个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眼下虽然是天下纷争,群雄逐鹿。但北方几个强大的势力却保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并没有乱到只要北上就能势如劈竹,传檄而定的程度。

  换句话说,这届的群雄,一个比一个能忍,一个比一个能熬。

  都不想当出头的鸟。丝毫没有一言不合、抄刀就磕的草莽之风。

  关中的李源、并州的拓跋,冀州的赵翊,青州的翟让,一个个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

  这就让被地形限制的曹元静有些头疼。北面没打起来,江淮这个四战之地的稳得很。

首节 上一节 172/2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