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季汉大司马

季汉大司马 第322节

  见术士说得还算靠谱,曹操留了术士一命。听取术士的建议,使用艾草驱邪。故而在术士的布置下,凡入宫殿者,必须用艾条清扫宫外邪气。

  “拜见太子!”

  孙权趋步入殿,向曹丕施礼。

  曹丕指了指身前的座位,说道:“仲谋且入座吧!”

  “多谢太子!”

  曹丕为孙权倒了勺酒,问道:“仲谋,今时城中疫情如何?”

  孙权摇了摇头,说道:“权出府入宫之间,乘坐观街巷,几乎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亦有灭门绝户之不幸者。”

  疟疾进入邺城,犹如脱缰的野马,四处肆虐,桀骜不驯。尤其是曹操无力管控,选择集体免疫后,疟疾通过蚊虫的传播,直接飞入寻常百姓家,导致大量百姓患上疟疾。

  五口之家,或有一人去世,或有两三人去世,最悲惨的则是五人皆亡。既有灭门,怎么会没灭族惨案。

  邺城张氏是为小姓,族有三十余口人。三个月内,三十几口人陆陆续续几乎全死绝了。张氏的家产无人敢领,最终被曹魏官府充公。

  “阴阳错位,疠气流行。今年疾疫,亲故多亡,徐、陈、应、刘,一时俱逝。”曹丕长声而叹,说道:“仲谋为丕羽翼,当多保重自身尔!”

  孙权放下酒樽,说道:“据权所探,亡者之中多是荆室蓬户之民,缺衣少食之下,难御疟病;鼎食之家多有重貂肉食,疟病难伤。虽不知为何这般,但太子与权或可稍微心安一二。”

  孙权的分析纯粹是瞎猫遇见死耗子,得疟疾者,之所以少有富人,不是因为他们穿得多吃的好。而是富人卫生条件比穷人百姓好,他们家中有蚊帐、驱虫用具,故而少有被蚊虫叮咬,因此患上疟疾的概率低。

  普通百姓则是家境贫寒,卫生条件不如富人,多有蚊虫滋生。蚊帐这种避蚊工具,百姓自然是没有,故而多被蚊虫叮咬下,普通百姓患上疟病的风险高。

  曹丕兴致不高,叹息说道:“若真是这般,应、刘二才非荆室之民,怎会患疾而逝乎?”

  伤感之下,曹丕喝着酒樽,说道:“天不佑高才,是为悲矣!”

  见曹丕神情颓废,孙权微微皱眉,说道:“太子,今斯人已逝,不可久念。太子为魏国嗣君,当以大事为重。否则大王见之,必会因此而不悦。”

  说着,孙权提醒道:“韩护军得患疟病,大王痛惜不已。唯恐心情不悦之下,迁怒他人。”

  “什么?”

  曹丕精神抖擞,震惊说道:“可是韩君元嗣得患疟病?”

  韩君元嗣即曹操所器重的中护军韩浩,疟疾肆虐的背景下,韩浩甚是倒霉,被携带疟疾病毒的蚊子咬伤,潜伏半个月,开始打摆子。

  韩浩是继司马朗之后,曹魏中第二个被疟疾感染上的高官。曹操得知后,仅剩伤感可言了。

  不难想象,南汉如果没有霍峻在疟疾大面积爆发前,建议让刘备撤军,让全军进行自我隔离。继而根据疟疾的传播途径,遏制疟疾病毒的传播。

  而是如同曹操那般,继续北伐作战,或是率军撤回武汉。武汉当下的情况与邺城相比,肯定好不了多少,那些武汉文武估摸也会陆续而亡。

  疟疾之害,远胜战场搏杀之残酷。韩浩从征讨董卓时从戎,跟随曹操征战二、三十年,不曾战死沙场,今却亡于疟疾之手,则是让人嘘唏不已。

  孙权点了点头,说道:“韩君确诊疟病,其年岁渐长,或不日而亡。”

  曹丕再次长叹了口气,很是伤感。

  孙权见其想继续勺酒,伸手按住曹丕之手,说道:“太子当下非悲伤之时,大王仅是王爵,而非魏皇。太子既领重任,当为大王而思也!”

  曹丕面露惊奇,疑问道:“仲谋是言大王有称帝之心?”

  孙权摇了摇头,说道:“大王是否有称帝之意,权难以揣测。但权敢问太子,大王已至魏王,可全身而退否?”

  “这?”

  曹丕放下酒樽,说道:“仲谋可是欲劝父王称帝?”

  孙权再次摇头,说道:“权以为大王应有称帝之念,然却心存顾虑,于称帝之间犹豫不决。太子为国之嗣君,应为大王排忧解难,谋划此事,助大王一臂之力!”

  “一臂之力?”

  曹丕捋须深思,说道:“仲谋所言不无道理,父亲已位极人臣之盛,今下若不称帝,何以平治天下,安抚中原人心。”

  顿了顿,曹丕问道:“仲谋既有此言,不知可有计策教我?”

  孙权凑到曹丕耳畔,低声细语,说道:“太子如能这般……大事或可成也!”

  “恩?”

  曹丕瞪大眼睛,说道:“此事能成?”

  “岂能不成?”

  孙权笑道:“大王非是不愿,而是深思称帝是否可行?”

  “若能探得大王心意,此事则能成也!”

  曹丕沉吟少许,问道:“谁可探得父王心意,且不受父亲猜忌?”

  “贾大夫!”

  孙权压低声音,说道:“贾大夫是为大王心腹,昔立太子之时,多幸贾大夫出言帮助太子。贾大夫为人沉稳,深得大王信任,太子若能说的贾大夫出面,则此事或可成也!”

  “可!”

  曹丕微微颔首,说道:“近月疟疾大盛之时,不便与贾大夫交谈。待疟疾退去,我则亲自拜访贾大夫。”

  “太子英明!”

  孙权向曹丕拱手而拜,说道:“大王若是继位,以太子谋划之功,必能继江山大统。”

  曹丕扶起孙权,笑道:“仲谋为某出谋划策之功,我莫不敢忘。”

  “不敢,能为太子驱使,实乃权之幸事!”孙权应道。

  “哈哈!”

  “喝酒!”

第410章 大兴江淮

  建安二十二年,九月。时间荏苒,转瞬即逝。

  刘备率军回国不久,约过了月余。在霍峻督治下,疟疾已在江北消散。

  六千八百多名身患疟疾军士,各营丧生六千六百余众,加上北伐折损的兵将,及那鲁肃、习祯二人。疟疾大疫导致的损失,堪比一次大败。

  其间并非没有康复者,在黄花篙与各医师的竭力抢救下,侥幸得生者不过百来号人。然纵是治愈,疟疾也会时常发作,长期伴随着他们,已是不便行军打仗。

  这近两百来号人,在霍峻的批复下,直接从军队退役,恢复民籍,迁家小至江北,转为初复乡亭上的官吏,减免赋税五年。

  以退伍兵下基层,则是霍峻在光复江淮以来长期的执政措施。

  江淮凋敝,少有百姓居住,常年战乱之下,缺少地方体系。故而不论是北迁的江左百姓,亦或是南迁的徐淮百姓,为了更好的掌控他们,将其安置于当地,让受伤将士下基层,则是顺理成章之事。

  今下北伐,虽战果不丰,但也实打实南迁了三千户百姓,俘虏朱光与孙观帐下将士,合有近万人。尤其是淮阴,城中百姓男女有万余之众。一番统计下来,此次北伐掠民多达三万多人。

  三万余人多也不多,少也不少,恰好一个小郡的人口。

  在霍峻请示下,刘备批复了实设临淮郡的建议,以淮阴、钟离、盱台、高山、东成五县为临淮郡,治淮阴。由昭武将军高翔,出任临淮太守。

  今时江淮地区,已有庐江、九江、广陵、临淮四郡。

  徐盛迁征虏将军,遥领谯郡太守,暂治钟离;之前任下邳太守的昌豨则是遥领为豫州刺史,仍在江北的江都屯兵治农。

  霍峻官职不变,为了更好节制昌豨,则在江淮都督的基础上,兼领徐豫二州军事。

  庞统将文书递上去,说道:“今被俘虏曹军士卒多有六七千人之众,据都督先前之令,统已命人将其安置于高山、东成、历阳、堂邑四县。然被俘军士家眷皆在北地,多是单身之人,非是长久之计。”

  霍峻浏览文书上的内容,说道:“士元所忧有理,江淮寡有人烟,欲留北人之心,非分田定居可安齐心,思乡之下,恐多有北卒逃亡。”

  庞统沉吟少许,说道:“统以为可行连坐之法,以二男为一户,五、十户为伍什,凡是有逃者,当连坐余者。且派人向南募适龄之女子,以婚配北人,恩威并下,可渐收其心尔!”

  “不可!”

  霍峻摇了摇头,说道:“以恩待北人,何以待南人?”

  “都督不是欲留北人于江淮,以充实江淮之凋敝?今不婚之,令其成家,恐多生离散之心。”庞统疑惑道。

  按照古代的战争规则,被俘的士卒常会沦落为奴隶,被己方君主分配于属下将士。将士在外作战,奴隶在内耕作,保证农时不误。

  然霍峻坐镇江淮以来,则是不愿采取这种制度,而是希望将俘虏军士就地编户齐民,以来充实江淮稀少的人口。故而在征求过刘备的建议后,霍峻将六、七千魏卒留在江淮。

  霍峻将文书放在案几上,说道:“何不效曹操帐下屯户待之?”

  “曹操起兵中原,时粮少紧缺,聚民为屯,五五分成。虽乡民恶其政,或有逃亡者,然此法或有可取之处。今将北人军士转为屯户,聚营劳作,五五而分,可让江淮充裕尔!”

  说着,霍峻从榻上起身,说道:“江淮与各州郡不同,其之所急,唯农与战。农事昌达则江淮富庶,江淮富则兵强。兵强则可胜敌,故农者为江淮之本,于兵戈之前。”

  “今下我欲于江淮大兴农事,广开农田,积蓄粮草。时江淮富强之时,则无畏北之中原。”

  治理江淮可是与寻常内地州郡不同,寻常内地州郡对于粮草的急需不大,且无外患,可以缓缓治理。

  江淮则是不同,今时南汉与北魏隔淮水对峙,淮水以北就是青、徐、兖、豫四州,淮南以南唯江淮与扬州。南北对比之下,从户籍与军力对比来看,实力相差悬殊。

  故而治江淮要下猛药,将杂七杂八的事务舍去。在江淮的事务中,唯有且仅有兵与农,像庞统这般以内地州郡模式治理,成效当是太慢了。

  “都督之意是?”庞统问道。

  霍峻思虑少许,说道:“我欲使人巡视江淮,择水陆之所,广田蓄谷,以为北伐之资。所俘北卒尽为屯田之用,又募军中老弱,合为屯田兵吏。”

  “士元初至江淮,不识地理。今巡视江淮之任,我交予他人。及屯田方略出,则劳士元经略江淮。然否?”

  “诺!”

  庞统犹豫几许,说道:“纵令北卒耕作屯田,但不收其心,安能使其尽力劳作?娶妻生子,得有家资,此人之根本。”

  “以统之见,不如与北卒约,言每岁耕作勤者,粮可多留一成,许以婚配。凡生子者,赐田亩以为家业。时婚配之女,可取江南各郡贫穷孤寡者婚之。”

  “水丰常收,计除众费,数载算之。江淮兵马,无需多久,当可自给自足。兴兵伐贼,进据贼寇,粮草不被所限。”

  霍峻微微颔首,笑道:“江淮大兴之任,当在士元之上。”

  “统当竭力为之!”庞统答道。

  “善!”

  望着庞统告退的背影,霍峻笑了笑,继而想起鲁肃,又长叹口气。

  庞统与鲁肃的风格不同,鲁肃独自领兵许久,且有在交州单独治政的经验,加之是江淮人士。出任江淮副都督,辅佐霍峻并不困难。甚至一开始,霍峻便把经略淮东的任务便交予鲁肃。

  反观庞统,之前多在内郡出任官职,后担任尚书令,寡有领兵作战,多是参与军略谋划。今下仓促出任江淮副都督,需要熟悉的事务可太多了。

  霍峻准备让庞统从最为熟悉的政务下手,继而通过屯田兵的组建,渐渐让他熟悉军事活动。

  霍峻看向蒋济,问道:“子通心能平否?”

  坐在下侧的蒋济捋着胡须,笑道:“江淮四郡之中,唯九江最重。济出镇九江太守,为何不能足?”

  按江淮行政区域划分,四郡之中除广陵外,临淮、九江、庐江各有重要军事据点需要固守。

首节 上一节 322/4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世子凶猛:这个小娘子,我抢定了

下一篇:大明,从空印案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