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60节

  李泰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肥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带。

  “先生的意思是……让本王以助力太子之名,行安插自己人之实?”

  “殿下英明。”杜楚客躬身。

  “陛下注重天家亲情,尤其是见不得兄弟阋墙。”

  “殿下主动示好,展现兄友弟恭之态,陛下心中必然欣慰。只要陛下首肯,届时,西州要地,便如同殿下囊中之物。”

  李泰在书房内踱了几步,脸上神色变幻。

  他确实厌恶那个跛足的兄长,更觊觎其储君之位。

  但若能借此机会,名正言顺地将手伸向西州,掌握实权,暂时向那跛子低低头,说几句违心的好话,也不是不能接受。

  “好!”李泰停下脚步,下定决心。

  “只要能拿下西州,暂时奉承那跛子几句又何妨!便依先生之计!”

  他立刻吩咐备轿,他要即刻入宫面圣。

  两仪殿内,李世民刚刚批阅完一批来自河西的军报,正揉着眉心稍事休息。

  听闻魏王李泰求见,他有些意外,这个时辰,青雀通常应在文学馆与学士们编修《括地志》才是。

  “宣他进来。”

  李世民放下手,端正了坐姿。

  李泰肥胖的身影出现在殿门口,步伐略显急促,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恭谨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色。

  他行至御案前,规规矩矩地行了大礼。

  “儿臣参见父皇。”

  “免礼。”

  李世民语气平和。

  “青雀此时入宫,所为何事?”

  李泰站起身,却并未立刻回答,而是从袖中取出一卷书册,双手呈上。

  “父皇,这是《括地志·河南道》部分新修订的稿本,儿臣与诸位学士再三核对古籍、勘验地图,力求无误,特呈父皇御览。”

  李世民接过,随意翻看了几页,见其中山川河流、郡县沿革记载详实,考据严谨,脸上不禁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好,好。青雀用心了。编纂地志,考据之功最是紧要,你能沉下心来,做这等扎实学问,朕心甚慰啊!”

  他放下书稿,温和地看着李泰。

  “我儿近来辛苦了,瞧着似清减了些许。”

  感受到父皇语气中的关怀,李泰心中一定。

  “为父皇分忧,为朝廷效力,儿臣不敢言苦。只是近日闭门修书,偶闻朝中之事,心中……心中着实有些不安,故冒昧前来,想向父皇陈情。”

  “哦?何事让你不安?”

  李世民端起茶盏,抿了一口。

  李泰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忧虑神色。

  “儿臣想到因为西州黜陟使人选之事,兄长所荐之人,遭众臣质疑,最终…未能通过。”

  李世民放下茶盏,脸上的笑容淡去,目光平静地看着李泰。

  “朝议纷纭,各执一词,朕以为此事还需斟酌。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他语气中带着一丝探究,想看看这个儿子会如何评价其兄长的挫败。

  李泰连忙躬身,语气显得十分诚恳。

  “父皇明鉴,儿臣绝无妄议朝政、评价兄长之意。儿臣只是深感忧虑。”

  “兄长刚获听政之权,便遇此挫折,心中定然难安。”

  “儿臣身为弟弟,见兄长步履维艰,既感心疼,又恐因此事,伤了兄长锐气,亦或引得朝臣对东宫心生轻视,于国于家,皆非善事。”

  他偷眼觑了一下父皇的神色,见李世民听得专注,并未露出不悦。

  “儿臣深知,储君乃国本,兄长地位尊崇,非儿臣所能企及。”

  “儿臣平日只知埋首书卷,于政务实是生疏,本不该在此事上多言。然,父子兄弟,血脉相连,见兄长有难处,儿臣若袖手旁观,实在于心难安。”

  李世民微微动容。

  他素知青雀聪慧,也知其有争胜之心,此刻能说出这番体恤兄长、顾全大局的话,着实让他有些意外,也有些欣慰。

  他放缓了语气。

  “你能有此心,朕心甚慰。天家子弟,首重和睦。只是……此事朝议已决,暂且搁置,你又有何良策?”

  李泰知道关键的时候到了,他深吸一口气,再次躬身,声音更加恳切。

  “儿臣愚钝,不敢妄言良策。”

  “只是儿臣近日翻阅吏部铨选档案,又结合《括地志》编纂中所涉各地风土人情,觉有一人或可胜任西州黜陟使之职,或可解父皇与兄长之忧。”

第90章 他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何人?”李世民目光微凝。

  “邓州司马,崔敦礼。”李泰清晰地说道。

  “此人乃清河崔氏旁支,家学渊源,通晓典章制度。历任州县佐吏,皆有实绩,尤擅钱谷刑名,吏部考功年年评等皆为上上。”

  “其于邓州任上,督劝农桑,兴修水利,颇有政声。更难得的是,崔司马曾因公务往来于陇右、河西,对边地情势、蕃汉杂处之况,亦有了解。”

  “其人才干卓著,老成持重,若使之出任西州,必能恪尽职守,稳妥办事。”

  他顿了顿,见父皇沉吟不语,便抛出最关键的话语。

  “儿臣举荐此人,绝无半点私心!只因觉其才德足以担当此任。若能得用,既可为国家稳固西陲出一份力,亦可……亦可助兄长,度过眼下难关。”

  “毕竟,黜陟使若能得力,西州开发顺利,这首功,自然还是兄长的。”

  “儿臣……儿臣只是希望能为兄长分忧,略尽绵薄之力,使父皇不再为此事烦心,亦使外人见我天家兄弟,能如此和睦互助,岂不美哉?”

  说完这番话,李泰深深低下头,心脏却在胸腔中怦怦直跳。

  他尽力让自己的姿态显得纯粹而真诚,将所有算计都隐藏在“兄弟情深”和“为国举贤”的外衣之下。

  李世民看着下方恭敬垂首的儿子,心中一时百感交集。

  他先是本能地生出一丝疑虑。

  青雀与高明的关系如何,他并非全然不知。

  此刻青雀主动举荐人才,助力东宫,实在有些反常。

  但随即,李泰那番情真意切的话语,尤其是最后那句“使外人见我天家兄弟,能如此和睦互助”,深深打动了他。

  玄武门之事,是他一生都无法释怀的痛和阴影。

  他内心深处,极度渴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兄友弟恭,避免重蹈覆辙。

  青雀此举,若真是出于公心,出于对兄长的爱护,那无疑是他最乐见的情形。

  更何况,李泰举荐的崔敦礼,他也有些印象。

  吏部考评确属优异,能力、资历都足以胜任。

  比起太子举荐的、明显才具平庸的李素立,崔敦礼显然更符合“兼具持重之德与经营之才”的要求。

  难道……青雀是真的长大了,懂得了顾全大局,懂得了维护储君兄长的权威?

  这个念头让李世民心中涌起一股难得的暖意和希望。

  若真如此,实乃大唐之福,李氏之福。

  他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青雀,”李世民的声音温和了许多,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你能有此心,朕……很高兴。真的很高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你若真能如此想,如此做,朕心甚慰,你母后在天之灵,亦必欣慰。”

  李泰心中狂喜,知道父皇已被说动,但仍强自压抑着,保持恭谨姿态。

  “儿臣只是尽本分,不敢当父皇如此夸赞。”

  李世民沉吟片刻,终于做出决断。

  “好!你所荐崔敦礼,朕记下了。此人确有其才,堪当考量。朕即刻下旨中书省议处。”

  “儿臣谢父皇信任!”

  李泰连忙叩首,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他趁热打铁,又说了几句。

  “父皇,太子兄长近日操劳国事,甚是辛劳。”

  “儿臣虽在宫外,亦常挂念。还请父皇代儿臣转达,望兄长保重身体。若……若兄长不弃,儿臣愿常往东宫请教,虽才疏学浅,或亦可为兄长参详琐务,分忧解难。”

  这番话更是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

  他龙颜大悦,连声道:“好!好!朕一定替你转达。你们兄弟能如此,朕还有何忧!退下吧,好好编修你的《括地志》,此事,朕自有主张。”

  “儿臣告退。”

  李泰强忍着几乎要溢出嘴角的笑意,恭敬地退出了两仪殿。

  一出殿门,走在长长的宫道上,李泰脸上的恭谨瞬间化为压抑不住的得意和兴奋。

  他仿佛已经看到崔敦礼坐上西州黜陟使之位,看到西州的财富与权柄通过这条线,源源不断地汇入他的魏王府。

  而两仪殿内,李世民独自回味着方才与李泰的对话,脸上带着许久未见的舒心笑容。

  他当即唤来中书舍人,口授旨意,将魏王举荐之邓州司马崔敦礼为西州黜陟使,交中书省与吏部、门下省联席会议,尽快斟酌妥帖上奏。

  他甚至特意叮嘱了一句。

  “告知中书诸位相公,魏王此荐,出于公心,为国举贤,尔等议处时,需郑重考量。”

  皇帝的旨意迅速传达到中书省,旋即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在长安朝堂引起了轩然大波。

首节 上一节 60/1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皇长孙:皇爷爷!你吃鸡排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