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都亡国之君了还有说法 第142节
闻言扶苏心跳猛然一滞,总有股不太好的预感萦绕心尖,干巴巴的回应:
“希望如此吧......”
......
汉昭帝跟着小学生稚嫩的嗓音一起读着《出师表》,每读一句自己的嘴角都会上扬一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刘弗陵回首望向父皇留给他的托孤大臣,笑着说道:“诸葛丞相的教诲与君侯教朕无二。”
“朕还记得当年君侯在父皇面前背着朕的场景呐!”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
霍光负手站立,嘴角勾起一抹微笑:“陛下之才遍览我汉室都是少见的,您将来一定会成为先帝一样的皇帝威加海内!”
我可比诸葛亮幸运多了,我的学生有大帝之资!
刘弗陵闻言失笑,他连后代都还未曾诞下,谈何成为大帝?
每天回到后宫看见六岁的皇后就心烦意乱的。
气氛霎时变得有些尴尬,久久无言后刘弗陵讷然开口:“君侯,朕能一辈子信任你吗?”
刘询静静的负手立在建章宫前,低声道:
“君侯,非朕无情,非朕无义啊!”
望着天幕上独属于阿斗的相父诸葛亮身影,他想起了自己也有过一位“相父”。
虽然他对大汉尽职尽责,对自己也无可挑剔。
但君侯的心始终归属于世宗而非他。
刘询收起了杂乱的思绪,目光再次回到了天幕上,嘴角轻笑:
“下辈子,娶个好老婆吧!”
......
东汉中平年间
洛阳北宫里的圣人阴恻恻的大笑着,天幕里的场景貌似触动了他什么神经一样。
“妙哉!妙哉!”
“这就是朕要的结局!”刘宏披头散发,表情癫狂:
“你们不配合朕,处处阻挠朕的革新,还一个个如老饕一样永远喂不饱肚子...”
“那就都别想好过了!”
“都给朕去死吧!”
“让这天下继续乱起来!乱起来!”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丞相交代完了治国之道后,又和阿斗倾诉自己的衷肠:先帝知遇之恩,自己报恩而费尽心血去兴复汉室,如今国内安定到了挥师北伐的时刻了,臣要领兵出征了,陛下您在成都守好家,好好照顾先帝的基业啊!
“俺服了!这写得忒好了吧!”
张飞大咧咧的开口,直来直去的一点儿没隐藏心意:
“军师你文章写得这么好,还能让人一读就懂,压根不需要琢磨!”
“厉害!真厉害!”
难得三将军这次没有咄咄逼人,众人也是紧随着张飞的一番直抒胸臆连连点头。
他们现在明白了书中所说的“白描”是何物。
真正的文采应该是如何。
丞相的一篇表文华彩但不艳丽,精妙至极却不加雕琢词藻,朴实到一个难懂的典故都没有,就好像一封家书一般。
刘备也惊叹于孔明的文墨真挚,但一想到自己熊孩子的表现,怒火瞬间上涌:
“可惜军师一番心血,所托贼人!”
众人哑然,不敢接着,压根不敢接!
【“兴复汉室,从来不是兴复汉家之大汉,兴复玄德公之汉,兴复的是汉臣之汉!!”
追评:“有的人不理解蜀汉为什么要穷尽国力一直北伐?难道他们不懂休养生息吗?不清楚自己与曹魏国力之间的差距如同鸿沟吗?
他们知道,他们什么都知道!
但,汉贼不两立!”
追评1:“只要季汉存在一天,只要还有一分国土,就会与曹魏斗争到底!”
追评2:“季汉与孙吴之间的关系算是叛臣之争,与曹魏就是先天的政治对立——汉贼不两立!”】
......
“好!”刘邦抚掌大笑,后人的评论发人深省,他一下子就读懂了一直以来天幕所说的蜀汉的浪漫是如何如何了。
“到了后世子孙的季汉时,乃公的这个汉就不仅仅是刘氏的汉了。”
“这是天下所有心向汉室的汉臣之汉!”
听取一席话,恰如醍醐灌顶,刘邦兴奋的手舞足蹈,端起身前的酒盅,遥对天幕道:
“乃公与尔等同道也!”
“这一杯,敬大汉!”
第150章 阿斗魂穿完颜构
眼看着后世人都能将里面的弯弯绕绕掰扯明白,刘备实在无法理解自己的儿子会宠信宦官。
你相父都告诉你了“亲贤臣远小人”了!
“唉!”刘备最终还是假装遗忘自己有这么个儿子,走向诸葛亮抓起他的双手真挚道:
“我当时就说了,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也!”
“孔明之才,十倍胜于萧何张良也!”
赞言闻到孔明耳里,他倒是很谦虚的挣开后摆了摆手:“亮之才比之留侯酂侯,弗如远甚!”
「时至现代,谈起《出师表》就不得不谈诸葛亮。
该表朴实却又将蜀汉国内状况细数牛毛。
不过,由于《出师表》的教育在义务阶段,属于初中必读科目,因此有不少人否定武侯,常见的观点大概是这样的:
孔明身怀帷幄天地之才为何不投靠曹操?
曹操占据诸夏菁华之地,随便许诺都是一个大官。不好吗?
遵循刘备的遗嘱,把阿斗这个不成器的取代了不行吗?
只需精锐两万便可死守汉中当个小国之主,逍遥快活,不比愚忠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舒坦?
蜀汉完全没有实力和曹丕上位后转变国策的曹魏对抗,为什么一定要北伐?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
无需孔明开口,张飞都看不下去这种言论了,咧嘴道:
“空口大话,也不嫌腰疼!”
孔明听到张飞开口,只是摇着脑袋笑了笑,明显不屑于对这种问题进行回答。
他也相信,这种论题肯定不是后世人的主流观点。
只有选择暂时遗忘自己有个儿子的刘备,尽管努力地去假装自己没有儿子了,可还是被“不成器的阿斗”、“扶不起的阿斗”这种字眼给刺到了。
痛!太痛啦!
「现代人总是习以为常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古代世界观,有错也有对的,我们不能全盘去否定。
但主播可以说,如果诸葛亮选择了这些看似轻松,实则一点也不难的选项,他就不是那个我们尊崇的武侯了。
投降曹操做一个大官,不过又一个荀彧郭嘉之流的谋士,运气好点成为贾诩那样的国士罢了。
取代刘禅封国自守,无异于又一位怀有贼心的司马懿而已。
至于说安乐享受,等到耗空国力后被北方收编,在此期间对北方的一切威胁视而不见。不过一众井底之蛙的自娱自乐而已。」
「诸葛亮是我们尊敬的丞相,他不会去选择看似光明的康庄大道。
他是黑暗动乱里的一盏烛光,在“白骨露于野”的乱世里照耀人心的火炬!
他披荆斩棘开创一条有光的路,宛如茫茫大海上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
他是传承煌煌四百年大汉的忠臣良臣!
他是诸夏美好品德、千万年诸夏人所求所为的象征。
他,从来不是一个只会愚蠢效忠于刘禅或刘备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只是在忠诚于每一个怀有理想主义花火的汉臣开创出的季汉集团大事业!
他是普普通通的汉臣一份子,也是不普通的人杰。」
......
“诸葛亮工于治国啊!”曹操啧啧称叹,他就不想要天下人杰尽入帐内吗?
不过......
“仲达啊,这里面是不是还有你什么事儿?”
曹操怀揣着意味深长的目光挤出一抹微笑,上下打量着末席的一个小文士。
话语一落,殿中众人纷纷打量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