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93节

  “臣弟能有今日,全赖兄长举托也!”

  赵光义依稀间像是感到殿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悄悄注视在了他身上,这种如芒在背的感觉很不好。

  “臣弟侍奉兄长已有三十岁余,臣弟是何性格,何等心迹,兄长岂能不知?”

  “狗尚知报恩忠主。若弑兄,臣弟岂不是不如猪狗也?”

  “兄长若实在信不过臣弟,现在亦可将臣弟斩之!”

  “长兄如父,更何况兄长还是君父!”赵光义吐完最后几字儿,重重的呼出一口气,心中情绪起伏不断,接着仍是正色道:

  “兄若要弟死,弟绝无他言!”

  赵普倒吸一口凉气,本就努力在装作啥都不知道了,虽然耳朵是尽力地支起来偷听。

  其余人也是如此,虽然状若躲避,实在个个都在支棱着耳朵想要将殿中的动静听个一字不差。

  赵光义的一招自证,先是将天幕之言打成子虚乌有之事,咬定是后人编排的野史。

  要知道,为君者不教而诛乃大忌也!

  随后,又是重申了他与赵大的骨肉亲情,事兄若父。

  晋王爷可是好狠的自证哟!

  先前发誓天打五雷劈,现在又发誓猪狗不如。

  能屈能伸,且打了一招以退为进来保全自己。

  这时的赵大,还真不好动什么手了。

  赵匡胤必然因此左右为难,踌躇不定,而晋王则转危为安也。

  这么多年,官家用心培养晋王去读书、拜师、结友,倒是没白费功夫啊!

  不过,赵普伺立一旁默默的听着,并没有出声,他很清楚什么是该他说话的时候,什么是该他闭嘴当不知道的时候。

  群臣也很期待陛下的下文。

  赵光义说完一席话,整个人气势一凝,仰着头闭上了眼,一副任君处置的样子。

  他自信这一招出去,兄长绝无下手之意了。

  上首,早已经轻手轻脚站起身来的赵匡胤走下台来,摸出腰间的玉斧,搁在手上掂量了几下,又斜睨了眼跪在地上的赵光义,终究还是呼了一口气,旋又回到了座上。

  而赵光义,还是保持着原先大义凛然任君就戮的样子。

  仿佛完全不知晓赵大的动作。

  殿中,也没人敢上前去提醒他,一个个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

  宫人们和负责抄录的内侍更是低垂个脑袋,恨不得脸都长在纸上去。

  作为兄长,他心中也摸不到底儿,赵二什么德性,他可太清楚了。

  这个恭顺的兄弟,真能做出这样狠辣的事儿来?

  【追评:“哥们,我不赞同你的意见,赵光义凭什么碰瓷李世民啊?人家唐太宗那叫夺嫡!赵光义是篡位!”

  “李二夺嫡玄武门,有利有弊,但放眼历史,那就是堪比教科书了!”

  “就赵光义这事儿,让人唠叨了上千年,具体内情讨论不休,历史最怕见缝插针了,你敢保证一定是假的?”

  “这么说吧,赵廷美忧悸而死是史书明确记载的,而赵大的两个嫡子莫名其妙的死去难道就不可疑了吗?

  赵大驾崩的时候,赵德昭已经二十五了,难道没有能力去继承皇位?”】

  各朝的观众们支棱着耳朵听着天幕上的八卦,这等皇家秘辛向来是民间喜闻乐道的趣事。

  刘彻嗤笑一声,“朕十五岁就能登基为天子,二十一岁亲政,照样将大汉治理的井井有条。”

  “远的不说,那秦朝的始皇帝不也是幼主登基?”

  什么乱世不乱世的,只要皇帝想让自己的儿子上去,那他就能上去。

  “天幕出现之后,对陛下饶是多有赞誉啊!”房玄龄出声笑着说道。

  天策府的老臣都知道李世民有一块心病,就连他们也背负着一股如岳的压力。

  “这群后人,怪会调笑朕的。”李世民不动声色的擦拭了下眼角,嘴上如是道。

  ......

  赵飞越往下翻,底下的评论基本都吵作了一团,每个人都各说各的有理,不由得轻笑一声:

  “历史向来如此,每个人看得历史虽然一样,见解却是不同。”

  “哪怕认知的是错的,你也纠正不了他的观点。”

  评论区里的网友基本上都对赵二斧声烛影这回事揪着不放,可疑点太多了。

  自禹传启家天下后,除非是在传承有变的情况下,谁会把这位置传给自己兄弟而不是儿子?

  你跟人家都不是一个脉系的,到时候孤零零的家庙里,就你一个外人,还不够尴尬的呢。

  赵飞又是一声轻笑,摇头晃掉了脑海里的思绪,手点开搜索框,他也想看一看大咖是怎么分析的。

  「斧声烛影的深度剖析#《宋史》#《资治通鉴》#湘山野录#赵光义」

  宋朝的各个时空下,无论手中正在做着什么事儿的百姓,俱是支起耳朵,或是抬起头关注着天幕的动静。

  无他,这件事传的太多了!

  大宋朝野上下,虽然官方一直强调太宗爷就是合法继承的,可耐不住人们去说,去猜。

  疑点那么多,你还不许我唠上几句了?

  怎么,天下你家开的啊?这么霸道!

  噢,好像还真姓赵欸...

  那没事儿了,你看这闹的,嘿嘿。

  朝堂之上,皇帝们心中不是滋味,他们大多都是太宗一脉的后代,既想是看到后人为太宗皇帝洗刷冤枉,又怕看到那件事的真伪后无法处置得当。

  要是真的,其实也不是很慌,大局早定了,也就民间议论几句得了。

  朕怎么会怕刁民议论呢。

  「公元976年,开宝九年,赵匡胤驾崩于万岁殿。」

  「《宋史·太祖本纪》对赵匡胤的死只记录了十二个字」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第94章 被扒底裤了,羞羞

  「写得非常简单,可以说叫一夜暴毙」

  「而史料阙如」

  「是的,史料极其匮乏」

  「正史中间就这十二个字」

  「但是我们看宋代的笔记,大量记载的是“斧声烛影”」

  天幕上,画面一转,一行大字浮现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

  忙碌了一日政务的赵匡胤出殿外望青。

  殿外,天高气朗,晴空万里。

  这样的好天气令他十分高兴。

  但一会之间,天气都变了。

  阴霾四起,大雪骤至。

  突然之间下起了大雪,寒冷明显让他感到一丝不适。

  沉默半晌的赵匡胤望着飘落天地间的雪花,开口道:“传开封府尹、晋王入宫。”

  夜色渐深,大雪茫茫。

  急赶到宫中的赵光义也没有想到,大哥召自己前来居然只是为了喝酒。

  赵匡胤挥手让宫人内侍全都退了下去,万岁殿中一时只有嘎吱的炭火烤燎声和一壶清酒相伴着二人。

  镜头拉远,给到了殿外,人们只能远远的看见烛光下面的两个人。

  映照在窗上的人影,代表着赵光义的影子忽然起身,像在推辞着什么。

  赵光义跪在地上,而对面的人影低着头望向他。

  人们不知里面到底在做什么。

  两个人这顿酒喝到了三更多,外面的雪已经下了好几寸厚了。

  宫人们又冷又困,强忍着乏意站在外面,忽然间,窗纸上的人影发生了大动作,一下将他吓得激灵。

  赵匡胤像是拿着柱斧往地上就扒拉着,并且还回头对赵光义大声喊道:

  “好做!好做!”

  随后,赵匡胤挥了挥手,自个回去就寝了,鼾声如雷。

  「当天晚上,太宗赵光义就住在了宫中没有走,直到次日凌晨的五更时候,内侍们发现屋内没有了声音,喊了数声也没个答应。

  急忙推门而入,才发现,太祖皇帝已经凉了」

  「然后,太宗赵光义,也就是赵炅,便在太祖的遗诏下于灵前继位。」

  「斧声,烛影。」

  「由此而来。」

  「这是出自众多宋人笔记里最出名的一本,文莹和尚写的《湘山野录》中的故事,当然,“斧声烛影”出现于众多宋人的笔记中,如果这个最具有代表性的Pro Max 至臻神话版,你觉得没有可信度的话。

  咱还可以拿出2.0版,3.0版,pro版,传说版,等等等等。」

  「也许,真相往往就是藏在史料的角落里。」

  文德殿中的内侍和大臣们,已经数不清自己是从天幕出现后,这是第几次的瑟瑟发抖了。

首节 上一节 93/2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贞观第一刑案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