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第一刑案官 第49节
裴寂实在是难以相信。
而李世民,则看了眼面色大变的裴寂,又看了眼神情笃定的杜如晦,漆黑深邃的眸子,难得露出一抹异色。
“说说吧。”他开口道。
杜如晦没有耽搁,直接将刘树义的推理过程,详细说了一遍。
“……综上一切,刘树义最终推断,息王尸首,根本就不是在暴雪当夜失踪的。”
“他真正被盗走的时间,至少在一个月前,即我们改葬息王的正月十三之前!”
“而这也是为何,我们数千人,耗费十二天都无法找到贼人,无法找到线索的原因,我们的出发点就错了,又怎么可能找得到线索?”
裴寂听着杜如晦的讲述,脸色忍不住变了又变。
他没想到,杜如晦说的竟是真的。
刘树义竟然真的有了突破!
怪不得,他亲自去调查,都没有找到一点线索。
原来,尸首竟然不是那一夜丢失的。
刘树义怎么连地动的事都那么清楚?
他的学识到底有多丰富?
裴寂忍不住在想,刘文静年轻时,与刘树义比,会比刘树义更优秀吗?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而这个答案,让他心里不由沉重了几分。
“陛下。”
杜如晦的声音继续响起:“裴司空担心刘树义会存有二心,不尽心尽力去调查。”
“可事实已经证明,他在接下任务,不到两个时辰的时间,就做到了我们数千人十二天都没有做到的事,找到了此案的突破口,明确了调查方向……”
“若这都不算尽心尽力,臣也想不到什么能叫尽心尽力了。”
“而且陛下可能不知,刘树义在接下这个任务的时候,就曾向臣说过,他说他知道此案的难度,也知道若无法侦破此案,他就是大唐的罪人,可家国有危,身为大唐男儿,他又岂能避而不及?”
“所以,他在接下此案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了若失败,便丢官舍命的觉悟。”
“若这都不能证明他对陛下的忠心,臣想不到,还有什么能证明了。”
“至于裴司空担心他年轻,没有经验……”
杜如晦转过头,看向一旁脸色难看的裴寂:“这一点,我想已经不需要我再解释什么了。”
事实已经证明一切,刘树义两个时辰的收获,超过了他们十二天的收获,什么年轻,什么经验不足,在这铁一般的事实下,已经毫无说服力。
看着杜如晦那沉着淡然的样子,听着他那将自己所有的理由,尽数反驳的话,裴寂只觉得心口仿佛被巨石撞击一般,沉闷的厉害。
可是,却又无可奈何。
李世民看了一眼低头不语的裴寂,便已明白了一切。
“果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李世民爽朗一笑:“刘树义当真是没让朕失望,原本朕还真的有些担心,但现在,把此案交给刘树义,朕从未有过的放心!”
这话便是彻底定性了。
此案只由刘树义一人负责,无需任何人多言。
裴寂自然不敢再反对,只得点头附和。
“陛下,刘树义让人将此事告知微臣,不仅是为了让微臣把好消息禀告陛下,更是为了让我们提高警惕。”
杜如晦看向李世民,声音低沉了下来:“毕竟,这代表贼人已经至少行动一个月了,而我们对此丝毫不知,也完全不知道……这至少一个月的时间,他们究竟暗中做了多少事,又是否已经图谋完毕……”
在场几人,无论是李世民,还是裴寂,都是心思极其敏锐之人。
此刻听到杜如晦的话,根本不需要杜如晦再说什么,他们便已然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裴寂面色一变。
李世民神色仍旧深邃,可那微微坐直的身体,也暴露了他心绪的变化。
他沉吟几许,直接道:“来人,立即让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程咬金、李孝恭及各部尚书进宫见朕……”
说着,他又看向杜如晦:“给刘树义传话,让他尽一切努力,以最快速度找出贼人,告诉他,只要他能破案,揪出贼人,查明贼人的意图,朕重重有赏!”
…………
工部。
此时的工部衙门内,窃窃私语声不断。
工部的官吏们,一边偷偷瞄向前庭的方向,一边忍不住道:“我没看错吧?那是棺椁吧?”
“不用怀疑你的眼睛,那就是棺椁。”
“谁这么大胆子,把棺椁弄到了工部?他想干什么?”
“听说好像是金吾卫中郎将程处默带人扛过来的,那棺椁,似乎是息王的棺椁。”
“什么!?息王的棺椁!?”惊呼声顿时响起:“你是说……息王尸骸丢失的棺椁?从塌陷的陵寝里搬来的?”
“嘘!这么大声干什么?生怕人家不知道咱们在议论?”
一旁的官员连忙捂住了同僚的嘴,低声道:“这个案子现在有多敏感,你也不是不知道,万一被旁人听去,迁怒咱们,把咱们抓走,那可就是无妄之灾了!”
听到这个官员的话,其余人连忙都噤了声。
但好奇心,仍是让他们忍不住瞄向庭院的棺椁,瞄向那些带着棺椁来的官员,他们太想知道,为何李建成的棺材会被送到这里。
查案的那些人,究竟想干什么?
…………
工部,前庭。
工部侍郎王昆快步迎出,当他看到地面上那座黑色的,侧面有着裂缝的棺椁时,眼皮不由狠狠地跳了一下。
他快速收回视线,看向最前方的刘树义,拱手道:“这位就是传言中探案如神的刘主事吧?刘主事之名这两日当真是如雷贯耳,本官早就想瞧瞧刘主事的真容了,今日一见,果真气度不凡,名不虚传。”
来的路上,杜构已经为刘树义介绍过工部的情况,所以刘树义知道眼前之人的身份。
他笑着行礼:“见过王侍郎,王侍郎谬赞,下官也就运气好一些,凑巧破了两个案子,可当不起探案如神这四个字。”
王昆身材魁梧,嗓门很大,如果不是他身上这身文官的官袍,说他是武将,也不会有什么违和。
事实上,他和武将还真的有些关系。
李世民征战四方时,他曾是李世民手底下的兵士,因祖传的一手工匠技艺,制造和改良了不少攻城器械,立下了功劳。
后转入工部,专门负责制造武器与器械。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他们使用的武器羽箭,就有一部分是他避开李建成眼线,秘密提供的,因而在李世民登基后,他一跃成为了工部侍郎。
听着刘树义谦逊的话,王昆摇头道:“短短两天,就连破两个奇案,放眼天下,也找不到第二个人有这种本事……谦虚是好,但过分谦虚,那就虚伪了,你就和我们工部的工匠一样,厉害就是厉害,这是能看得见的,若一味的谦虚,岂不是让其他人觉得自己过于无能,他们还怎么活?”
因有行伍经历,自身又是技术起家,所以他要比寻常文官更直率,说话也更直接。
刘树义见王昆这样说,自是不好再谦虚,只得无奈点头,承认自己很厉害。
王昆这才高兴的点了点头,然后他瞥了一眼一旁黑色的,仿佛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诡异气息的棺椁,道:“刘主事,不知你将这棺椁带来,是为何事?”
听到王昆的话,他身后的工部官员们,以及杜构、程处默几人,也都同样看向刘树义。
刘树义没有吊众人胃口,直接道:“我此来,是有两件事,想请工部帮忙。”
“哦?哪两件事?”
刘树义看了王昆身后的工部官员一眼,道:“王侍郎,借一步说话。”
王昆皱了皱眉,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头道:“好。”
说着,两人来到一旁无人之地。
刘树义开门见山:“我想知道,息王墓室的那扇石门,是谁切割打磨的?如果有人想要对石门动手脚,工部都有谁能做到?”
王昆眉头瞬间紧皱了起来,他目光有些锐利的看着刘树义:“刘主事这是何意?你难道怀疑息王失踪,与我工部之人有关?”
王昆曾在行伍效力,此时横眉冷对,血气翻涌,端的有些慑人。
但刘树义却不为所动,他只是平静道:“经过探查,可以确定,石门确有问题,而那扇石门,是工部的能工巧匠亲自去崂山挑选,回来后又亲自切割打磨的,整个过程,几乎都在工部完成……王侍郎请告诉我,这是否与工部之人有关?”
“这……”
王昆没想到石门竟然真的出现了问题。
他目光闪烁,脸色顿时难看起来:“究竟是谁吃里扒外,坏我工部名声!”
然后,他当即向刘树义道歉:“刘主事抱歉,我刚刚失礼了。”
拿得起,放得下。
先护短自己人,在发现自己错了后,又能第一时间低头认错……刘树义对王昆这个技术出身的工部侍郎感官不错。
他摇头道:“人之常情,我能理解王侍郎。”
见刘树义没有生气,王昆松了一口气,他想了想,道:“制造石门的那块石头很是坚硬巨大,非一人能够处理,我工部一共有九名工匠参与切割打磨,前后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其处理完毕。”
“之后,石门就送到了陵寝……”
“如果石门不是在陵寝出现的问题,那么能对石门动手脚的,也就这九名工匠了……他们日夜与石门接触,除了他们,谁也没有正当理由触碰石门。”
“只有他们,才有机会偷偷出手,而不被怀疑,不被发现。”
刘树义点了点头,道:“不知他们九人,身在何处?”
王昆道:“有五人此时就在工部,另有四人在家休息。”
他看向刘树义:“需要我把他们都叫来吗?”
刘树义沉思片刻,旋即摇头:“我们没有能够指向贼人的直接线索,把他们叫来,只会打草惊蛇。”
“那要怎么办?”王昆询问。
刘树义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换了个问题:“不知这九人都是何出身?在工部待了多久,水平如何?”
王昆对自己手下的工匠明显十分熟悉,此刻闻言,想都没想,便道:“都是穷苦出身,要么家传工匠,要么吃不起饭给人当学徒,慢慢学得了手艺。”
“时间多的,在前隋时,就已经在工部了,算下来,得有二十多年。”
上一篇: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