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166节
各种复汉的故事在天幕上层出不穷的展示出来,看得未央宫里的君臣们眼花缭乱的,一时间都没人理得清这些国家之间的区别。
只看得到:汉、汉、汉,还是特么的汉!
全是汉就对了!
刘邦这会人都有些迷糊了:“不能是个人都往乃公的大汉身上凑吧?”
“你是汉室后裔吗?你就兴汉......”
人家刘备是正经的汉室后裔,刘渊如果按照母系一脉也算得上......
后面的这些一个个也来认祖宗,就有些让刘邦难绷了。
“我大汉还能在唐朝嫁公主给草原人啊?”
「在古代,如果有人被称“高祖之风”,那就是夸他可成大业!」
李世民看见一连串的“汉室”眼睛也进了两颗大柠檬,“不知道我李氏子孙可以兴复唐室的呢?”
天幕也夸过他大唐是盛世王朝,与汉并列者。
总不能没有人心怀大唐吧?
大唐皇帝开始思绪飘远,幻想起有朝一日在天幕看到兴唐故事应该怎么给众爱卿表现。
杜如晦倒是对其中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故事挺感兴趣:
“玄龄兄,天幕所讲晋史可是你修的啊!”
房玄龄闻言苦笑,刚才天幕讲的时候他就觉得熟悉,直到讲起了司马炎后,他就反应过来了:
这不是我写的吗?
“晋史确实如此。”
杜如晦有些不信:“真没黑?!”
“克明,你若不信来我集贤殿看一看就知,那魏晋史录就是如此。”房玄龄信誓旦旦道:
“魏晋文风本就浮夸,各种诏书、战书、笔记、实录等等也保持这种文风。”
“你知道我修史的时候有多痛苦吗?”
用现代话来讲,房玄龄修的《晋史》、《南北朝史》就是魔法纪元实录,各种千奇百怪的事情都有。
这也不能怪房玄龄,现代成语和典故大多来源于当时那个时期,就知道当时的文人多能造梗了。
一场大战的官方记述,甚至能写出天人神魔共助之的话出来。
很难想象,当年房玄龄作为一个主官修史时,面对繁杂且魔幻的资料时到底有多崩溃。
如实抄录,那就是在写志异小说了。
他不得不从中精简出事件原貌,用朴实的话语还原后再编篡。
文风浮夸且有玄幻之风,无怪唐朝以来,古文复兴运动兴起了。
韩愈更是喊道:“打倒骈文!”
杜如晦思考了下自己读过的魏晋书籍,宽慰道:
“没事,虽然我这个副官不常在集贤殿,但你的辛苦我能明白。”
“太好了,克明!”
“你终于想起来要来集贤殿帮我分担一部分工作了。”
“玄龄,修史可是大功劳,我怎么能分你的呢?”
“那你...?”
“我精神鼓励你。”
......
一则则金刀故事被天幕讲述着,却是让各朝时空里的皇帝们蹙起了眉头。
金刀之谶不得不防啊!
他们是真不想在自己的王朝出现一个姓刘的斩大蛇起义!
讲真的,汉朝故事实在是太过于深入人心了。
后汉以来,汉太宗的地位又被儒家无限拔高,实质性成为了皇帝制度下的明君模板。
要不是他们有族谱,祖上不是姓刘的话,还真想往上面凑一凑。
认祖宗,不丢人。
李唐都能自认李耳后人哩!
「要说魏晋以来汉室子孙里最出名的,当属刘继业了。」
「刘继业这个外号是现代人给他起的,如果按照他自己做过的事情来论,刘必烈这个名字才最合适。」
刘必烈?没听说过啊?
后来人也不太会取一个和他名字一样的。
所以,这该不会是说俺吧?
第176章 孛儿只斤·刘必烈
忽必烈自己的儒术水平,让姚枢来评价那就是大儒段位。
左思右想后,忽必烈只能认为:
肯定是后世有人蹭他的名号了!
“这天下刘姓英雄果真是层出不穷啊!”
“不知天幕要讲的这位和朕同名的豪杰,究竟有哪些事迹呢?”
......
现代时空,赵飞看完了轰轰烈烈的三国大时期的故事,倍感精神舒畅。
“果然看三国能长人精气神啊!”
“要是后面没接着刷晋朝就好了,有些晦气。”
他嘟囔完继续向下翻看着评论区,看到复兴汉室的后世人层出不穷后,感叹道:
“我记得近代好像也有兴复汉室的吧?”
“额,川地的大汉军、秦地的复汉军,好像还有中原的黄汉军......”
“哈!辽朝的萧氏后族居然是这么来的吗?涨知识了!”
“刘必烈?”赵飞看到这条评论时一愣,有些摸不着头脑:
“刘必烈是谁?我只听过忽必烈啊?”
天幕上画面一转,出现了两只哈基汪小对话。
「将自己老家当成殖民地的皇帝唯此一人。」
哈基烈:兄弟,我要去中原当皇帝了。
哈基不哥(阿里不哥):兄弟别去,汉文化太强大了,我们不是对手,你会被汉文化同化成汉人的!
(忽必烈):不可能!我可是草原上骄傲的大汗!你就看我怎么打败他们吧!
画面一转场,刚才要南下的哈基汪穿上了皇帝的龙袍,身后领着千军万马。
哈基烈:终于到蒙古了,这什么穷乡僻壤?(蹙眉,回头)喂,那贱民,你给朕过来!
阿里不哥:???
阿里不哥:兄弟,是你吗?你回来了?
哈基烈:大胆,朕乃中原天子,你个草原鞑子喊谁兄弟呢?见到朕还不快跪下!
阿里不哥:?
画面再次转场,征北大将军来到皇帝的面前跪下。
将军:陛下,草原太辽阔了,我们跟丢了敌军。
哈基烈:向北朝西十五度走三百米,看到一颗带刀痕的枯树,沿牛粪一路行走,看到有水的地方沿水而上,那里就是他们的老巢!
将军:!皇上,我们派出去的专业斥候都找不到路,您怎么做到的?
哈基烈嘴角上扬,轻蔑道:“哥几个在哪猫着,我比他们亲爹都清楚。”
......
“这个刘必烈该不会真是陛下吧?!”
大殿中有大臣惊讶开口,众人面面相觑对视起来,他们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明悟。
这故事咋就那么耳熟呢?
刘必...忽必烈张大了嘴巴呆坐在上首,群臣的话落在了他的耳朵里恍若未闻。
他从开头那一幕,就明白了后世人打趣的对象是谁了。
这特么根本就不是讲解汉人豪杰,这是在拿他忽必烈开涮呢!
「接下来登场的是——」
大蒙古国第五任掌舵者,尊号薛禅汗
元朝的开国皇帝
黄金家族最“离经叛道”的子孙
儒生跪首叩拜的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马背上诞生的漕运缔造者、长生天下长大的中原名儒。
他在发达后,追着漠北的穷亲戚一顿胖揍,任蒙古圣地和林在风雪中朽为鬼域。
又同西域的堂侄车轮战纠缠三十余年,直至窝阔台一脉全族投降。
他在江湖被戏称“刘必烈”,却借回回炮轰开襄阳城,生擒宋帝,完成南下擒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