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季汉大司马

季汉大司马 第249节

  霍峻望着下山的狭窄山道,膝盖不由发软,只得咬着牙,拄着木棍下山。

  沿着山道缓缓而下,不知过了多久,得见坐落河谷间的宣汉县(达州市)城池。

  初至山脚,陈到、张鲁领着左右数十名护从出迎。

  “见过霍督!”陈到、张鲁行礼道。

  说话间,张鲁让手下抬过竹轿,便要请霍峻上轿。

  “山道崎岖,霍督初至巴地,或多有劳累,可让乘竹轿歇息。”

  霍峻挥了挥手,拒绝道:“某身体健壮,何需竹轿?”

  “可有将我之姓名透露出去?”

  张鲁摇头说道:“自入巴中以来,鲁向賨人首领言,乃甘将军募兵,非是霍督用兵。”

  “善!”

  “今后于军中禁呼某为霍督,当以将军称之。”

  霍峻拄着木棍,问道:“张天师入巴中多日,不知巴中賨人可有率兵来援?”

  张鲁与霍峻同行,说道:“我入巴中以来,从将军之语,书信与杜濩、朴胡等賨人七侯,令其发帐下精锐賨兵诣汉宣。时众人呼应,各发部中精壮賨兵数百人,约有两千余人相助,多骁勇善战之辈。”

  “此数足否?若是不足,某可为将军再征发数千。”

  霍峻沉吟少许,说道:“自宣汉入汉中,山道当有千里,崎岖难行,粮草供给不便,今兵在于精而不在多。得势而战,纵精锐千人亦可破万人之军。”

  “有劳师君唤賨人之中,熟知汉、巴地理者见我!”

  “诺!”

  能在三国之中割据一方的诸侯,即便后人再怎么吐槽,他们始终都是当世之人杰。

  即便是占据汉中的张鲁,亦有过人的本领。他修五斗米教,可不仅是割据汉中,还有并不惹人注意的巴中。

  巴中位于崇山峻岭之间,賨人蛮夷遍布,远不如汉中之富庶。然賨人之善战,远超寻常士卒,东汉朝廷数次征发賨人为国征战,如讨陇西羌人,或是南征南中蛮夷,所过之处,贼寇多畏,可谓益州上兵。

  张鲁凭借五斗米教,收拢賨人民心,为自己驱使,由汉中出粮,扼守蜀道,不仅抵御住刘璋数次的反扑,还能反推回去。

  历史上曹操能迁汉、巴之民,核心在于他得到了张鲁,否则百姓谁愿跟曹操千里迢迢到关中。

  张郃率兵深入巴地,能够迁走百姓,张鲁便是其关键所在。

  宗教统治之下,张鲁拥有恐怖的号召力。以至于张鲁被张飞俘虏后,迅速送到武汉,免得死灰复燃。

  今时汉中遭袭,张鲁闲居在武汉,霍峻将利用他的威信,招抚巴中,募賨人从征,发賨人粮草供给。

  当然张鲁入巴中,霍峻岂能不防备一二,以免有万一之事,故他派出陈到随行看护。等到任务结束,便由专人护送回江州。

  行至县邑府衙,霍峻当仁不让地坐到上榻休息。

  少顷,一名皮肤黝黑,身材削瘦的年轻军官,被侍从引导入堂。

  见此人入堂,张鲁介绍说道:“将军,此乃賨将王平,其深谙汉水地理,汉、巴地势,尽在其胸。将军欲救汉中,地理之事,当可垂询于王平。”

  王平虽是賨人,但并非生蛮,而是汉化賨人。模样打扮间,多似汉人,若非张鲁所言,外人从模样上看不出他是賨人。

  当然从王平身上穿的賨布,依然可以看出他非正儿八经的汉人。

  王平见霍峻坐于榻上,神色恭敬,一板一眼行礼,说道:“王平,王子均见过将军。”

  霍峻打量王平良久,问道:“子均既敢言深谙汉水地理,可知定军山地理如何?”

  王平低着头,答道:“定军山处汉水之南,若于定军山上扎营,可望沔阳、阳平关。定军山详细位置,平可为将军绘定军山于巾帛之上。”

  “嗯?”

  霍峻颇是满意,问道:“子均何以深谙汉水地势?”

  王平脸色微正,拱手说道:“启禀将军,仆幸有小长,凡所见过山水地势,皆能浮现于脑海之中,多见则难忘。”

  “善!”

  霍峻微微颔首,赞扬说道:“能识山水之妙,世人少有,于军中历练几载,可为大用!”

  “谢将军赞赏!”王平受宠若惊,说道。

  三国名将之中出身最低之人,或许莫过于王平。

  出身蛮夷,少年家里穷得要随母姓,长大后方才改为王姓。因为贫穷,又是蛮人,字认识他,他不认识字。

  所幸天下乱世,他具有军事天赋,对山水地理,一点就通,从军得以荣进。

  当然关键在于伯乐,若非诸葛亮赏识王平,估摸他一辈子也出不了头。毕竟光蛮夷这个身份,就将他限制地死死的了。

  霍峻沉吟少许,问道:“今賨人兵马多少,可有主将?”

  “约有二千余人,皆来自賨人七部精锐善走之人,并无主将。”王平答道:“若将军嫌兵少,平愿回族中为将军募兵。”

  “兵马足矣!”

  霍峻挥了挥手,说道:“今賨兵无主,本将且委你为假校尉,辖七部賨人,限你七日之内,严肃军纪。若七日不成,当罢校尉之职。”

  “诺!”王平脸色严肃,应道。

  待王平退下后,陈到问道:“将军,今兵至巴中,不知何时与兴霸将军汇合,以援汉中?”

  霍峻嘴角上扬,笑道:“某何曾言过与兴霸将军汇合?”

  “这?”

  陈到面露担忧之色,说道:“曹军入汉中,不与兴霸将军合军,纵有賨人相助,以今下之兵力,亦难解汉中之困。且汉中断绝音讯若久,怕人心动摇,城池难守。”

  “不急!”

  霍峻胸有成竹,说道:“伯言素有兵略,退守城郭,必有良策对之。兵法虽贵神速,但宜择进军时机。今且屯兵于此,命斥候详细探查敌情。”

  “这几日,叔至可往賨人军中,助王子均整军。賨人善于山地奔走,熟悉汉、巴地势,不可不用。”

  “诺!”

  见霍峻自有对策,陈到不敢再言。

第333章 蛇隐于山

  汉南,曹军大营。

  大帐内,夏侯渊手持曹操巾帛书信,不由大笑。

  “哈哈!”

  夏侯渊放下书信,笑道:“好生安顿使节歇息。”

  “诺!”

  “将军何故发笑?”赵昂问道。

  夏侯渊抓着细须,笑道:“魏公言我字妙才,叮嘱我勿负‘妙才’二字,让我固守汉南,不得出战甘宁,以免中甘宁诱敌之策。而我却笑甘宁据守不战,原地修筑营垒,似有防备我军南下之意。”

  说着,夏侯渊负手背腰,说道:“今我岂能辜负魏公叮嘱之语,严令张郃不得出战。若是出战,则以违抗军令处置,加此前战败之罪,两罪并罚。”

  “让张郃安心固守,我率军士在他身后。”

  “诺!”

  当勇夫善知形势后,则是不好对付起来。毕竟夏侯渊从曹操征战二十年,今单独领军作战,进步可是甚多。

  今汉中被他布置地井井有条,曹洪、马超率三万军士,分兵守二营,将沔阳包围其中,砍伐树木,大兴器械,围攻沔阳城。陆逊统兵居于城中,或遣军出袭,或趁夜扰营,尽可能拖延攻城时间。

  夏侯渊分张郃兵马七千人,让他扼守米仓山大道,修筑工事,以备甘宁率军北上。而他自己率一万六七千人,分屯于汉南,分别在定军山、梁山设营。

  定军山营垒用于囤积汉南粮草,同时俯视沔阳城池,窥探陆逊布置的一举一动。

  梁山位于汉水以南,定军山以东,与汉北的南郑对望,汉中盆地之中央。

  夏侯渊占据梁山,不仅可以监视成固内的五千兵马,令其不敢出城。同时向南策应张郃所部,若张郃所部遭遇猛攻,营垒扛不住,则可发兵支援。

  夏侯渊的营垒布置,上呈至曹操浏览,亦是让曹操无法指责。

  当然夏侯渊的营垒并不能将整个汉中覆盖,毕竟汉中可不小。夏侯渊将大军的重心放在汉西以及汉南,对于汉东则是有所忽略。

  夏侯渊背手踱步,问道:“成固方向可有异动?”

  赵昂沉吟少许,说道:“将军,宗预据守成固城,并无异动。”

  “善!”

  夏侯渊微微颔首,叮嘱说道:“让曹洪、马超二人尽快攻破沔阳,降服汉中。若让关、张二人先下成都,恐刘备将会竭力北援汉中。”

  赵昂捋着胡须,说道:“陆逊以万余人固守城池,若是强攻,怕军士损失惨重,今可让二位将军劝降陆逊。”

  “伟章此言有理!”

  夏侯渊说道:“愿从陆逊妄抗者寡,沔阳固守不降,多畏魏公‘围而后降者不赦’之令。今当让城中军士知晓,若献城归降,绝不屠城,以溃守城军士之心。”

  “诺!”

  ‘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令,自曹操颁布以来,多有屠戮,夏侯渊属于他的坚定执行者。

  至于曹操为何颁布此法?自然是为了降低抵抗者的决心,即‘示威天下,开其利路’。如此威吓,天下城邑寡有不降者。

  若刘备学曹操,命入蜀三军执行‘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令,屠杀江州城作为典型案例,估摸早就打到成都城下了。

  不得不说在天下乱世之中,唯有手段狠辣,善于压榨百姓之人,才能迅速崛起。然刘备与曹操行为上的不同,则是刘备身上的闪光点。

  且不言夏侯渊在汉中布置方略。黄忠自受霍峻之命,以文布、邓凯二人为先锋,募夷陵蛮夷二千余人,翻越熊山,杀至房陵。

  面对黄忠的突入杀至,蒯祺猝不及防,处于犹豫之间时,他收到小舅子诸葛亮的书信。深虑之下,蒯祺举郡归降黄忠。

  当然蒯祺所举之郡,仅有房陵一县,及那数座乡邑。若非房陵处于深山之间,左右无县乡,早就合并入其他城郭了。

  蒯祺归降后,黄忠在他的引路下,沿河谷率军向西北而行,抵达上庸城。

  上庸、西平二城在汉末乱世间,被申耽、申仪兄弟所据,在张鲁割据汉中时,他们向张鲁臣服。在曹操兵入江汉时,也派人向曹操表示臣服。

  两头卖好,申氏兄弟占据处于群山之中,上庸、西平二城又以偏僻、贫穷出名,犹似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自然可以在乱世中苟活了下来,且寡有统治者在意。

  自张飞夺汉中后,申氏又派人向张飞示好,张飞忙着糊弄刘璋,简单敷衍便让使者回去。见张飞无取上庸之意,申耽、申仪兄弟则是欢喜不已

  今黄忠率军杀至,蒯祺开路,汉中又有在陆逊手中,二申惶恐不已。

  黄忠则是取出刘备的书信,安抚二申,表申耽为征北将军、上庸太守、员乡侯;申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二申见刘备封赏如此丰厚,放弃抵抗之念,选择了归降黄忠。

  黄忠自秭归出发,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降服东三郡!

首节 上一节 249/4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世子凶猛:这个小娘子,我抢定了

下一篇:大明,从空印案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