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190节

  因为之前天幕的曝光,而早早结束了当养马奴的金日磾默默的为老家的亲戚们哀悼。

  都说了汉朝人有挂,还死犟不投降!

  之前他在河西都看不到天幕,直到投降了汉朝后才能看见。

  后来他发现了,就算出使到长安的匈奴人也看不见天幕。

  这玩意只能汉朝人看得见,匈奴人只有归顺之后才能看见天幕。

  说白了,还带防窥屏功能的外挂,匈奴人怎么玩得过汉朝人啊!

  如今的金日磾成为了武帝的近侍内录官,他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刘彻的肯定。

  刘彻不止一次的赞叹他:“不愧是未来的朕留给太子的辅政大臣啊!”

  天幕的曝光,刘彻的认可注定了他未来在汉朝仕途的一片光明。

  甚至是,现在都有一些豪族上门给他提亲了。

  金日磾:老乡们,再过几年,我也要去封狼居胥了。

  ......

  赵匡胤已经习惯了看见大宋人物登场就先揍赵二一顿了。

  别管登场的是谁,揍弟三拳准没错!

  天幕画面曾经轮换着出现了很多意难平的大宋人物.......

  一个个本该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光芒的人杰,却陨在了大宋的有意抑制下。

  看得多了,心里的期待阈值也就低了。

  尤其是那一个个刺眼的词语:北人......

  赵大看见南宋朝廷里的辛弃疾形象,是真的想骂人了!

  朱仙镇撤兵,让淮河以北汉人对宋朝廷大失民心!

  沦陷区人杰主动投靠,居然又视为“北人”、“降人”!

  赵大是真想扒开后世大宋君臣的脑子看看,里面到底有没有装满大粪。

  种种行举,不但失民心,更失臣心。

  如今的赵大颇有一番面对后世宋朝历史时,一股躺平摆烂的感觉:

  “俺只希望,辛弃疾别太意难平了。”

  「文人相轻是自古以来的道理,然而同时代的文人们却对辛弃疾抱以极大的认可。」

  一代儒教大宗师,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称赞辛弃疾是:“一帅才”、“无一人敢道他”。

  宋朝著名爱国诗人,在爱国诗这一方面能和唐朝杜甫比肩的陆游,亦是赞不绝口:“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管仲萧何何等人物?

  兴国兴邦之材!

  自古以来,把人夸赞成管萧都是极大的赞誉。

  同时代的人们评价辛弃疾很多,有但不限于:

  “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命世大才,济时远略。”

  “天下英豪,辛稼轩!”

  “公之才,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古之君子,无外乎辛稼轩也!”

  看到这里,你就会发现,文人相轻这个情况在辛弃疾的身上并不适用。

  当一个男人夸另一个男人很帅的时候,可能是奉承。

  当一群男人夸一个男人的时候,那他是真的深入人心了。

  就如同只因一样。

  (补充了设定,谁能看见天幕。书友们的反馈也看了,大家都不喜欢天幕直接插手的内容,后面还会暂时保持工具人设定的。)

第200章 南下归宋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全面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只能暂时委身仕于金朝。

  辛弃疾七岁时,他的父亲辛文郁带领族人偷偷练兵,期待有朝一日能把金人赶出家门。

  不料在一次训练时,被金兵发现,被金兵带毒的箭射中,不出几天就亡故了。

  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

  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同时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辛赞曾两次让辛弃疾至金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借机侦察金人形势,以图恢复。

  天幕上,小辛弃疾在爷爷的陪伴下逐渐成长。

  他跟着祖父读书,练字,练武。

  祖父同时还带着他登山远游,为他明志。

  等他成长到一定年纪后,也明白了祖父对他的期待,明白了自己身上背负着的家仇国恨。

  辛弃疾原字坦夫。

  这是爷爷为他取得字。

  但是在二十一岁这年,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祖父辛赞去世了。

  那已经是幼年的事情了。

  如果能像冠军侯一样封狼居胥,不坦又如何?

  英年早逝又如何?

  大丈夫但患功名不立尔。

  于是辛弃疾改字幼安,表明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宿命,抛弃了平安而又平凡的生活,去拥抱血与火的战场,为了民族大义不避矢石。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欲灭亡南宋,统一江南。」

  「中原沦陷区本就不满金人统治,因为金主的南下又加大了剥削程度,淮北顿时起义不断。」

  「辛弃疾以抗金复土为己愿,召集义士二千众在北地抗金!」

  他深知一人力弱,万人力重的道理,率众便加入了山东境内最大的一支起义军。

  首领耿京十分看重他的能力,让他掌印信机要之事,跟随左右。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

  义端原本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

  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

  「耿京当时盛怒,就要以军法问罪辛弃疾!」

  唐朝会昌年间

  “无耻小人!”

  “这群和尚没一个好东西!”

  唐武宗李炎冷笑道:“这群和尚嘴上天天是仁慈大义,背地里侵吞百姓田地无恶不作!”

  “朕早就看这群秃驴不爽了!”

  李炎看到这,只觉得之前给和尚们的教训还是太轻了,他们居然没有长记性。

  时隔这么多年,忘了疼了?

  这次居然敢叛国了!

  “和尚是吧?朕现在就替辛弃疾杀几个助助兴!”

  ......

  辛弃疾自知交友不慎而理屈词穷,羞愧难当。

  “将军,我深知自己犯了过错,您就算砍了我,我也毫无怨言。”

  “但辛弃疾不服!”

  “请您给我三天时间,我必手刃叛徒义端,并将您的大印一块儿取回来!”

  耿京冷笑:“说得好听!你若是跑了我该拿什么平息众怒?!”

  他的话说得很有道理,毕竟天下之大,辛弃疾要是跑了耿京给谁说理去?

  连跑两个叛徒,他的威信也要大打折扣。

  这时候,曾跟随辛弃疾起义的老乡出言相助:

  愿以吾命担辛幼安!

  「耿京给了辛弃疾证明自己的机会,他也没有犹豫和矫情,率领几个老弟兄就去找义端!」

  天下之大,你要找一个叛逃的贼人何其容易?

  出营后辛弃疾迅速冷静思考:

  追?肯定是不行的!

  先不说都不知道他走哪条路,怎么可能追得上?

  这老小子不是要投降金人吗?

  那我直接去金人大营门口堵他不就追得到了吗?

首节 上一节 190/2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贞观第一刑案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