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72节
他知道火候差不多了,过犹不及。
“崔卿也是一心为公。孤没有责怪之意。西州之事要紧,还是先议条陈吧。”
李承乾的语气平静,似乎是说的真话。
李世民深邃的目光在太子和崔敦礼身上转了一圈。
缓缓开口。
求打赏!!!求月票!!!求推荐!!!
下周就要上架了!!!会来几波爆更!!!
敬请期待!!!
第105章 确实耐人寻味
“嗯。崔卿,日后西州事务,凡涉大项,需先报东宫预览。太子关心边务,尔等臣子,当谨守臣节,不可僭越。”
“是!臣谨遵陛下教诲!谨记殿下训示!”
崔敦礼连忙躬身,声音带着一丝未能完全平复的惊悸。
他心中却是又惊又怒。
惊的是太子反击如此迅速犀利。
怒的是自己竟在陛下和几位宰辅重臣面前如此丢脸,失了颜面。
他此刻才真正意识到,这位太子,绝非他之前想象中的那个可以随意拿捏的暴躁废人。
这个亏,他吃下了,但也记下了。
他暗暗发誓,在西州,绝不能再让东宫有机会插手!
定要将那里经营得铁板一块。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交换了一个眼神。
太子这一手,借力打力,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既敲打了崔敦礼,彰显了东宫权威,又没有破坏陛下希望维持的“兄弟和睦、朝局平稳”的表象。
这位储君,近来的变化,确实耐人寻味。
李世民不再理会崔敦礼那点心思,将话题引回正轨。
目光首先投向长孙无忌。
“辅机,崔卿这份条陈,所列钱粮物资甚巨,你掌枢机,总领度支,先说说你的看法。”
长孙无忌闻言,微微前倾了一下身体。
他并未立刻去看条陈,而是先向御座上的妹夫,也是君王,拱了拱手,声音沉稳厚重。
“陛下,崔黜陟使所请,臣已粗略看过。西州徙民实边,确为巩固疆域、经略西域之长远大计,陛下圣心独断,臣等皆以为然。”
他先定了肯定的基调,这是他一贯的风格,绝不轻易否定皇帝定下的大政方针。
但随即,他话锋便是一转,语气变得凝重起来。
“然则,治大国如烹小鲜,须得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崔黜陟使此议,气魄宏大,若能一举功成,自是社稷之福。”
“然其所请,仅首批钱粮,便需帛十五万贯,粟米二十万石,后续水利、军府、官廨营造,乃至徙民安置、耕牛种子,所费更是不赀。”
“此绝非一州一部所能承担,需倾国库之力。”
他略作停顿,抬眼看了看李世民的神色。
见皇帝面无表情,只是静静听着。
便继续道:“去岁对薛延陀用兵,虽大获全胜,然大军远征,耗费钱粮无数,至今国库尚未完全充盈。”
“今岁开春以来,河南、河北两道皆有州郡上报,去冬雪少,恐有春旱之虞,若成灾害,则需朝廷拨款赈济,此乃安民之本,不可不虑。”
“加之,更有各地官道、漕渠年久失修,亦需陆续投入……”
他一桩桩,一件件,将朝廷眼下面临的各项支出娓娓道来。
不急不缓,却让那“钱粮”二字的压力,弥漫在整个殿宇之中。
最后,他总结道:“故臣之愚见,西州之事,势在必行,然不可求速效,更不可竭泽而渔。”
“当以稳妥为上,或可分阶段、减规模徐徐图之。崔黜陟使所列之数,恐……朝廷一时难以足额拨付。”
他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
既肯定了西州战略,又摆出了实实在在的困难,将球巧妙地踢了回去。
核心意思只有一个:想法很好,但要这么多钱,现在没有,得慢慢来。
崔敦礼在下方听得心头渐沉。
长孙无忌的话几乎就代表了朝廷财政的现状和态度。
他提出“分阶段、减规模”,那自己这黜陟使的权力和能做的事,岂不是大打折扣?
李世民未置可否,目光转向一旁一直凝神静听的房玄龄。
“玄龄,你素来老成谋国,精于庶务,你看呢?”
房玄龄清癯的面容上带着一丝倦色,那是常年操劳国事留下的印记。
他捋了捋颔下长须,沉吟片刻,方才开口,声音不高,却极有条理。
“陛下,长孙司徒所言,确是老成持重之言。国库空虚,乃眼前实情。”
“臣补充一点,不仅是今岁,若参照往年收支,未来两三年内,国库岁入,若无大的变故,也仅能勉强维持现有各项开支,并略有结余以备不时之需。”
“若骤然增加西州如此巨额之长期投入,则必然要挤压其他方面的用度,或……需加征赋税。”
他提到加征赋税时,语气格外沉重。
贞观以来,君臣皆以隋炀帝横征暴敛以致亡国为鉴,对此事极为敏感谨慎。
他看向崔敦礼,目光中带着询问。
“崔黜陟使条陈中,对徙民来源、屯田选址、水利修缮皆有规划,颇为详实,足见用心。”
“然,其中对于钱粮使用之效验,可能确保?”
“譬如,授田减税之策,固然能吸引良家子前往,然十年内赋税减半,意味着西州本身至少在十年内,非但不能反哺朝廷,反而需要朝廷持续投入。”
“其间若遇灾荒、或边衅,耗费更巨。”
“此长远负担,朝廷可能承受?其产出之效,何时方能显现?”
房玄龄的问题,比长孙无忌更为具体,直接指向了投资回报率和风险。
他并非反对,而是以宰相的职责,在审视这项庞大计划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
投入可以,但你要让我看到明确的、可期的回报,以及应对风险的预案。
否则,如此巨大的持续支出,朝廷负担不起。
崔敦礼额角微微见汗。
他准备的更多是具体事务的规划,对于这等宏观的、涉及整个国家财政盘子的考量,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他只能硬着头皮。
“房相所虑极是。臣之愚见,可先集中于一两处水土丰饶之地,集中钱粮,打造示范,若见成效,再行推广。”
“期间,亦可鼓励徙民与西域胡商以物易物,或能稍减朝廷钱粮压力……”
这话说出来,他自己都觉得底气不足。
十数年持续的投入,中间变数太多,谁能保证?
李世民的目光又转向一直沉默的高士廉。
“士廉,你亦说说。”
高士廉年纪稍长,神色更为持重。
他缓缓道:“老臣附议长孙公、房相之言。”
“钱粮乃国之命脉,不可不慎。”
“老臣另有一虑,西州开发,需大量人力。除罪囚外,招募良家子,固然是好,然关中人众地狭,若迁徙过甚,是否会影响关中根本?”
“且长途跋涉,沿途消耗,安置成本,皆需计入。”
“再者,如长孙公所言,若中原腹地再有灾荒,朝廷却将大量钱粮投于边陲,恐……舆情不利,易生怨望。”
高士廉从人力资源分配和民心的角度,又添了一层忧虑。
他所言舆情不利,更是隐隐指向可能因此事引发的朝野非议。
尤其是若太子或其对立面借此生事,更是麻烦。
第106章 哪来的钱填补西州的窟窿?
几位重臣发言完毕,殿内陷入了沉寂。
压力完全集中到了崔敦礼这位新任黜陟使的肩上。
他们谁也没有直接否定西州之事,但层层递进的分析,如同几座无形的大山,将钱粮二字凸显成为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
崔敦礼脸色有些发白,他感受到了巨大的无力感。
他怀揣建功立业的雄心,准备了详尽的计划,自认才具足以胜任。
却没想到,在朝廷顶层这里,最根本的支撑——钱粮,竟成了空中楼阁。
他张了张嘴,还想争取一下,声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与绝望。
“陛下,诸位相公……西州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若能开发成功,便可成为经营西域之根基,屏护河西,其利在千秋。”
“若因一时钱粮之困,便……便畏缩不前,恐错失良机啊!”
“所需钱粮,或……或可先从别处节省些许,分批拨付……”
他的声音越说越小。
上一篇:大唐皇长孙:皇爷爷!你吃鸡排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